金鹗山:岳阳城区的C位“金山”
□ 胡燕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朝被贬朗州(常德)的刘禹锡经过岳阳时是否登临过金鹗山无法考证,但他吟诵的这一千古名句却很适合金鹗山。主峰不足百米的金鹗山地处岳阳城区C位,却是一处天然氧吧,一座四季花园,一方人文圣地。
森林氧吧
金鹗山有多少树木?没有人细数过,但我国古代不乏诗人对其进行过诗意的描述。
早在唐朝时期,岳州刺史张说作《邕湖山寺》一诗云:“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古代的金鹗山西邻巴陵城,南滨邕湖(南湖),作者分别从虚谷鸟声、云间东岭和树里南湖不同视角切取三个典型画面,使卧于洞庭湖东岸“重峦叠翠、绿树葳蕤、鸟鸣空谷”的金鹗山美景跃然纸上,从而使这位唐朝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喟叹:若是尧时隐士巢父、许由到了这儿,也不会舍弃隐居在这大自然美景里去换取世俗仕途!
与唐朝张说对金鹗山外貌进行抽象式描写不同,清朝诗人黄寿则对金鹗山内在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他在《游金鹗山同山嶰溪作》诗中云:“湖上生西风,吹我入幽谷……柏翻檐角飞,菊吐篱根馥……浪游何日归,栖鸦满林木。”西风吹得柏树在高耸的檐角上翻飞,浓香在爬满菊花的篱笆上发散,游人躲进了绿树如盖的“幽谷”,飞鸟栖满了密不透风的树林……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画卷。
20世纪50年代受“大炼钢铁”影响,金鹗山原始生态遭受损失,但60年代后在“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国策引领下,金鹗山山林逐渐修复,特别是1976年成立金鹗山公园后,在圈定的58公顷面积内,绿色植被得到全面恢复和保护,花草茂盛,树木葱茏,绿意盎然。
重植后的金鹗山树木主要有樟树、杉树、枞树、朗树、枫树、杨柳、桃树、橘树、桂花树、楠竹等观赏树木,其中樟树约占了大半。樟树是常绿大乔木,最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3米。金鹗山最大的樟树树龄70年以上,大部分在50年上下。这些高达20米的大树遍布在山坳上、山坡上、山顶上,构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树云。微风轻拂,树云颤动,发出微微细语,像演奏一首轻音乐。此时,你走在林中,阳光穿过颤动的树叶在路面上跳跃,你踏在上面有种凌波微步的感觉……大风劲吹,树云跌宕起伏,发出阵阵涛声,像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其时你凌空俯视,会看到一幅惊心动魄的奇观:洞口往左拐的山上树云像一只昂首东南的鸟头;洞口往北经过电视塔、望岳亭、跑马坪的树云像一段下弦月弯曲的鸟身;观音阁延至防空办大门的树云像只翘向东北的鸟尾;电视塔延伸至北门的树云像振翅高飞时鸟的右翼;电视塔延伸至孔子山倾斜矮短的树云像鸟的左翼;跑马坪向西北动物园延伸的树云像鸟的右腿;向东南文昌阁延伸的树云像鸟的左腿。狂风掠过,树云一仰一俯,活脱脱一只昂首东南展翅高飞奋勇搏击的猛禽(鹗)!
民间传说大禹治水时,见有巴蛇危害洞庭湖生灵,遂使金翅铁爪的神鸟啄死巴蛇后化为山峦镇守于此。又据《明一统志》载:“相传有异鸟飞集,其色若金”,故为金鹗山。
古代金鹗山作为神鸟镇守洞庭湖东岸,保一方百姓平安,当代金鹗山作为胜似“金山银山”的“绿水青山”,成为市民健身养生的绿色氧库。
公园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公园森林覆盖率超过了95%,超过了一般的森林公园。根据相关资料推算,95%森林覆盖率其空气中的含氧量达到23%,超过正常空气含氧量2个百分点,达到了最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优氧环境,成为天然氧吧。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公园在东南西北入口修建了数条近4000米的健身步道。每天早晨至傍晚,市民踏着健身步道进行有氧运动,尽享天然氧吧的优氧环境。其中月亮湾健身步道以避风向阳、呈半圆弧形、有茂林修竹相依受到市民追捧,整天人流如织,笑语欢声,成为金鹗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四季花园
金鹗山不仅绿树如云,而且繁花似锦,芳香弥漫。
金鹗山花开四季。春有茶花柳絮桃花橘花樱花白绣球花;夏有樟树花栀子花荷花;秋有野菊桂花枫叶;冬有梅花“雪花”……
樱花园闻名遐迩。从西门油路入口至桃花湖周边栽着近千株樱花树,其中集中在电视塔西侧山坡形成一个椭圆形约900平方米的樱花园。每到桃红柳绿后的仲春时节,樱树次第花开,白的清雅,红的粉嫩,色彩缤纷,争奇斗艳,宛如一幅飘荡在山坡上的彩霞,花丛下笑语喧哗人声鼎沸,花丛中小鸟啁啾彩蝶翩翩,置身其中有一种身心俱醉飘飘欲仙的感觉。
白绣球花被誉为金鹗山花魁,她坐落在樱花园东北角,占地近50平方米。“正是红稀绿暗时,花如圆玉莹无疵”(《正绣球花》宋代·顾逢),白绣球从三月生出青色小苞到四月蓓蕾绽妍,花容尽展,花瓣洁白如雪,花朵圆似朗月,花枝一重压一重,花朵一叠堆一叠,远看像一片穿透阳光的白云,近瞧恰似“枝头遍挂团圆月”(清·曹凤仪)。许多穿红着绿的少女、情侣、全家老小慕名前来“Pose”晒照,成为岳阳时尚的网红打卡景点。
夏秋两季是金鹗山花香弥漫芬芳馥郁的时节。
端午前后,你从北门油路经过电视塔、望岳亭和走马坪时,你会感到一缕一缕清香迎面扑来,循着香源追望,在路边坡下约二三十米处,都是盛开的野栀子花。野栀子花骨朵儿较小,花瓣儿较薄,花色较白,香味更浓,一团团、一簇簇、一片片,宛若大海中跳跃的涟漪,深夜中闪烁的星星,冬天里飘荡的雪花……此时此刻,你会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深深地一吸,一股凉爽、甜润、浓郁的清香浸入肺腑,融入肌肤沁遍全身……真切体验到“花开栀子香,人间如仙境”。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宋·杨万里)中秋月圆,金鹗山桂花盛开,芳香四溢。金鹗山在公园东南西北入口均栽植了桂花树,其中最集中的是地处孔子山西侧的桂花园。置身其中,橙红色的丹桂、金黄色的金桂、乳白色的银桂、浅黄色的四季桂,次第花开,交相辉映,色彩缤纷;花蕊吐香,浓淡交织,喷如泉涌,你闭眼抿嘴用鼻轻轻地一吸,一股清香,灌入肺腑,顿时,全身心仿佛泡在桂花浴里,有一种被洗涤得干干净净舒舒适适的感觉。
金鹗山香味持续时间最长的首推香樟树。香樟树的香是从樟树的根、枝、叶、种子、木材中散发出来的,其中又以开花和结果时的香气更浓。四五月份,当你走到一处没有花却清香喷人,只要抬头一看,准有一棵香樟满树花开,那青白色的米粒般大小的花朵裹挟在浓绿的树叶中静静地吐着香气,扑向你的鼻孔,涌入你的心田。
8月至11月是果子生长成熟期,果子里面有种果汁,黛青色,含散发香味的挥发油,甜润可口,是鸟雀青睐的食物。特别是万物枯萎的“小雪”前后,四面八方的鸟雀聚集在香樟树上争采果实,它们成群结队,一拨一拨地,从这片树林飞到那片树林,将叼落的果实撒满山坡。夕阳西下,吃饱喝足后的鸟们汇合成黑压压的大军,围绕“竹园”四周的上空反复盘旋,时而排成一个一字,时而排成一个人字,时而排成一个方阵,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忽聚忽散,左冲右突,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然后逐一地栖落在高耸茂密的竹园中,叽叽喳喳,你呼我唤,嘈杂喧哗,其音量似大年三十万家鞭炮,其频率像早春二月十里蛙鸣……
瑞雪飘“花”是金鹗山最为壮阔的景象。 春节前后,大雪封山,你踏上金鹗山,山路全被白雪覆盖, 白到一尘不染;两边的树林涂满了积雪,树与树的空隙都是雪影;树冠上的枝叶被白雪压得低下了头,在山路上形成了一个洁白的穹顶。你将脚轻轻地踩进洁白的雪面,可以听到雪片儿慢慢地向四周挤开的“吱吱”声。你就这么小心翼翼地踏着这片白净的“处女地”,爬上山顶“望岳亭”坪地处,其时头上的穹顶被纷纷的飘雪替代,雪花薄片似的,轻盈地在空中像蝴蝶般翩跹而下,静静地洒落在树上、屋上、地上……将万物染成清一色的白。四周没有飞鸟,没有游人,只有静静地飞舞着洁白的雪花。
我伫立雪中, 头发、眉毛乃至全身都挂满雪花,环顾四周,满目都是皑皑白雪,此时我双眼湿润了,心海里澎湃着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毛泽东“惟余莽莽”、柳宗元“千山鸟飞绝”、苏轼“渺沧海之一粟”的声音……
儒林文苑
金鹗山被誉为儒林文苑有据可依的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
“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读这两副对联就会遥想起“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三国儒将周公瑾(175年一210年)。这两副对联出自刻在岳阳周瑜墓的石柱上。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在回江陵任所途中,先到巴丘备为粮草行装,忽染暴病而卒,年36岁。“丧当还吴”,墓地在安徽庐江县东门外作坊河西岸。岳阳周瑜墓原址在金鹗山南麓南湖畔的金鹗村张家汊花坟坡。墓由四柱三开间石构牌坊、石桌、石墩、拜台、墓碑、墓冢及精工雕镂的栏板式墓组成,占地600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恢宏。1958年被部分拆卸,1975年修机埠时石料拆完,1992年划归开发区被夷为平地。其墓砖与岳阳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墓砖大小、花纹、火色完全相似。1999年金鹗公园将毁掉的周瑜墓迁至公园内月亮湾,占地100多个平方米,没有用原墓的一块砖,最可惜的是没有拓印原墓石柱上的两副对联。尽管如此,每年年三十夜和清明节总有无名人士送花送亮祭奠,不失为被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瞻仰的一处名胜景点。
治世兴教,盛世昌文。 清朝乾隆时期,在金鹗山东门始建奎星阁。奎星是二十八宿之一,是主管文运与文章的神,建奎星阁体现了地方名宿对培育人才的重视。道光十三年重修。光绪九年创建“金鹗书院”时又“葺而新之”,更名为文昌亭,后毁于兵燹。1995年重建并更名为文昌阁。阁前花岗岩石阶梯从下往上分两段,第一段72级,象征孔子三千弟子中72贤人;第二段28级象征天上含文曲星在内的28星宿。共计阶梯100级,寓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阁高二十四米,雕梁画栋,琉璃金瓦,蔚为壮观。二三楼内树孔圣先师涂金塑像,一楼挂《文昌阁记》牌匾,铭记岳阳自屈原以后历代名人名文,彰显岳阳兴教昌文人杰地灵之盛,弘扬“倘有文章资世用,自能昌阖为君开”(大门楹联)之宗。
吴敏树(1805年一1873年),巴陵晚清大儒,被清朝郭嵩焘称誉“湖南两百年文章之盛,首推曾吴”(曾国藩吴敏树)。道光十二年与左宗棠为同榜举人,清咸丰年间他在《书院议略》中首倡“改建书院于东门金鹗山下”。
清光绪九年(1883年)巴陵知县刘华邦采纳先贤吴敏树建议,始建金鹗书院,延请江南才子吴獬三任山长,培养了李澄宇、郑翰吾、彭一湖、周鳌山等一代英才。1918年,书院遭战火焚毁。1995年重建,为三进间,中间为私塾讲堂,讲堂北面为学生行礼的至圣先师孔子像,放着戒尺的讲桌旁边有把陈年藤椅,使人联想起鲁迅童年时“三味书屋”中那位吟诵入神的教书先生来:“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使孔子儒文化显山露水的要推孔圣广场和论语林了。
孔圣广场因为建在金鹗书院正南方的小山上又称孔子山,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投资100万港元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主体建筑为重82吨、高10.86米的纯花岗岩石像,坐北朝南,巍然屹立,面呈祥和之色,目含智慧之光。方型基座北面,镌刻着孔子《礼运大同篇》,驻足于前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声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沐浴在孔子大同理想中,你会获得一种醍醐灌顶、酣畅淋漓的快感。
与孔圣广场的点状布局不同,论语林将孔子语录及其符号分别撰写于筑起来的诗墙上、道路标碑上、厕所内壁上以及北门鱼塘两边护坡上,市民举目即视,浸润于孔子道德文化洗礼,言行被潜移默化,既康养了又陶冶了性情。
为了进一步凸显传统儒文化特色,公园分别建成了赋予传统儒文化符号的清廉(莲)基地和竹园。清廉(莲)基地建在北门,南临荷香池,北接荷香阁,西竖清廉墙。墙绘清莲图,雕刻周敦颐等历史廉吏画像及《爱莲说》等名文名句。基地中间耸立着数棵高大的香樟,游人徜徉其中,享受廉(莲)文化的陶冶。竹园建在东门文昌阁与金鹗书院之间的谷地,20多亩空间,挤满楠竹。单株有菜碗粗、二三层楼高,外直中空,青翠欲滴。苏东坡酷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读书人赋予竹“淡泊、清高、正直”的人格化魅力。园内建有游人憩息的竹亭,连接文昌阁和金鹗书院的松木走廊,游客在品鉴文昌阁和书院的文化快餐后可进入四季常青的竹园小憩,沐浴竹园的清爽,舒缓旅途的疲劳,体验儒文化赋予竹人格化的品质魅力。
金鹗公园绿色健体、文化怡情的综合功能,成为本地市民与外来游人青睐的网红打卡地。
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穷富贵,无论健康与否,只要踏进山门,就能平等分享优氧、文化等公共资源,就可以各取所需展开养生活动,或跑步、打拳、做操,或唱歌、跳舞、演奏,或独步、静坐、按摩,或玩牌、下棋、聊天,或读书、画画、击剑……
金鹗山,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金山银山”;是具体而微的“老有所终……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是一座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征的“伊甸园”。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