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洲书院百花洲一景。
□杨海燕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花洲书院在河南邓州市。把两个地方扯上关系的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范仲淹。而真正把岳阳、邓州联姻的,是范仲淹的那篇正文368个字的不朽文章《岳阳楼记》。
一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我办公室挂的书法作品中,就有一幅《岳阳楼记》全文书法,是多年前特意请一位书法家写的,通篇结体规整,似隶非隶,独树一帜,耐看耐品。
从2005年后,我曾先后请熟识的几十位书法家,分别为我专门书写《岳阳楼记》里的“春和景明”四个字,真、草、隶、篆、行诸体皆有,不同的书法家、不同的书体有五十幅上下。当时,我不知道“春和景明”的原产地在河南邓州。
我收藏有清乾隆年间书法家张照的书法作品《岳阳楼记》拓本,也就是现在岳阳楼二楼中间雕屏上的书法。还有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书法《岳阳楼记》拓本。
我微信朋友圈里,从《岳阳楼记》里挑选词语作为网名的大有人在,有四个字的,如“岸芷汀兰”“春和景明”“气象万千”“朝晖夕阴”等;也有两个字的,如“忧乐”“物喜”等,说明喜欢《岳阳楼记》这一历史名篇的不止我一个。
二
2022年9月1日上午,我到达岳阳楼时,晴空万里,洞庭湖上空云卷云舒,湖面浮光跃金。
因为大旱,洞庭湖横无际涯、烟波浩渺、波涛汹涌的景致大打折扣,阅兵台下的水位退去很远,露出了大片岸滩湖床。
经巴陵广场,从华国锋题写的“瞻岳门”往岳阳楼景区走,我们沿着湖岸,边饱览洞庭湖风光,边沿着“洞庭风韵诗廊”欣赏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刻石。
正兴致勃勃地往前行进,一座横额为“春和景明”紧闭大门的院落挡住了去路。大门上有副对联:“风景不分前与后,情怀总系乐和忧。”从此处湖岸甬道,向右重新登到仿古城墙上,才可以真正地进入景区。
进景区正对大门,是人工环形小岛微缩景观景点“五朝楼观”。“五朝”是指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五个朝代,“楼观”是今人根据这几个朝代画家对岳阳楼的绘本,参照现存各个朝代建筑的特点和符号,请专业人士设计铸造的模型。别看是模型,最小最轻的也有9吨重,其他都重10吨以上。模型均为精妙之作,配以卵石、流水、绿树、花草,精致典雅,气势非凡,文化创意元素十足。
五朝岳阳楼模型上匾额书法,分别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宋代书法家米芾、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写,清代的则是康熙皇帝御笔,很有欣赏价值。
“双公祠”专为范仲淹和滕子京而建。“双公祠”的门额,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后人范敬宜题写。祠堂内,二人的铜质雕像,采用交谈式的坐姿,形象逼真,仿佛两位久别重逢的好友在畅谈。展览厅里陈列的图片、拓本、文字、书法等,把岳阳楼的前世今生,《岳阳楼记》诞生过程,范仲淹、滕子京交往经过和各自的生平功绩,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对岳阳楼的记述,都比较详尽地给予了介绍。
景区有南北两个有特点的石牌坊,都是琉璃瓦覆顶,器宇轩昂。南牌坊正面为“南极潇湘”,背面刻“天边月白”;北牌坊上正面为“北接巫峡”,背面刻有“江上清风”。穿过“南极潇湘”牌坊,远远看到一个蓝色琉璃瓦覆顶的亭子。
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波光云影,蔚为壮观。湖面上不时有大船穿梭,右手不远处的湖面上停泊着各种大小船只。远望君山岛,仿若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绿洲,遗憾的是没有时间光顾。
来这里的前一周,媒体报道说,距离堤岸约4公里远的君山岛景区,往年此时本该被水四面环绕,现在君山岛已和堤岸连在一起,岛的四周被茂密的芦苇和草地所包围,裸露的河床像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岳阳楼,在东汉末年建成时并不叫“岳阳楼”,而是三国名将鲁肃始建的“阅军楼”;西晋时期,称阅军楼为“巴陵城楼”;唐开元四年,当时取名“南楼”,又名“岳阳城楼”。直到诗仙李白为楼赋诗后,才定名为“岳阳楼”。也有人说是诗人贾谊在岳阳做官时曾赋诗,才叫“岳阳楼”。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这首诗中并没有“岳阳楼”几个字,只是这首诗的标题使用了“岳阳楼”。李白名气太大,加上接下来“韩柳刘白二张二杜”等名家大腕的诗词里陆续使用了“岳阳楼”,或专门为岳阳楼赋诗题词,岳阳楼开始声名鹊起。
三楼楹柱上,挂有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款识“长庚李白书”。人道是李白书法真迹。诗仙李白唯一留传于世的书法真迹,是为河南王屋山写的《上阳台帖》。如果岳阳楼上“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也是李白所写,那实在是一件幸事。
岳阳楼前南北两侧有两个设计奇特的亭子,如果不看匾额,很容易让游客觉得是旧时的“岳阳楼”,其实是岳阳楼的辅亭,北面是“三醉亭”,南面是“仙梅亭”。一看亭的名字,就知道是两个有故事的亭子。
三
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文章第二段开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他没有在现场“观”,他“观”的是好朋友滕子京让人给他送来的一封信——《与范经略求记书》,一册画——《洞庭秋晚图》。范仲淹凭借《与范经略求记书》这封信里描述,还有《洞庭秋晚图》这幅画作里岳阳楼、洞庭湖的形胜,写就了一篇气势磅礴的传世佳作——《岳阳楼记》。
一封信、一册画、一篇文,成为千古绝唱。因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阳楼才得以大放异彩,名扬天下,成为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齐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楼”。
《岳阳楼记》第一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滕子京”,原名滕宗谅(991年—1047年),字子京,是当时的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一位词人,被贬官到岳州任知州。
滕子京上任后励精图治,不用政府拨款,靠民间投资重修岳阳楼。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是一起战斗过的生死至交。二人宦海浮沉,情同手足。如果要在《岳阳楼记》最后一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再加一句的话,应该加“唯子京也”。可以说,滕子京是范仲淹“吾谁与归”渴求的知己之一。岳阳楼修好后,滕子京想请他看得起、信得过的人为岳阳楼作记,想到的第一人选当然是范仲淹。
于是,滕子京给范仲淹修书一封,并特附上一册请画家画的《洞庭秋晚图》,千里迢迢送给了远在河南邓州的范仲淹。有文字说,不是一般的书信传递途径,是滕子京特意让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亲自给他爹送来的。
滕子京在《与范经略求记书》中说:“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信的最后说:“谨以洞庭秋晚图一本,随书贽献,涉毫之际,或有所助,干冒清严,伏惟煌灼。”
四
这次观岳阳楼,登古城楼,远眺君山,少了洞庭湖泛舟,也少了古代文人那种浪漫——楼上把酒临风,痛饮狂歌。
半天时光,走马观花,拍照留影。中午午饭后,1点开始奔波700公里,下午6点前到达河南境内邓州市。
邓州素有豫、鄂、陕“三省雄关”之称,是全球华裔“邓姓”发源地。晚上,围绕着邓州的人文历史、文学创作、经济社会现状等话题,同邓州市十多位作家一起座谈,对邓州有了更多的了解。
邓州,是东汉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有“医圣”之称的张仲景故里;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祖居地;是1979年电影《小花》故事发生地,也是2021年央视6套播出的电影《突破口》故事发生地和取景地;是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故里……
这次到邓州是冲着《岳阳楼记》诞生地的名气而来。
9月2日上午,参观花洲书院。当年,范仲淹就是在花洲书院创作了《岳阳楼记》,留下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留下了一段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佳话。
在花洲书院,古城墙台阶上,镶嵌有清康熙御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下台阶后,是范仲淹塑像。立在此处的范仲淹塑像,好像是在迎接来宾的主人。塑像底座上的文字为:“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官至参知政事。公元1045年11月至1049年1月知邓州,创建花洲书院,并于此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塑像北面不远处是一面影壁墙。影壁的南面墙上,是著名书法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志和于2003年书写的《岳阳楼记》全文;北面墙上,是滕宗谅的《与范经略求记书》,书法非今人所写,像是宋代《巴陵县志》上的字体。
当年,范仲淹知邓州,注重渲染邓州的文化氛围,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设立花洲书院等,一有时间就亲自到书院春风堂讲学,邓州文运得以大振。
花洲书院像一座江南园林,需要细品。春风堂、万卷阁、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等建筑,古朴典雅,保存完好。走过泮池那座青石桥,范公植桂处的桂树郁郁青青。环视整个院落,想象着范仲淹在春风堂里挥毫泼墨写就《岳阳楼记》的情形,仿佛听到了他在此讲学布道的洪亮声音。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在规劝朋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同时,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做人的思想和理想抱负,他警示后人的“忧乐思想”,倡导的“先忧后乐”精神,历经千年,已经成为邓州市各界的共识,在邓州扎下深根、开出繁花、结出硕果,成为邓州人干事创业秉承的一种精神和动力。不仅如此,“先忧后乐”也早已成为青年人励志的座右铭,成为仁人志士拼搏进取的精神标杆,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院中有典藏,馆里蕴乾坤。花洲书院里有不少景点,蔚为大观,中国书院博物馆、范仲淹纪念馆、中国廉吏文化展馆、姚雪垠文学馆,以及镇馆之宝“金丝楠木孔子雕像”,这些场馆展出的资料珍贵,内容丰富,每一个馆单拉出来,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景区。
一个百花洲让人眼花缭乱,顺着小桥流水,登假山、钻石洞、过廊桥,赏奇花异草、怪石碧水,一路曲径通幽。览秀亭、嘉赏亭、景范亭、回龙榭等,众多亭台楼榭形态各异,匠心独具,浑然天成。
还是半天时间,浮光掠影,没能真正体悟“明月知音、清风天籁”这些景点。
春风阁,是花洲书院东南角的最高处,这里也是邓州市的制高点。春风阁上,微风阵阵,居高临下,十分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