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勋
白杨(1920年—1996年)中国著名电影、戏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杨成芳,又名杨君丽,中共党员。汨罗江畔湘阴东山里杨家仑(今汨罗市古仑乡农科村)人。白杨1920年4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1940年代起,与张瑞芳、舒绣文和秦怡并称为中国影剧界四大名旦。先后主演电影《十字街头》《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 《团结起来到明天》 《祝福》《冬梅》《洒向人间都是爱》等,获得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荣誉演员奖、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梅花香自苦寒来
白杨的父亲杨震华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曾任新华大学校长。母亲于凤仪是平江县人,曾在长沙女子师范读书。两人结婚后,因性格差异较大,夫妻不和睦常常吵架甚至放弃对女儿的照管。白杨排行第三,哥哥杨成勋,姐姐杨沫。白杨一岁时就被奶妈带至老家东山里杨家仑跟奶奶生活。当时农村的贫困环境与苦难便伴随着她的童年。1931年白杨11岁时,母亲病故。为了生存,她去到联华影业公司在北平设立的第五分厂的演员养成所,当最小的学员。从小经受过艰苦生活磨练的白杨,立志勤奋学习,做个好演员。她专心学艺,进步很快,在无声电影《故宫新怨》中扮演了一个小丫头。不久影厂解散,白杨加入“苞莉芭”剧团,演出过话剧《乱钟》《战友》等。但是,不久后该剧团也被强行解散。她仍坚持苦练。
1934年,白杨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和中国舞台协会等剧社,开始了职业演员的生涯。在话剧《回春之曲》《黎明之前》《梅萝香》《茶花女》中,白杨以她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充分显露出她的表演才华。
1936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二厂成立,经著名戏剧家洪深介绍,白杨与二厂签订合同,主演了她的第一部影片《十字街头》,她成功地塑造了杨艺瑛这一青年女性的形象。白杨与赵丹主演的《十字街头》,轰动了大上海。《十字街头》表现了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彷徨与挣扎,深受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喜爱。影片在表现情爱方面也颇为大胆,白杨和赵丹一边荡着秋千,一边接吻,表演默契传神,成为经典银幕情侣的代表。
“演戏就是打东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的电影工业停业了。当时白杨的姐姐杨沫正来上海找她,姐妹俩一起进上海战地护士训练班学习,准备上前线为抗日出力。杨沫当时已是中共地下党员,不久就奔赴华北抗日根据地。白杨卖掉一批又一批衣物和家具,给他们当作旅费。白杨虽然没一同前往华北,却随即与陈白尘、沈浮等人组成影人剧团,溯长江而上和影人剧团乘船入川,一路上,白杨看到日本鬼子的炮火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逃难的人们拖儿带女,饥无食,渴无水,吃难民所的稀饭就打发了一天。伤兵缺胳膊断腿,鲜血淋淋,无人救护。她竭尽全力,同演员们沿途登岸演戏,宣传抗日,为伤兵洗衣换药。
“演戏就是打东洋”。白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演戏为武器,坚持抗日救亡。她先后出演《中华儿女》《长空万里》和《青年中国》等影片,并将部分收入捐献抗日。白杨演出的戏剧唤醒和鼓舞千百万中华儿女团结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
上海影人剧团在重庆国泰大剧院演出《卢沟桥之夜》,重庆的阔太太、小姐带上自家裁缝及理发师前去看戏,希望模仿白杨的发型衣着。没想到,因缺衣少穿,演出中,白杨衣衫褴褛。谈起来到重庆的生活情况,白杨曾心酸回忆:“那时,我们吃的是石子、沙子、稗子、老鼠屎掺和在一起的平价米,下饭的菜是海椒面拌牛皮菜。一件旗袍冬改棉、夏改单,春秋改成夹衣裳。住的房子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刮起大风,石灰瓦片砸满身。半个月吃不上一回肉,三年买不起一双皮鞋。” 虽然生活艰难,但白杨始终洁身自好,不事权贵,坚持吃苦耐劳为老百姓演好戏。作为一代影后,白杨当时在重庆遭到一些权贵骚扰,她义正词严拒绝重庆市市长李宏锟。上海影人剧团历经艰辛抵达重庆时,当时的市长李宏锟频频差人约请白杨吃饭、喝茶。派师爷送来大红请柬,请去他的公馆赴宴。白杨请团长陈白尘出面,以《生活守则》中“除集体行动外,任何人不得单独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为由谢绝。李宏锟大发雷霆,第二天又派人来强请,幸亏夏云瑚从中斡旋调解,李市长才改为邀请全体团员。那顿饭后,李宏锟望着白杨,提出要请女演员跳舞。陈白尘率先起身离座,借口排练带走众人,李宏锟气得跺脚大骂。
1938年11月,白杨随剧团前往成都演出,当时成都警备司令严啸虎仗势传唤白杨陪其喝咖啡,白杨不理会,严啸虎恼羞成怒,查封剧团,限令三日离境。幸得影人剧团名声太大,民众呼吁,得以继续演出,但白杨被迫改名为英子。
《长空万里》写上海“八·一三”抗战中,英勇的中国飞行员,白杨饰护士白岚。拍摄中,遇日机轰炸重庆,摄制组远赴昆明。拍完外景,白杨病倒了。1940年1月,白杨支撑起尚未痊愈的身躯,搭卡车在坎坷的山道上奔波了七天七夜,回渝参加拍摄《青年中国》。
有了抗战时期辗转几千里的经历,白杨扮演剧中少女、老妇、科学家的夫人、穷教授的妻子就胜任多了。尤其是抗战胜利后拍摄的著名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白杨塑造的人物形象达到了新的高峰,成为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白杨表演风格质朴优美,自然含蓄,长于表现东方女性神韵,一生扮演过20多个银幕形象,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50多个人物,20世纪60年代被评选为全国22大影星之首。在玄坛庙中央电影摄影场,白杨攀上艺术巅峰。
不断攀登艺术高峰
1946年抗战胜利,白杨回到上海,在昆仑影业公司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新闺怨》《还乡日记》《乘龙快婿》等影片,之后她又去香港参加《山河泪》等影片的拍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从香港回到北京,先后在《团结起来到明天》《为了和平》《祝福》《春满人间》《冬梅》等影片中,塑造了各种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她的表演艺术也在国内外赢得声誉。1957年《北京日报》《沈阳日报》举办的最受欢迎的影片、演员的评选活动中,白杨主演的《祝福》《为了和平》都名列前茅,评选的五位最受欢迎的演员中,她又独占鳌头。同年,她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成员,参加了捷克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祝福》获特别奖,白杨在影片中扮演祥林嫂。
白杨无论在戏里戏外,都将东方女性特有的美感彻底地展现出来。她还著有表演艺术专著《电影表演技艺漫笔》《电影表演探索》及诗文集《落入满天霞》。20世纪80年代还在电视剧《洒向人间都是爱》中塑造了宋庆龄的形象,成为中国影坛上负有盛名,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杨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影协副主席。1962年被选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心系乡土情牵家园
白杨虽然是大明星,但从不以明星自居,她穿着朴素,谦虚随和,满脸微笑,心系乡土,情牵家园。在对待爱情婚姻上亦很谨慎而真挚,堪称模范。白杨丈夫蒋君超(1912—1991)是电影导演。他俩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相伴42年,直至白头到老。儿子蒋晓松是香港博鳌投资有限公司会长。虽然全家长期远离家乡,但心中常常思念父老乡亲。
1980年深秋,白杨同姐姐杨沫先后回到东山古仑祭祖。古仑山水毓文明,明月滩声播盛名。她俩的祖母死在这儿,父亲死在这儿,大哥也死在这儿。吃着乡亲泡的芝麻豆子茶,白杨感觉咸中带甜——异常的甜。
在汨罗古仑上东山里,白杨亲笔留下《桂殿秋·还乡》:
东山翠,汨罗青,老大还乡始首行。
醉人阵阵金风爽,脉脉湘音梦里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