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地理

平江县三市镇白米湖:镶嵌在大山深处的明珠
时间:2024-03-24 09:09:35 来源:岳阳日报特稿部

微信图片_20240323211328.jpg


□余民强


   白米湖,位于“一江两诗魂”的“蓝墨水上游”平江县三市镇白雨村(村民习惯称为白米湖)。汨罗江东北西三面绕白雨村而过,三千多亩(1亩等于666.67平方米)稻田,一望无际;一口百多亩的湖塘镶嵌其中,波光粼粼;临湖塘而建的余氏宗祠,檐牙吞日月,宝顶插苍穹,青砖黛瓦,画栋雕梁。白米湖三奇,各美其美。

 白米湖,不仅寄托了白米湖人希望吃饱白米饭的美好愿望,更是村民们世世代代的希望。

  白米湖人吃饱白米饭的希望是有底气的。看,白米湖的稻田规则平整,一望无际,阳光充足,灌溉方便。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平江遍地丘陵,汨罗江在白米湖冲刷出一个颇具规模的三角洲,形成了三千多亩良田。白米湖的先人们崇拜土地,他们聚族而居,房屋大多建在丘陵地区,不占良田。如今的白米湖,靠近丘陵地带,一条柏油路穿村而过,每隔一段就有一条通往稻田的水泥路,直达汨罗江边,汨罗江岸一条水渠兼具道路和防洪作用的土堤,顺着汨罗江堤,蜿蜒曲折,与穿村而过的柏油路形成闭环,田间道路四通八达,极大地方便了白米湖人的耕作。

 白米湖的稻田,旱涝保收,主要得益于政府修建的水利工程。一个是自流水轮泵站,位于汨罗江上,横槎小水电站对岸。依托小水电站的拦河坝,修建的自流水轮泵站,为白米湖的水稻田提供灌溉水源。自流水轮泵站不需要动力,几乎免费为稻田浇灌,如母亲般守护着白米湖人的“白米”梦。另一个是白水尾水渠,将白水水库的水,经过千山万壑,引入白米湖。这个水利工程,只有在大旱之年使用,为白米湖的“白米”梦增加了一道保险。

 白米湖的春天,充满着生机与希望。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沉睡了一冬的土地开始苏醒。白米湖人开始了忙碌的春耕。旋耕机深深地划破冬的沉寂,为新的一年播下希望的种子。这是白米湖春天的旋律,承载着白米湖人的希望与期待。随着春耕的深入,田野上的绿色越来越浓,生命的气息越来越强,嫩绿的秧苗,在春天的力量扶持下,变成金黄的稻谷,为白米湖人带来丰收的喜悦。

 秋风过处,白米湖的稻田,波澜壮阔。远远望去,杂交水稻的植株,亭亭玉立,叶子青翠欲滴,如刀削般整齐,结满金黄稻谷的稻穗,低下头,微风吹过,稻浪一浪高过一浪,白鹭盘旋在稻田上,好似为丰收的水稻喝彩。稻田南面的丘陵,白米湖人的聚居地,菜园、树林,生机蓬勃,树林后面露出一排排屋顶,炊烟袅袅升起。田间一条条水渠清澈见底,细流无声。田园韵味,令人热血沸腾。好似一幅“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的水墨画。

  白米湖得名于稻田中间的一口大塘,先人们以“湖”名之,寄托了白米湖人希望白米多多的梦想。湖塘东西2000多米,南北最宽处达120米,东边有水渠连接,确保湖塘活水长流,西边修有湖塘的泄洪口。湖塘的四面周都是临水而生的杨柳树,水面宽阔,湖塘的四周是上好的水稻田,既是稻田的水源,又是白米湖人劳作之余休憩的天堂。

  夏天的傍晚,是湖塘最热闹的时刻。白米湖人几乎都会游泳,一到夏天,家家户户的孩子,都光着小屁股被父亲领着,扑通扑通一个个像鸭子下塘一般跳下去洗冷水澡,省了母亲烧洗澡水的功夫。这时候的湖塘,洗冷水澡的人很多,人声鼎沸,原本湖塘里嬉戏浮游的鹅鸭被吓得躲进了柳树下的窝里,不敢出来,可耕耘了一天的老牛,却悠闲舒坦地躺在浅水处,饮着甘甜的湖塘水,偶尔甩动尾巴,赶走扰它快乐逍遥的苍蝇和蚊虫。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处,其乐融融。

白米湖曾经名存实亡过。那是20世纪70年代,白米湖被放干了水,在湖塘中自东向西开挖了一条宽约5米的大渠,作为湖塘来水的通道,大渠两旁被开垦成几百亩稻田。那时的湖塘,没有水波荡漾,没有鱼虾成群,更没有在湖塘喝水的水牛、鹅鸭的浮游嬉戏,只剩下满湖塘的水稻,春夏期间绿油油的一片,微风一吹,如满湖塘水一样波浪翻滚,秋天里金黄一片,成熟的水稻垂下稻穗,点头哈腰。人为干预的湖塘,虽然多了些稻田,增加了产量,但违背了自然规律,给白米湖带来了不可预知的伤害,导致下塅的稻田少了灌溉用水,人们没有了休憩的天堂,没有了鹅鸭嬉戏浮游的水域,遇上洪涝灾害,湖塘里的水稻被洪水淹没,还会影响收成甚至颗粒无收。好在白米湖人知错就改,重新在湖塘的西部筑起塘堤,重新蓄水。湖塘又恢复了往日的波光粼粼,又成了白米湖人心中的骄傲。

如今的白米湖,一拨拨的年轻人走向城市,追逐自己的梦想。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煤气炉、太阳能淋浴,各家各户建起了化粪池,生活垃圾也开始分类处理。湖塘水失去了承载白米湖人休憩的功能,也就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如今的湖塘,仍然是那个水面平静的大塘,无悲无喜地记录着村里的百年变化,见证着四季轮回。回到家乡的游子,依然可以光脚站在水里,用左脚搓着右脚,沉浸在小鱼儿啄脚的快乐中。

白米湖有座闻名遐迩的余氏宗祠,这是白米湖人的精神归宿。这座两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物,不仅留下了岁月的斑斓,更记载着白米湖人的祖德与荣光。据史料记载,余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建筑面积955平方米,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由前厅、后寝、东西厢房、书院组成正方形四合大院。两院呈双天井布局,并在两侧设东、西厢房,厢房两侧各安放一扇八角门,连接左右书院。宗祠总体布局合理,内部空间开阔,通风采光性能十分优良。2012年6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微信图片_20240323211319.jpg


宗祠依湖而建,南衔连云,北倚幕阜,汨罗江宛如玉带般自东向西蜿蜒萦绕,极尽缠绵;宗祠形式典雅,檐牙高耸,黛瓦青砖,画栋雕梁,古朴而不失豪华,大气又不失典雅。正门为门楼式,有三个入口。大门上方悬挂着“余氏宗祠”黑字大匾。走进大门,余秋雨题写的“平江白雨余氏宗祠”牌匾映入眼帘,正厅神龛上直立着四尊余氏先祖塑像,引人注目。正厅两边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牌匾,令人目不暇接。牌匾记述了各个时期的余氏杰出人物,昭示着白米湖是一个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的书香门第。

宗祠是白米湖的文化高地,曾是平江县最早的小学之一,名武溪完小,后改名白雨小学,并在20世纪70年代短暂办过初中。由于宗祠一直办学,白米湖周围的适龄儿童都在宗祠读书,所以“文革”“破四旧”时,没有将宗祠彻底破坏,只是砸坏了宗祠里一些歌功颂德的牌匾。宗祠办学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白雨小学新建后,宗祠就被作为文物保护下来,这才有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余氏宗祠。

宗祠办学几十年,成绩斐然。特别是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白米湖共有20多名社会青年报名参加高考,整个三市乡将近400人参考,全乡录取8人,白米湖占5席,此后,白米湖学子参加高考,每届都有金榜题名,兄弟姐妹联袂上大学,在白米湖屡见不鲜。宗祠在教化民风、劝课农桑方面,功不可没。

白米湖这颗镶嵌在大山深处的明珠,见证了乡村振兴之路,也见证了村民们的安居乐业。


(编辑: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