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星空

故乡的米豆腐
时间:2024-03-31 09:23:04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米豆腐2.jpg

□陈昌豪

我的故乡华容,地处洞庭湖畔,是一片膏腴之地,盛产稻米。稻米一多,食用的方法自然也就多了,因此乡民擅长于将稻米制成各类食品。米豆腐即是其中一种。

米豆腐的制作工艺并不难,不必专门去请师傅,也不必花冤枉钱去买成品。在华容,无论城里乡下,只要有大锅大灶的人家,皆可自制。因其在制作过程中须不停地搅动,所以华容称为“搅米豆腐”。

儿时在家,一到过年就要搅米豆腐,一搅米豆腐就知道要过年了,而且每年都是祖母带着我搅米豆腐。先是选米。搅米豆腐一定要用早谷米(即早稻米),这种米不带糯性,不粘锅,搅起来顺畅,而且“出饭”也大,倒在锅里越搅越发。一季稻米和晚稻米可不成,糯性重,且不怎么“出饭”,倒在锅里越搅越少。早谷米选定后,要将它用水浸泡,大约一个晚上就泡软了,第二天再将湿米磨成米浆。这时候就可以架锅开搅了。搅米豆腐用的是大锅,图其省事,数口之家往往一锅即可。开搅之前,祖母先把大锅烧红,端着油壶以手腕绕锅沿一圈,将清油倒下,任其遍流锅壁。随后再往锅中扔几片肥厚的大白菜叶,用锅铲抵住菜叶在锅中刮擦几个来回,叶子很快就变黑了,于是快速铲出,朝外一甩,锅就算刷干净了,米浆也可以下锅了。

刚磨出的米浆一般比较稠,倒下去只有浅浅的小半锅,还须兑水一倍。这时,灶膛内的火要烧旺,以便尽快将米浆烧热。这差事祖母总是派归给我。柴火将燃未燃时最是讨嫌,灶门吐出滚滚的浓烟,常常熏得我睁不开眼。搅米豆腐的家伙什儿一般是一根扁担长的木棍或篾块,米浆一入锅,搅动就不能停,为的是使浆水受热均匀。待烧到锅中冒热气时,把石灰水往锅中一倾,原本纯白的一锅米浆水立时就变成淡绿色,这个过程曾使我称奇。石灰水是制作米豆腐的关键,若加多了,会使米豆腐带涩味,加少了则米豆腐显得没有筋骨。这个剂量全凭经验,而祖母总是加得恰到好处。

过一会儿,锅中便烧开了,浆水也变稠了。一个个气泡在面上不断形成又随即破灭,“咕嘟咕嘟”作响,真是如梦幻泡影。这时,祖母便点燃一支香,插在一旁。待到香燃尽,米浆就熟了。这种古老且相当实用的计时法,是曾外祖母传授给她的。从入锅到出锅,米浆先由稀变干,再由干变稀,最终又由稀变干,凡三变矣,历时一个半小时左右。

米浆盛出锅之后,锅底会留有一层厚厚的锅巴(华容方言称之为“馎bó焦”)。这种锅巴外焦内嫩,内侧还糊有未铲净的米浆,比饭锅巴容易下喉。不过有时候锅巴烧得太糊,就没人愿意吃了。祖母却也舍不得丢弃,铲起后在清水里泡上两天,可以消除一些糊味,煮软了再吃。出锅的米浆宜用屉子盛放,四方四正的,正好给米豆腐塑形。放置一两天后,米浆自然冷却、凝固,米豆腐就形成了。

米豆腐总要配上码子才完美,最常见也最易得的码子便是腊肉加蛋皮,辅以芹菜和腌制的芥菜之类,炒熟之后淋在米豆腐上,又香又醇。我们家则习惯吃卤菜码子。祖母会卤制许多“猪小货”(华容俗语,即猪内脏),就将这些卤菜作为米豆腐的码子。经过祖母烹炒过的卤菜码子,和米豆腐结合在一起,既有米的本味,又有菜的香味,实在是妙不可言。盛码子时,祖母总是习惯性地将干货一个劲儿地堆在我们碗里,自己则只留下一点汤汁佐味。我们要让给她一些,她就推说不爱吃。

陪祖母搅米豆腐是多少年来我的过年记忆。参加工作的头两年,我还抽空回家帮祖母搅米豆腐。这两年,祖母年事渐高,我们不忍让她老人家过度劳累,于是便减省了这个曾经过年的必备节目。正月里家里的早餐照例丰盛,有糍粑、甜酒、汤圆、米粉、面条、饺子等等,这些食物可以做得比米豆腐更美味,但终究还是比不上米豆腐。


(编辑:仇玉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