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悦读

刘洋 | 瞎婶
时间:2024-03-31 09:51:45 来源:岳阳日报特稿部

bdaddf82db5d709ee057b9405c1b9ed5.jpeg

□刘 洋


瞎婶天生眼盲,但也没有全瞎,用她老人家自己的话来讲,还有一丝丝亮,能看得见一点点光。而这荧荧之光,给瞎婶不幸而豁达的人生增添了几许希望与亮堂。

瞎婶其实称燕婶,是改嫁到我们生产队来的。她的第一任丈夫体弱多病,早早离世,剩下一双羸弱的儿女和眼不着天日的燕婶艰难度日,大家看到燕婶和一双儿女的日子实在是孤苦无依,便替她与我们队上的光棍汉老毛叔牵起了红线。老毛叔的腿小时候放牛受过伤,走路有一点点瘸,没学过手艺,守着生产队的老机房,靠着用机房电机替乡邻打米,管着队上两百多亩稻田的水源赚取微薄收入维生。

可就在燕婶带着一双儿女与老毛叔组成新家,憧憬着脱离苦海的时候,一个更加致命的打击来了。刚刚改嫁过来才几个月的那年盛夏,燕婶那六岁的小儿子不幸掉落在老机房前面的小涌里,溺水夭亡了。不到半年时光,丈夫与儿子接连撒手人寰,这雪上加霜的打击,让燕婶终日以泪洗面,本就天生患有眼疾的燕婶仿佛彻底失去了生命的光芒,变成剩下一点点余光,只能摸摸索索的瞎婶了。

都说时光是最好的疗伤良药,而生活的车轮也终究是缓缓向前行进的。在众多乡邻的温情慰藉下,在老毛叔的细心陪伴照料中,燕婶终于从悲痛和绝望中回归到正常生活里来。就这样,微波荡漾的南河边,杨柳依依的灰土小道上多了一幕老毛叔牵着燕婶散步的温馨美景。他们或默契挽臂并排同行,又或一前一后,紧紧相随。老毛叔为人诙谐有趣,燕婶则谨言热情,她带过来的女儿乖巧懂事,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是乐乐呵呵,满载着新的希望与生机。

我们小的时候,农村的机械化普及率不高,十里八乡的稻米脱壳工作全靠老机房里的电动打米机完成,且那个时代,国家的电力供给能力有限,像我们这样的垸区乡村,通常要等到很晚才会有通电的机会,因此,每每星瀚灿烂,鸡鸣两遍过后的凌晨,老毛叔就得起床,开始准备打米作业了。因为白天还有农务要忙,来打米的乡邻也都起得早。跟着老毛叔早起的燕婶便摆出早就备好的茶水,热情地招呼着眉梢上还沾着露水的庄户们。就这样,那机房外一担担等候着的稻谷在老毛叔的操作下变成了一箩箩鲜米。

老毛叔还是单身的时候,家里没人打扫,常常是乱糟糟的一团,自从燕婶过来后,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堂屋中间的八仙桌常年被擦得铮亮,椅几摆靠有致;厨房里的柴火灶台不再乌渍斑斑,土灶上面那口粘了几十层草木灰的老锅被清洗得干干净净;木橱里的碗筷摆放得整整齐齐,一尘不染;房间的泥巴地面不再大坑连小坑,被修理得平平整整;常年不修边幅的老毛叔自从燕婶进门之后,更是变得清清爽爽,精神焕发起来。家里收拾干净了,上门走动的乡邻自然就多了,加上打米的庄户经常在此小歇,整个家在燕婶的操持下变得暖意融融,井井有条。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迅猛飞速,一栋栋农家小洋楼拔地而起,一条条乡村水泥路纵横交错,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沐浴着新时代幸福阳光的燕婶和老毛叔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搬进了自己的新楼房,享受着低保、医保、残疾人特殊照顾等各项优待政策,只是由于农村机械化的全面普及,乡邻早就不再捱肩捱肉地担着稻谷来老机房打米了,只剩下那台老风车静静地待在那里,像台时光刻录机,把人间沧桑都锁进了烟尘往事中。

燕婶天生慈悲心肠,每每村里或组上有公益的事情需要大家募捐的时候,他们老两口总是热烈响应,积极参与,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政府号召大家集体捐款的时候,燕婶就毫不犹豫地从贴身蓝布包裹掏出了两百元,捐了上去。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打趣地问燕婶:“这辈子您觉得命运公平吗,您希望我怎么样向读者讲述您的故事呢?”良久,总爱身着红装,两眼干涩无光的燕婶深深长叹:“首先还是得感谢你老毛叔吧,没有他这根拐杖,我都不知该怎么活呢,婚姻不易,也希望现在这高离婚率的社会里,大家能多保持一份理性与知足,善待自己,善待身边人……”


(编辑:李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