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新闻中心 >湖南

2024高考,稳了丨关于“人工智能”,你想写什么?听听湖南名师怎么说
时间:2024-06-07 15:04:10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 ……6月7日 11 时 30 分, 2024 年高考第一场语文考试落下帷幕,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题目揭晓,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

“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

关于 “人工智能”的作文如何写?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湖南几名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名师。

周玉龙  长沙市一中正高级教师,长沙市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

今年以 “答案与问题”作为命题的核心关系,将思辨生活化,把生活思辨化,叫人赞佩,必将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命题方式而言,崇尚简化与张力。 命题语料简短,但不意味着命题思维的简单。需要说明的是, “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只是引出“答案”与“问题”的基础情境与背景情境,它不应当是写作的唯一,考生可以不拘泥于此,命题并非将考生局限在人工智能这个浅表的话题上,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对“答案与问题”的思考。

二是从命题内容而言,紧扣生活与时代。 过去的一年,互联网、人工智能成为全球性话题,关于此类的信息铺天盖地,考生并不陌生。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改善了生活方式,改变了学习方式,也对社会的现状与人类的未来提出了更多的思考。作文命题没有回避这个热点,考生较为容易地从生活与时代中找到共情之处,也能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独到之见,总之,今年的作文题让人触摸到为事而作、为时而著的写作导向。

三是从能力检测而言,凸显思辨与思维。 “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是不是意味着问题会越来越少,“是否”就成了审题与写作的关键,“是”的依据在哪里,“否”的理由是什么,“问题”是“越来越少”还是“越来越多”,思辨就可以从这里打开。提出一个“问题”,可能没有现成的答案,也可能带来丰富的答案;解决一个问题,可能获得一个或多个答案,也许会激发更多的问题。考生可以从对象、方式、范围、结果等诸方面展开思考,也可以从利弊、是非、功过等维度进行衡量。可以从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话题切入,更重要的是由此去思考“答案”与“问题”的多元关系。

王建立:湖南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长沙市明达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有话写:天籁自鸣,各自成音。

这个话题,正是当代中学生非常熟悉的话题。现在的青少年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原住民”,手机这类电子产品玩得比成年人溜多了。所以,学生在第一场高考语文试卷上,看到自己熟悉的话题,想到自己熟悉的东西,就没有了考场胆怯感,就会心定气闲地写起作文来。

由于今年作文审题未设置门槛,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在紧张的高考场上,就能 “我手写我心”,也充分享受了高考命题者的人文关怀。

写什么: “小我”大我,家国情怀。

中学生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玩得顺畅滑溜,不过,也 “溜”出了许多问题。命题者,通过任务驱动,要求考生能够从现象到本质,由此及彼,由“小我”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到一不留神,便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的危害。由“小我”想到“大我”,由个人想到国家。进而想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国家如何抢抓机遇,规避风险,加快发展……激发当代中学生关心时代,关心国家,关心世界,关注未来,从而体现出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以高考引导功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怎样写:叩己思辨,守正创新。

笔者认为,要写好此题,考生需要在行文中突出四个意识:

一是守正意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越来越彰显重要的地位。本题的 “守正意识”主要体现在作文中不因噎废食,以偏概全,不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进行全盘否定。

二是思辨意识。写作的思辨意识就是指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思辨意识是写好本篇作文的关键。

材料中 “?”是一个关键信号,提醒考生高度关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个人和国家带来便利,带来幸福,也可以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烦恼甚至灾难。如何化害为利,这就需要辨证思维。本道作文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思考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

三是叩己意识。 2024 年的作文在题型和结构两方面均未出现大的变动。从题型看,依旧属于材料型写作;从结构看,也依旧沿用了“材料 + 任务 + 要求”的传统材料作文命题模式。

四是创新意识。如何让考场作文出彩?需要在两方面努力:一是选材上,二是在主题上,就是鲁迅先生说的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这道作文题,话题都熟悉,都有话可说,容易入题。但是,越是这样的话题,越容易陷入写作平庸,越不容易出彩。这就要求考生在立意上独辟蹊径,在论证方式上和多种表达方式上,多下功夫。唯其文采斐然和论证深刻,才能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拔得优秀作文桂冠。

杨准:长沙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时代性: 此文题紧扣时代现状,提出问题:网络和人工智能的普及能解决我们所有问题吗?它是不是会滋生新的问题?当下,网络、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它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但孩子们 “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低头族”“网络原住民”比比皆是。如何让孩子抬起头来看看真实世界,挣脱“信息茧房”,走出“大数据监狱”,已然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难题。这样一个命题,紧扣时代命脉,发人深省。

指导性: 高考作文题的设置一直体现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引领作用。高考承担着 “为国选材”的重担,设题中就要考虑不同成长环境和认知水平的学生特点,作文题很少设置审题障碍。我们只要联系青年人成长大胆破题,就一定有话可讲。同样,这也告诫我们的教师,语文教学还得回归根本,回归阅读积累,回归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基础,才是提升语感、发展思维、实现价值引领的根本。

试题的限制与开放: 此作文题有它的限制任务,即必须回答 “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既是“是否”,当然可以有两种选择。如果谈“是”,当然可以大谈网络、智能给予我们的各种便利,生活、工作、学习的例子俯拾皆是。也可谈“否”,则要谈其弊端。但不管哪种选择,如果一边倒,则陷入了思维极端的陷阱。最好的选择应该是有主有次,辩证看待,再联系当下社会实际,谈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这也是试题的思辨和开放性所在。

谢亚宁 : 长沙市麓山滨江实验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长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个材料向考生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会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今天的语文教育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作文题目要求 “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 ,这实际上在提示考生,对于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比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信息过载对人们好奇心的影响;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在答案充斥的世界里培养孩子们的提问能力;还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智能时代问题解决的社会分工与合作等等。

在审题立意上,考生需要紧扣材料中 “ 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 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联想和思考。关键在于把握两个层面:一是事实层面,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带来的信息快速获取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二是价值层面,即这种快速获取信息是否导致了我们提问的能力和意愿的减弱,以及这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可能产生的影响。

总结来说, 2024年新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的命题特点在于紧跟时代脉搏,强调思辨能力和个性化表达,而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材料背后的深层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独到而深刻的思考。这样的作文题目,不仅考查学生的写作技能,更是对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测试。

李卓:麦田格创始人

这个题,我觉得重点考核的还是考生的辩证思维。我们首先要在脑子里重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继而理性而冷静地分析其利弊; 同时, 必须重视题干的一个重要信息 , 我们必须正视人工智能 “ 革命 ” 所带来的新的问题;一味地鼓吹人工智能之利,或一味地贬低人工智能之弊,都不是好的立意。客观全面地看待它,讲它的好,分析它可能或者已经带来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认为该如何预防或解决它带来的问题?

由于文体不限,所以今年的考生发挥空间巨大。写观点明确、力透纸背的议论文是一个好的选择,写一篇兼有科幻色彩和现实意义的微型小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写科幻小说,文中的 “ 我 ” 身份可以有非常奇妙的设定,可以是真实的我,也可以是二十年后的我,可以是科学家,可以是机器人机器猫,甚至也可以是一段代码或硅基生物 。

与先进的人工智能对应的,是传统的人力。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与发展,很多传统我们应当守住,我们应当敬重那些在暗夜青灯之下精雕细琢的手艺人,我们也应当明白有些传统的事物无可替代,这既是对文明的一种坚守与传承,也是对人的一种悲悯。悲悯并不是单纯的同情,它是文学的内核;

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也有许多它影响不到的地方,如它不能教会或代替我们去爱,去经历心灵的痛楚,去克服灵神深处的孤独,或代替我们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等;

除了从大视角去立意外,也可以找好小切口,比如谈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等。


(编辑:李玮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