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钩沉

从诗词中看洞庭湖水文化特色
时间:2024-09-15 11:12:07 来源:岳阳日报特稿部

1210652699.jpg

□ 陈湘源  唐 昕

岳阳历史文化积淀如此深厚,应归功于浩瀚无垠、气象万千的洞庭湖风光之美。李白称颂它“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岳阳楼记》强调“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洞庭湖志·艺文》论曰:“自来地理山川,一切艺文,至洞庭湖可谓极天下之大观,尽古今人文之能事矣。”“天下之胜区,万不能过矣。”当代学者余秋雨说:“洞庭湖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这个“小小的宇宙”吸引来帝王将相、名儒才女,乃至士农工商、贩夫走卒,无不留下浪迹游踪。面对风情独具的湖光山色,风晨月夕,雨雪云霞,阴晴晦明,各抒怀抱。或忧君爱国,或悯乱伤时,或慷慨悲歌,或临风把酒……诗词歌赋,糜有不备;喜怒哀乐,皆臻其妙。洞庭湖文化与岳阳楼、君山文化互为表里,融为一体,很难分割。因此,清道光《洞庭湖志》选录的1107篇诗文,山、城、江、楼多涵盖其内。历代文人表志抒情的同时,总要对其绚丽多姿的自然美进行咏叹描绘,于是形成了洞庭湖的景观文化特色。

波澜壮阔阳刚美

波澜壮阔的阳刚美,是洞庭湖景观文化的主要特色。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表现这一特色的突出代表作。它把洞庭湖的空阔无际和雪浪排空的气势,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显示了洞庭湖的勃勃生机和巨大的力量。此外,唐代还有几首写得十分精彩的。

可朋《赋洞庭》:

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

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贾客停非久,渔翁转几遭。

飒然风起处,又是鼓波涛。

他以“望则劳”,极言洞庭之浩渺无际。以“天影”为湖水涵容,足见其“阔”。后四句用“贾客”“渔翁”作侧面的衬托,用风起浪涌作正面描写,充分表现洞庭波澜壮阔的气势。

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

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首联写洞庭湖的古老与广阔。自古巴丘却为重镇,而作为重镇的原因是其控扼于广阔无垠的洞庭湖口。旅人愁思由一“问”而加深。着一“何”字,惊奇之意自见。颈联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叠浪”则“元气”浮动,天水混茫;“中流”沉没“太阳”,则包含了整个天地。洞庭湖的浩瀚无际,波涛壮阔,尽囊括于10个字中。

元稹《洞庭湖》: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前四句极言洞庭之大,说明在唐代洞庭即为“五湖之宗”,除却“大海”,内陆湖泊之大就数洞庭湖了。将“海”喻“湖”,其浩渺无际可以想见。颔联再形象地描述洞庭之壮阔,似可与刘长卿的“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媲美。波涛沉日,水吞星河,气势何等壮观。

至于名句佳联,可谓俯拾即是。刘长卿:“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王十朋:“吐吞九水波涛阔,出纳三光境界宽。”戴复古:“疑泛灵槎上河汉,如从弱水到蓬莱。”袁枚:“我昔舟泛洞庭烟,万顷琉璃浪拍天。”陶澍:“秋生水国鱼龙晚,天入湖心日月低。”孟应衡:“涛以风声壮,楼从气象雄。”陶汝鼎:“水无尽藏难为海,日有容光乃辨天。”龚朝典:“平湖八百添新涨,野艇如萍坐入天。”

风涛诡谲野性美

洞庭无风三尺浪,风涛变幻莫测,特别是在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时,它就像一头凶猛的野兽,桀骜不驯。若是洪水泛滥成灾,民生涂炭,当然就无美可言了。

李群玉《洞庭风雨》:

巨浸吞湘澧,西风忽怒号。

    水将天共黑,云与浪争高。

羽化思乘鲤,山漂欲抃鳌。

    阳乌犹曝翅,直恐湿蟠桃。

风雨洞庭浪涛狂。前四句写洞庭暴风雨情景,气势逼人。后四句运用神话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在狂风暴雨中,乘着鲤鱼腾飞,可以“羽化”而登仙;山漂走了,那些用头顶着山的鳌,一定要拍手欢呼了。太阳中的三足鸟想来要晾干被风雨湿透的翅膀,西王母寿筵上的蟠桃恐怕也被雨淋湿了。作者运用这些神话,进一步对诡谲的洞庭风浪进行渲染、烘托。

许棠《过洞庭湖》: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飞鸟恒畏坠,帆远却如闲。

    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

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在过洞庭湖时遇上“惊波”骇浪的愁苦心情,只半日就把头发急白了。颔联写洞庭的景色,湖波浩渺,故“疑无地”;湖中又兀立着一座君山,觉“忽有山”。颈联一句再从侧面衬托湖的浩瀚,他担心鸟儿飞越洞庭都会提心吊胆,怕坠入湖中淹死,何况扁舟渡湖的人。面对大湖,遇上风涛,能不心惊胆战。但是人类是有能力、有智慧征服自然的,你看那渔父、船工,却如闲庭信步,“时歌浩渺间”。

清代陶澍《洞庭湖守风二首》:

昏黑舟难辨,风狂雨又多。

    灵旗趋鬼怪,大响发笙匏。

野气警苍鹘,江声泣老蛟。

    卧吟输五两,竟夜和推敲。

但觉涛声壮,不闻人语喧。

    势驱群马过,力掣六鳌掀。

气象万千迥,胸怀八九吞。

    平生文字癖,始悟大波轩。

风狂雨暴,无法渡湖,只能停舟守候。作者面对阴云低飞,风雨如晦的“昏黑舟难辨”的大湖,奇想联翩,妙喻迭出:拍天波浪是否是“鬼怪”在摇动“灵旗”,向凶猛的“苍鹘”发出警告;震耳涛声,是神人在奏乐?还是“老蛟”在哭泣?汹涌的涛声滚滚,“人语喧”也被掩盖了。这波涛是天神牵引“六鳌”掀起来的,其势如万马奔腾!这位有“文字癖”的诗人通过“竟夜”“推敲”,才深深地领会了“轩然大波”这个词的真正含义。的确,有很多词汇,只有通过现实生活中刻骨铭心的经历,才能真正领悟。

顾言行《舟发洞庭,暴风卒至》:

泛艇忘湖险,阴风突怒号。

水连云脚近,山逊浪头高。

四顾无天地,中流一羽毛。

 恃余忠信在,凭此涉波涛。

诗人为爱洞庭之美而“忘湖险”,岂料暴风骤起。翻卷的怒涛几乎触到了低飞的阴云;远处的高山比拍天巨浪的浪头还低些。小艇恰似“一羽毛”在一望无垠的波峰浪谷浮沉。诗人凭着对洞庭湖的挚爱与“忠信”,定能“涉波涛”如平川。

再为大家列举一些名句名联。杜甫:“君知天下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李群玉:“浪泼巴陵树,雷烧鹿角田。”李祁:“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陆游:“鼋鼍出没蛟鳄横,浪花遮尽君山青。”“雪溅浪方作,翠飐山欲浮。”李树谷:“浮空雨气鼋鼍上,震耳涛声霹雳回。”

静影沉璧阴柔美

洞庭广阔无垠,自古便是赏月的佳处。白璧影映,波澜不惊,“湖光秋月两相和”,空明澄澈的洞庭静若处子,满怀蜜意柔情。宋代,“洞庭秋月”又为“潇湘八景”之一。故千古以来,写洞庭月色阴柔美的佳作迭出。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誉之“俨然是一篇小型的《赤壁赋》”。《绝妙好词笺》称:“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上阕写景:皓月照在平静的湖面上,像三万顷“玉鉴琼田”。“素月”的清辉,洒在人间天上,银河与湖水共映着一轮明月,一片空明澄澈。诗人驾一叶扁舟,置身于琉璃世界。这种妙境,只能心会,不可言传。下阕抒怀:回忆在岭南任职一年,明月可鉴,肝胆像冰雪一样纯洁。虽然短发稀疏,衣单袖冷,却安稳地在这浩渺空阔的洞庭湖上泛舟。舀尽长江之水当酒,用天上的北斗作杯,请来日月星辰作宾客,细斟浅酌,尽醉方休。于是扣舷长啸,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啊!借描写洞庭晶莹澄澈的湖光月色,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气势豪雄,抒写生动。

米芾《洞庭秋月》:

李白曾携月下仙,烟波秋醉洞庭船。

我来更欲骑黄鹤,直上高楼一醉眠。

诗写了作者在洞庭月下泛舟的感受和心情。他联想到李白的“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和崔颢的《黄鹤楼》诗,忽发奇想:“更欲骑黄鹤”,直上岳阳楼醉酒高眠。这种感想和心情的产生,是由洞庭秋月美妙而瑰丽的景色所引发出来的。

陈孚《洞庭秋月》:

月明水无痕,冷光泫清露。

微风一披拂,金影散无数。

天地青茫茫,白者独有鹭。

鹭去月不摇,一镜湛如故。

诗的前四句,泛写秋月。水平如镜,故“无痕”。寒冷的月光,照在草木上,滴下点点“清露”。微风吹拂,波面上现出无数的“金影”。后四句写月色波光,清景如绘。青天碧水,茫茫一片,着上汀洲上的几点白鹭,色调和谐,相映成趣。鹭鸶飞走后,月影不再被摇动,仍湛然如镜,静中有动,而仍归于静。古人云“诗中有画”。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洞庭秋月图》。

夏元吉《洞庭秋月》:

万籁无声玉宇清,君山推出一轮明。

婵娟倒蘸寒波底,惊起鱼龙梦不成。

寂静清明的秋夜,一轮明月从“君山推出”。素月沉璧,以致“惊起鱼龙梦不成”,前两句,渲染环境气氛。后两句,从侧面衬托秋月的皎洁。寥寥四句,把洞庭秋月的景色写得极为生动,极有情趣。

咏月佳句,数不胜数,聊举几则: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溶金。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李群玉:“海月出银浪,湖光射高楼。”雍陶:“为看今夜天如水,忆得当时水似天。”杨基:“光辉一相荡,水月不辨色。”赵又昂:“疑是湘妃镜,入波光荡漾。”范仲淹:“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欧阳修:“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姚鼐:“万顷波平天回迥,九霄风定月当中。”韩渥:“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陶汝鼐:“岳阳无限烟霜月,不及秋蟾气象多。”

四时烟景淡雅美

历代文人游览洞庭,或登高纵目,或湖上泛舟,眼前首先呈现的总是广阔无垠的浩渺烟波。因此,无论是春和景明,夏雨霏微,还是雁送秋声,雪添冬渚,多为淡妆素裹,展示着四时烟景的淡雅美。

阴铿《渡青草湖》: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洞庭春涨桃花水,四水涌动着杜若的馨香;在浮光映日一碧万顷的湖上,帆樯竞渡。由于湖面宽阔,远处的船似滞留树下;鸟儿飞累了,借着高高的桅杆小憩。风滔变幻莫测的大湖,一叶小舟能横渡吗?

贾至《西亭春望》: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杳冥。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见青青柳色,望归飞北雁,听笛声吹奏《折杨柳》的曲调,身处浩瀚洞庭之侧,怎不引起离愁别恨!二十八字,写景写情,忻合无间。

张说《岳州观竞渡》:

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低装山色变,急掉水华浮。

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

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

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

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

这是一首最早咏唱岳阳端阳龙舟竞渡的诗。划龙舟纪念屈原,是夏季湖上的重要民俗活动和典型景观。它既写了比赛的形式,激烈竞争的场面,又写了竞渡的由来,还具体写到了出发的起点和终点。寥寥60字,便勾勒出一幅《洞庭竞渡》的淡墨画。

孟浩然《洞庭湖寄阎九》:

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

莫辨荆吴地,唯馀水共天。

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潮连。

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

前六句写洞庭秋水,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虽不若“波撼岳阳城”的气势,但写淡雅壮阔的湖景却自具特色。你看茫茫洞庭,水天相接,吴楚混一,气吞江树,浪连海潮,浩淼无际。尾联诗意亦同于“欲济无舟楫”,希望能和阎九一样经时济世,为国所用。

张碧《秋日登岳阳楼晴望》:

三秋倚练飞金盏,洞庭波定平如刬。

天高云卷绿罗低,一点君山碍人眼。

漫漫万顷铺琉璃,烟波阔远无鸟飞。

西南东北竞无际,直疑侵断青天涯。

屈原回日牵愁吟,龙宫感激致应沉。

贾生憔悴说不得,茫茫烟雾堆湖心。

这首古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秋日望洞庭美景。前八句写三秋洞庭澄澈如洁白的丝绢,波平如镜,天高云淡;湖心唯有君山似绿色绫罗制成的帐幕临水铺展,惹人注目。湖阔万顷漫漫无际,飞鸟潜踪,青天侵断。有直接描述,有间接衬托,有夸张,更有想象。虽寓有李白“刬却君山好”句意,但旨在写景。后四句写发生在洞庭周围的历史事件、神话故事,然重点落在“茫茫烟雾堆湖心”,往事如烟,茫茫莫测。结尾情景交融,含蓄而有余韵。

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称:“此诗虽题名怀古,其实是泛咏洞庭湖风景,前人解为讥刺明皇,殊属曲解。”首联点明薄暮之时,颔联上句承“暮”,下句点人。素称名句。颈联写山、水夜景,置一“夹”字,景象生动。尾联始出怀古之意,而以悲秋作结。此诗描写洞庭湖的黄昏与夜景,别开生面。

刘济《洞庭渔歌》:

轻舟逐水等飘萍,长日生涯在洞庭。

还趁晚凉频下网,归来摇动一湖星。

渔民驾着如萍小舟在湖湾港汊打鱼谋生,日间炎热,趁着晚上凉爽多打几网,及至返航,已是满天星斗了。全诗既写渔民的艰苦生计,也勾勒出了一幅淡雅的《洞庭晚渔图》。

四时烟景,佳句繁多。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今日,东洞庭湖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被世人公认为观鸟和环境教育的胜地,正在书写着景观文化新的篇章。



(编辑: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