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云
84岁老人左志均用60本日记记录着个人的过往,也记载了国家的变迁。
国庆节前,我驱车来到湘阴县金龙镇金龙村左志均家中,他兴奋地搬出码放整齐的60本日记,翻开那发黄的封面,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聆听老人娓娓的讲述,和老人一同走进60年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一个时代的变迁缩影,一个国家的图强历程……
老人生于1941年,年轻时和本地姑娘喜结连理,育有一双儿女。现儿孙绕膝,与老伴安享天伦。年少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他读了五年半小学,1954年拿到了高小毕业证书。20世纪60至70年代,他被抽调到毛泽东文艺宣传队从事文艺创作,还曾在《洞庭文艺》《湘阴文艺》上发表过戏剧文艺作品,正是这段经历,激发了他文学创作的兴趣。之后文艺宣传队解散,他回归村庄务农。从此,他白天肩扛扁担,手持锄头,在大地上书写战天斗地的大文章,但每当静夜,在昏黄的油灯下,摊纸提笔,那拙朴的文字,一个个从笔底走来。
这是一个家族宗亲的幸福密码。日记中有许多家庭日常的记载:女儿金涛录取中专(1986年9月3日:女儿今日喜获中专录取书,这是我家一大喜事,希望女儿努力学习,早成栋梁之才);女婿来家相亲(1990年2月7日:刘复经今天来家里相亲,小伙子师专毕业,现为人民教师,知书达礼、谈吐文雅,个头1米75左右,跟女儿算是般配,看他们俩人的缘分吧);杂交稻喜获丰收(1990年11月9日:在今年晚稻一般都减产的情况下,我家却喜获丰收,主要是我们家插了杂交稻,单产比常规品种提高了300多斤,又赶了日期,避开了今年来得更猛的寒露风,看来种好田真还要良种良法)……翻开日记,一件件家事娓娓道来。
这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社情实录。“今天镇里电力工程改造正式完工,全镇居民生活用电、工商用电全部接通国家电网,这是我们生产生活一个新的起点”(1988年1月6日);“要致福,先修路,湘长公路今日拓宽改建动工,未来我们这里无论到湘阴还是长沙,都会更加快捷,这对我们出行和当地经济发展相当有利”(1989年10月31日);“组长夫人刘丽萍上午送来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存折》,此后60岁的老人将能每月领取补贴每人55元的养老保险金,数目虽小,可这也是开历史的先河,体现政府对老百姓的关怀关注,也该心满意足了”(2012年12月9日)……这些文字可以说是一部当地经济发展的变迁史,也是当代农村改革发展的文字实录。
这是一部国家大事的乡野叙述。“今天是全中国人民盼望了很久的大喜日子——香港回归。当我看到英国的米字旗从旗杆上落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徐徐升起,我心中感到无比的兴奋和鼓舞!这证明我们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团结、政局的稳定,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1997年7月1日);“今日看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农业、农民、农村带来喜讯:对种粮面积实行补贴,每亩补贴标准11元;对水稻生产进行良种补贴,每亩补贴标准10元;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按照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这是多么伟大英明的政策啊!看来国家现在真正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高度重视我们农民了。”(2004年3月30日)……日记中对国家乃至全球大事的关注记录还有许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长江三峡截流、汶川地震、上海世博会举办、党的十八大召开、一带一路倡议……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变故,只有从过去苦难年代走过来,才能真正感受“家国”二字的分量。
临行前,他指着远处正在建设的开发区和屋后待收割的稻田感慨道:作为一位农民,如今的日子很好过了!中国农村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真的是太大了!希望我们的国家能一直这样强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