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足迹

走近临湘塔
时间:2024-11-10 09:46:50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fb5fbd26-8ad0-4387-9c40-978f67fc5556.jpg

□徐 辉


我想,我注定是会和这座古塔相遇的。

因工作缘故,今年我有机会一次又一次走进长江之滨的临湘塔生态文化园,只见白马矶上、儒矶山头,灰白相间的临湘塔焕然一新,与碧水江天相互映衬。

江边有钓者,与之闲聊,我得知临湘塔的前世今生。临湘塔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现保存基本完好。1881年,临湘人刘璈做浙江台州知府时,为了助力家乡文化教育发展,捐资在儒矶山建八面七级、高33米的宝塔,是为临湘塔。“侧叠万古石,横为白马矶。”唐代诗人李白曾到此访友,写下名篇《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塔铭《临湘塔记》,则由光绪乙丑科举进士吴獬撰写,镶嵌于首层外壁上。吴獬《临湘塔记》一文含蓄诙谐,充满着社会哲理和睿智,其对科举文化的深刻理解,超乎常人,也超越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和思想价值,一时让临湘塔美名远扬。

然而,随着岁月变迁,塔遭风侵雨蚀,周边私搭乱建,污染越来越重,让它失去昔日风采。近年来,临湘市启动最美长江岸线临湘塔段项目建设,按照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理念,以临湘塔为轴心,整合资金对周边的自然山体、黑臭水体、滩涂、草地进行生态修复,逐步建成临湘塔生态文化园、文化展示馆、可拆卸式游客服务中心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山、水、塔、洲、渡”于一体的独特风光。古朴的临湘塔,串起一个个生态景点,构筑起一条长长的长江生态文化走廊,成为最美长江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新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重现了昔日的美丽风彩。

走近临湘塔,我唯有仰望。眼前的古塔为砖石结构,七级八方塔座为八方形三级花岗岩塔基座,塔基座以上的每层塔身,均下设束腰砖座,上出叠涩砖檐,八角檐皆出麻石脊翘,石翘颈系铁质风铎。塔身每层及下檐外粉白灰,下檐冰盘曾施彩绘。古塔的确够古老了,明显有些倾斜了,岁月的风雨已将塔身洗得泛黄,它的模样让我想起了岳阳那座临近洞庭湖,同样苍老的慈氏塔。仰视古塔,感觉微雨中的古塔更显出几分唐宋遗韵的冷清和厚重。

伫立江边,聆听江涛拍岸,若有江鸟低鸣着从眼前掠过,只留下诗意的弧线。临湘塔与江水相伴千年,古塔早已化琴者,独坐幽台上,以江水横琴,弹琴复长啸,日夜弹奏千古清音和人间绝唱。高塔流水,一人一琴,一静一动,古塔与江水想必早已是人世间最美妙最逍遥的逸士妙人了吧!

在与古塔的默默对视间,我猛然顿悟,观塔如观人,塔是人按照自己的思想建造的,建塔为供神,而神是人性的神性化,人们顶礼膜拜的表面上是一座塔,其实是神性的人,是心中另一个真实且完美的自我。

走近临湘塔,观照自己的内心。临湘塔让我顿悟,让我感到快乐而满足。这也是我在走近临湘塔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编辑: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