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创造科技,科技成就未来。在岳阳,洞庭湖畔,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毕生钻研、鞠躬尽瘁,只为让中国科技变得更强;或组织科技社团、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只为让科学之声传得更远;或牢记宗旨、服务至上,只为让科技工作者聚得更拢。他们,虽然平凡,却如一道道星光,生生不息,创造希望,给了我们更多注视的理由。他们,便是“洞庭星光”。
岳阳市科协、岳阳日报共同推出《洞庭星光》专栏,宣传报道我市科技工作者、科协组织,奋力推进岳阳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的生动实践。
洞庭星光|挖掘每个孩子的创新潜能
——岳阳市一中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侧记
记者 田卓灵 通讯员 杨婷洁 刘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这一重要论述为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年11月15日至16日,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岳阳市一中举行,来自湖南、湖北两省各地市学校的书记、校长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育人大计,针对智能时代高中教育变革与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给拔尖创新人才提供生长土壤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岳阳市一中始终秉持为国育才、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探索多元育人模式、托举科技创新人才,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为本,拓展创新之域
“6个省级一等奖!”2024年10月,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湖南赛区)成绩陆续揭晓,捷报传来,岳阳市一中的校园再次沸腾了。
岳阳市一中学子刘泽江、陈靖儒、邹明昊、王希涵、方小竹、袁楠分别荣获2024年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科目湖南省一等奖。同时,该校还有46位同学获省二等奖,35位同学获省三等奖,学校学科实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彰显无疑。
据了解,该校近两年共有1人入选湖南省数学集训队并获全国银牌,10人获省一等奖,近90人获省二等奖,近60人获省三等奖,而这些成果离不开学校日常坚持素质教育、注重学科特长培养的努力。
课程是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载体。
近年来,岳阳市第一中学广泛开设各类培训课程,从常规奥赛学科培训到科技创新竞赛辅导,从创新校本选修课程到各大高校知名专家带来的科技创新“大师课”,学校不断丰富科技创新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学生与香港中文大学李海洲教授交流
“在竞赛课程方面,学校主要开设数学、物理、信息、化学、生物等学科奥赛培训,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科技创新竞赛辅导课程方面,专职教练精心完善课程设计,着力挖掘学生科技创新潜力,并培养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此外,岳阳市一中在近年来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其中“ARDUNIO创意设计”“C++程序设计”等课程在学生中一位难求、广受好评。
常规课程之余,学校还邀请多位高校教授走进校园开设讲座。香港中文大学李海洲教授的“语言与语音处理——人工智能的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李合龙教授的“AI赋能下的金融科技”、中国航空教育学会科普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傅前哨的“航空技术”等让一批一中学子近距离走进科技前沿,并进一步激发对于科技创新的饱满热情。
师资为翼,铸就创新之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作为岳阳人心中屹立不倒的百年名校,岳阳市第一中学深谙其道,也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学校通过“四海揽才”和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了一批数学、物理、信息等学科的科技创新专职主教练,并选聘校内优秀教师担任助理教练。“主教练负责科技创新培训、课程设计等工作,助理教练则协助主教练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种“主教练+助理教练”的双轨制教学模式下,专职教练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程设计等核心工作中,也为校内参与助教的优秀教师提供了自我成长的平台。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各学科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群策群力、共同攻关,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经验。12月12日,该校教科室举行湖南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题论证会,学校相关项目负责人依次阐述研究方向与计划,在教研专家的指导下共同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育路径。
入选“小荷英才计划”的学生参观湖南理工学院的实验室
“师资队伍是学校托举学生展翅翱翔的羽翼,只有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才能进一步提升学校各学科教研教学能力,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拔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在学科培训之余,学校还专门指派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加入科技创新教练团队,担任生涯规划与心理辅导职责,努力构建全方位、高效率、有温度的科技创新教育支持体系。
实践为径,点亮创新之光
科技创新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
近年来,岳阳市第一中学不断探索科技创新实践模式,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游学活动,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为平台,加强科普阵地建设。2024年6月,该校84名优秀学生代表赴北京开展“探访京城名校,筑梦生涯未来”的学科实践活动。大家访名校、登长城、逛故宫,与名校师生及科研工作者们面对面交流,更加坚定了科学报国的理想信念。
“除了科普教育,学校还坚持以赛促学、以赛育人的理念,积极搭建科技练兵的‘竞技场’。”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学生提前适应竞赛节奏,学校精心搭建学科基础知识竞赛场地,分年级、分学科开展知识竞赛,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功底。
余乐萱、李梓豪两位同学代表岳阳市队在第四十五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报到宣誓
同时,学校还在校外积极开辟各项赛事参与渠道,为学生站上更大的舞台提供助力。从奥林匹克竞赛到信息技术能力大赛,从科技创新大赛到知识竞赛,一中学子不负众望,纷纷斩获佳绩。2024年3月,该校687班余乐萱同学的科研项目《极端干旱气候对东洞庭湖越冬候鸟的影响调查报告》夺得第45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成果一等奖并被授予金牌,拿下参加第38届全国大赛的通行证。690班李梓豪、687班鲁溪辰和688班杨子榆同学研制的《一种可调节式荷花无淤泥水培观赏盆》项目则在大赛中夺得二等奖并被授予银牌。
“科创研究是一项既艰难又有趣的工作。因为科学调查是严谨的,需要用事实和证据说话,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余乐萱告诉记者,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将继续发扬这种科研精神,持续关注自己热爱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攻坚克难,提升科技素养,为祖国生态环境优化而努力奋斗。
“近年来,通过课程、师资、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我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更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岳阳市第一中学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深入推进科创活动,着力培养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的时代新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肩负起为民族复兴培育创新人才的重任,助力每一位学子在科技创新的天空中展翅翱翔,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