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风拂卷,书香满城。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岳阳日报教育新闻部特别推出“书香四月·悦读人生”主题报道,从书香校园建设、师生经典共读、名师导读佳作等多元角度,记录全市师生共品文字温度、聆听思想回声的动人故事,遇见更辽阔的世界与更丰盈的自我。
四月的风裹着花草的芬芳,也吹来了书页间沉淀的墨香。午后,我随手拿起学生桌上的一本《草房子》,伴着教室里书页翻动的声音,走进了曹文轩笔下那片纯净的乡土世界。
《草房子》中的桑桑、杜小康、纸月……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藏着最动人的真实。桑桑病重时,父亲背他求医的踉跄身影;杜小康沦落成放鸭少年,在芦苇荡中读懂了“孤独”的深意;纸月用一首首古诗抚平内心的褶皱。他们的苦难像一根根细密的针,刺破童话般的滤镜,让成长的血肉更加鲜活。
回想自己常在课堂上强调“坚强”“乐观”,但《草房子》告诉我:真正的成长不是口号,而是让孩子在生活的泥泞中学会与苦难和解。就像桑桑最终明白,“生命是一棵树,伤口也会长出新的枝丫”。
当然,油麻地的人们并不完美:秦大奶奶固执,校长桑乔也曾虚荣,细马自卑……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人性的微光更加动人。当秦大奶奶为救落水的南瓜跳入河中,当桑乔在星空下对儿子说出“对不起”,当细马用卖羊的钱为养母盖起新房时,我忽然懂得:善良不是天生的完美,而是平凡人在裂缝中依然选择仰望星空。
于是我在班上那位敏感而又善良的女孩的周记本上写下:“你像油麻地的月光,不必耀眼,却足够温暖。”阅读,让我们学会在平凡中看见星辰,在细微处发现善意的光芒。
油麻地是“用月光洗过的村庄”:夕阳下金色的草房,芦花似雪,白鸽掠过湛蓝的天空留下一串哨音……这些文字像一幅水墨画,将乡土中国的诗意浸润到骨子里。孩子们或许未曾留意稻穗低垂的姿态、萤火虫点亮夏夜的神秘。而《草房子》正是一把钥匙,为他们打开通往自然与诗意的门。
当我带着孩子们在校园后的油菜花田中,他们用“风的梳子”“阳光的金粉”比喻眼前的世界,惊呼蜜蜂的叫声,蚯蚓的蠕动。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阅读不仅丰盈了想象,更能唤醒心灵对美的感知力。
《草房子》的最后一页,桑桑乘着小船离开油麻地,他知道“有些告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当窗外的清风合上摊开的书页,仿佛文字与自然完成了一次默契的拥抱。原来,每一本书都是一盏灯,照亮成长的路;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播种,让真善美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我愿继续做那个点燃灯火的人——在四月的春风里,在往后的岁月中,与孩子们一起,以书为舟,以心为帆,驶向更辽阔的远方。
华容县长工实验学校教师 沈百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