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4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漆杰 通讯员 邵坚)近年来,君山区鲈鱼产业在科技赋能与政策扶持的双重驱动下,不断实现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养殖之路。从最初的小规模探索到如今万亩成片,鲈鱼产业正逐步成为“鱼米之乡”君山区农业经济的强劲引擎。
早在2016年,钱粮湖镇老科协会员包克祥等人从广东引进鲈鱼苗试水养殖,当年即获可观效益。此举引起区、镇老科协的高度重视,迅速将其列为科技服务重点项目。随着区、镇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科技力量的持续注入,鲈鱼养殖在君山区快速铺开。到2024年,全区鲈鱼养殖面积达12000亩,年产鲈鱼超过12000吨,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带动农民增收超1亿元。
但在发展过程中,鲈鱼养殖也面临“错峰销售”的难题。每年5—9月鱼价较高时却无鱼可售,而至10月至翌年4月鱼大量上市却价格低迷,影响收益。2023年,钱粮湖镇天星洲村养殖户刘金波因年底销售亏损近50万元,被迫贷款延迟出售至翌年5月,最终以每斤15.5元的好价赚回150多万元,印证了“错峰销售”带来的巨大效益。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4年,柳林洲街道黄泥村傅强在市水产老专家左钢指导下,率先探索“标粗苗”直接投放池塘养殖的新模式。他在40亩养殖池中投放标粗鲈鱼苗,当年9月底即实现亩产2000斤,售价16元/斤,亩产值达3.2万元,盈利达1.5万元。2025年,其养殖面积扩大至105亩,成为本地错峰养殖的示范典型。
随着苗种本地化、规模化、科技化的发展,君山区正逐步摆脱传统养殖周期的束缚,实现养殖、销售双提效。标粗鲈鱼苗模式,不仅提升了养殖成功率,更让广大渔民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科技引领、市场导向、政策支持,三力齐发,君山区鲈鱼产业正在“向新而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绿色引擎。
记者手记:
从一尾鲈鱼苗,到万亩产业链,君山区鲈鱼养殖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一群默默奉献的老科技专家。他们不为名利奔走在田间水边,用智慧与经验撑起了农民的希望,也托举起了产业的未来。
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指导和技术支撑,才让“错峰”销售变为“抢收”机遇,让小苗育成大业。科技的温度,正通过他们的双手,传递到一池池碧水中,激起乡村振兴的层层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