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开见
去河市,不能不去河泊潭。河泊潭是屈原怀沙汨罗江的地方。去时,云霭低沉,下着零星小雨。这样的天气适合怀古、凭吊。
汨罗江早已不是2000多年前的样子,2000多年的岁月沧桑改变了一条河流的走向,只留下一段碧润的故道,波澜不惊地依恋着村庄。但有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人们对屈原的景仰。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当地老百姓都要包粽子、划龙舟以示对他的纪念。
在河泊潭的山丘上,以前建有屈子祠,立有不少纪念屈原的诗碑,现在这些诗碑大多陈列在汨罗市玉笥山的屈子祠里。或许这是一种万幸。好多珍贵的文物不是毁于战火,就是毁于自然灾害,甚至毁于人祸,河泊潭山丘的苍翠草木之下掩盖着屈子祠的残垣断壁。这并不紧要,紧要的是2000多年了,这些碑石还在;紧要的是当地群众自发集资,在河泊潭兴建了怀沙亭。亭子并不奢华,以质朴、恭敬的姿态站立在潭边,似乎在为屈原招魂。
河市的对岸是玉笥山,被流放汨罗江的屈原曾在山上结庐而居。我们不必为屈子祠到底位于哪里而纠结、争论,重要的是屈原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一直活在人民的心里。
梅子黄时雨,汨罗江一夜丰满,白鹭成群结队地戏逐着脉脉西去的波涛。站在江堤远眺,远山、草树、村舍,在烟雨朦胧之中。我突然想起电视连续剧《芈月传》里,芈月带着年少的儿子坐在河边,深情地遥望楚国故乡,对儿子说:“天底下没有一条江有汨罗江那样美,多少回,我在梦里回到了家乡。”眼前的汨罗江或许就是当年芈月梦回之处,眼前的汨罗江依然美得令我词穷。《芈月传》的许多外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芈月是战国时期秦惠文王的姬妾、楚国人、楚威王最小的公主。楚威王死后,她的母亲向氏被威王后驱逐出宫,带着年幼的她颠沛流离,回到娘家——罗子国国都所在的汨罗江畔,也就是现在的河市这方水土。战国时期,汨罗江畔的楚国附庸罗子国,被山水滋养得亭亭玉立、聪明伶俐的公主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尽管她不愿离开风景如画的汨罗江畔,却不得不做秦楚政治博弈的棋子,远嫁秦地,成了秦惠文王的姬妾。作为电视连续剧中的主人公芈月,她的故事多有艺术演绎的成分。尽管我没有来得及细细考证河市到底是不是芈月的娘家,但有一点可以确信,这片土地曾经是古罗子国国城之地。
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村庄,叫罗子国村。一个村庄以古国名,全国少之又少,这无疑给村庄带来了传奇的色彩和厚重的历史感。村头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子国城遗址”的铭碑。如果不是一位八旬老者向我指点,我不知道兜兜转转寻找的古罗子国城遗址其实就在我身处的杂草之中,被隆起的泥土掩埋。在考古专家的挖掘之下,古罗子国的神秘面纱被一层一层剥开。
揭开深厚的泥土,时间回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罗国处于楚国北部,靠近中原地带,属芈姓诸侯,与楚国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它更趋同于中原文化。这种文化差异为后来楚国灭掉罗国埋下了伏笔。随着楚国的日益强盛,昔日与楚国平起平坐的罗国变成了小弟弟。汉水汹汹,并不能阻挡楚国对罗国的侵凌,当楚武王挥师占领汉水中游以西的地区后,灭罗的野心在他的心里膨胀。虽然罗国与楚国相安无事有400多年,但在七国争雄的时代,罗国注定摆脱不了被迁徙、被灭亡的命运,罗国的主动结仇更是加快了这一步伐。《春秋·左氏传》载:“(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桓公十三年,屈瑕伐罗,由于屈瑕的刚愎自用,罗王班公率领罗国军队在鄢水与楚国军队作战,在卢、戎两国之军的密切配合之下,罗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胜利冲昏了罗国君臣的头脑,他们沾沾自喜,殊不知这一战并没有动摇楚灭罗的野心。后来,楚武王以雷霆之势灭罗,为防北进时可能遭到罗民的干扰,也为了役使罗人修筑丹阳城,他命令所有罗民迁到楚都丹阳附近的枝江,罗国这时成了楚国的附庸子爵国。公元前690年,楚文王继位,这位年富力强、雄心勃勃的楚王锋芒毕露,加快了成就霸业的步伐,并占领了江汉地区。据楚史记载,楚文王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于郢。因罗在枝江,靠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解决郢都安全,公元前689年,他命令罗王率领归服楚国居住在枝江的罗族迁往汨罗江流域。其实,楚文王还有另一个打算,那就是借迁到汨罗江流域的罗子国势力屏藩楚边,镇抚、开拓湘北“蛮越”“三苗”之地。
在甲骨文中,芈同“米”,这些芈姓罗子国族众在汨罗江畔找到了一块深耕文明的沃土。或许他们不曾想到,他们当年播种的水稻,至今还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生养的根本。放眼望去,洞庭湖平原平坦无垠,玉盘似的稻田在阳光的照射之下绿意盎然,又在清风的吹拂之下绿波汹涌。置身田野,芬芳万顷,沁人心脾。时光和历史的交错让河市这块土地格外生动,并散发出神奇的魅力。特别是汨罗江,流经河市乡境内时已经变得温驯和克制。或许是因为一个伟大的灵魂曾在这片土地上下求索。这个灵魂人物就是屈原。屈原姓芈,屈氏,名平,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按姓氏论,说不定芈月是屈原的前辈。听信谗言的楚怀王把屈原流放到汨罗江畔,远离郢都的屈原空有一身抱负无法实现,郁郁寡欢,只想倾诉内心的苦闷与忧愤,在这片巫楚之风盛行的土地上度过的人生最后两年时光里,他写下了《天问》《橘颂》等许多不朽的诗篇。
河市乡,古罗子国所在地,留下过屈原的足迹,他在这里找到了诗歌创作的源头。他诗中的巫风楚韵、求索情怀为一条叫汨罗江的河流找到了文化定位,让一条江、一片土地充满了文化气场。正因如此,河市这个很小的地方就有了它的博大与深厚;河市这个很普通的地方就有了它的超凡与脱俗。当包括河市乡在内的这片土地在20世纪50年代被划为国有农场时,以“屈原”命名农场成了共识。过去的国营屈原农场通过改革,如今变成了屈原行政管理区。“屈原”作为一个地名,烙上了鲜明的文化印记和地域色彩。这种文化印记和地域色彩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步步深入,成为屈原行政管理区乃至岳阳市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
在这里,得到生态修复的水塘和汨罗江故道清澈见底,一种叫“狐狸草”的水生植物在水波之中摇晃着“尾巴”,鱼虾在水草中自在游弋。我喜欢这里的人居环境,白墙红瓦、绿树成荫、村容整洁、一片宁静。低洼的农田,荷叶连连,其上水珠灵动。这样的美自然招人流连,特别是村子头枕汨罗江,对岸的玉笥山一脉青黛,白鹭成群在天空下飞翔,或在江滩湿地优雅地觅食。到了冬季更不用说,来这里越冬的大雁、天鹅等候鸟有时能遮天蔽日,吸引无数观鸟的游客。这里正在开发芈月故里休闲度假村,它和罗子国博物馆相互呼应,成为人们期待的一道风景。
河市,傍着汨罗江尾闾的一个小地方,当我们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审阅它的时候,就不难找到“蓝墨水”的源头。这个源头,有一股就在河市,在屈原管理区,这个源头,在生态保护之下生机盎然。还有一些源头,可以追溯得更远,在汨罗江的上游,在历史的河流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