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人物

张敦云:从农民到戏剧名家
时间:2025-04-13 09:48:00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张逸云


    晴空万里,煦暖的春阳洒满湘北大地。我来到云溪区,专程拜访了年逾七旬的著名戏剧家张敦云。四十年戏剧创作,让他从一个地道农民蜕变为国际文化榜样人物。

    我们的话题是从一本装潢精美的邮册拉开的。这是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与欧洲集邮协会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世界文化遗产日40周年,以“复兴文化,中国力量——国家文化榜样”为主题,遴选出100名德艺双馨的中国艺术家,以其肖像及作品为内容,量身定制的邮票及邮票珍藏册,表彰入选者杰出的文化成就以及在国家文化交流中所做的不懈努力和贡献。张敦云作为戏剧家荣幸入选。

    面对殊荣,张敦云显得十分淡定,轻描淡写地聊了几句。谈到戏剧创作时,他眉目含笑,口若悬河,称自己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戏剧创作的成就,得益于对农村生活的真切体验。上世纪80年代,他从“吃农村粮的镇长”,到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优秀戏剧家,在花鼓戏创作繁荣及乡土题材挖掘上取得了非凡成就。他的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真挚厚重的乡亲情谊及独特的艺术张力,获得三个国家级奖项;两次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并作典型发言。与段华合作的大型花鼓戏《镇长吃的农村粮》,一举夺得全国第五届优秀剧本奖,潇湘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成电视戏曲片,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一度红遍大江南北。他创作的大型花鼓戏《老竹新笋》,再度走红央视,好评如潮。另有5个重量级剧本,发表在国家级刊物。

    张敦云已过古稀之年,仍然笔耕不辍,大型花鼓戏《都是奖金惹的祸》,在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全国公共文化产品云上采购大会上获得竞拍第一名。湖南省政府予以资金支持,排练后成功演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张敦云的戏剧作品,注重家庭、家教与家风,围绕农村纷繁复杂的社会展开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乡村振兴过程中村民复杂的情感生态和价值取向,凸显当下农民精神世界的多元性,描摹出农村社会五彩斑斓的人性画面。此外,他的作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广袤的农村天地,并非理想化的“桃花源”。张敦云视野开阔,敏锐地发现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他在剧中人物关系处理上,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对待落后人物,不是一味地冷酷无情地讥讽、批判,而是施以同情、理解、包容,给予温情怜悯和真诚呼唤,以善良和温爱去救赎。

    张敦云遵循戏剧创作美学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追求生活的真实,在典型环境中完成典型人物形象的创造。如海云的豁达、睿智、正义,同银保的狭隘、愚昧、自私,相互衬托。他的作品用鲜活可感的细节与人情味浓郁的地域风俗进行艺术书写,在不刻意制造大冲突、大的戏剧动作前提下,处处闪现别具情趣的戏剧效果。在美学张力构建上,巧妙运用民间趣味及相声艺术“捧哏”“逗哏”手法,循序渐进推进故事,刻画人物,润物无声。剧中丰富的生活细节和社会风俗,浸润着数千年传统农耕文化的朴素逻辑与人情世故,让人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共鸣。其类似轻喜剧的创作经验,渗透实际意义的正剧特色,却不受悲剧、喜剧写法约束,饱含真善美的情节贴近现实,具有宏大的生活哲学逻辑力量。这种写法,风格独特,值得戏剧界深入挖掘和研究。

    张敦云戏剧语言具有独特的个性,行走在“雅”和“俗”的艺术空域,显现质朴、清新、明丽、风趣、精练等特点。他善于把乡村俗语、俚语、谚语、歇后语,提炼加工成戏剧语言,实现地域性、艺术性、大众性的高度结合。他注重语言的音乐韵律和节奏感,表现出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十分鲜明。且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易于观众接受理解,具体表现在音韵的协调性、语汇的丰富性、结构的多样性、审美的辨识性,呈现以“俗”驭“雅”、“雅”“俗”相生、“大俗”成“大雅”的美学格局,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境界,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戏剧艺术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编辑: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