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县区 >岳阳县

“春日金矿”破土而出 小竹笋“顶”开乡村致富路
时间:2025-04-15 11:00:48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岳阳日报4月15日讯(通讯员 罗爽 周昱君)人间四月天,春笋正当鲜。眼下,正是春笋集中上市的时节,在岳阳县公田镇东淇村的万亩竹林里,一颗颗满载希望的春笋顶着泥土的芬芳破土而出,为村民们书写着山村致富的新篇章。

晨光漫过山脊,漫山遍野的竹林里,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斑驳光影,数万竿翠竹在春风的轻抚下沙沙作响,恍若涌动的绿色海洋。56岁的陈永红一大早便叫上老伙计们进山采笋,大家兴致勃勃,干劲十足。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把式”,陈永红对挖笋的要点颇有心得。只见他利落地扒开枯叶,将锄头扎进一处微隆的土包,三两下的功夫,一颗裹着浅褐色外衣的春笋便完整地从土中剥离。

公田镇东淇村村民陈永红说:“找笋很容易,出了林的最容易看到,没有出林的,藏在土里面的就是一个小鼓包,拿锄头一扒的话,笋子就出来了。”

东淇村村域面积10.04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2860亩,竹林资源丰富,山区浩瀚“竹海”孕育出的竹笋,肉质细嫩、口感清甜。但在过去,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山里的笋子缺乏稳定销路,村民只采摘少量自食,大量鲜笋在深山无人问津。

转折始于2024年成立的兴淇源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合作社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以1.2元每斤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收购鲜笋,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如今,满山的鲜笋搭上了出山“直通车”,昔日的“山疙瘩”蜕变为“绿色银行”,村民们望着到手的收入更是笑开了花。

公田镇东淇村村民陈永红说:“到山上挖笋的话,一个人大概是从早上六点钟开始,中午休息一下,到下午五点多收工,一个人每天大概是400到500斤,收入大约是五到六百块钱,人是辛苦一点,但是看到这笔收入很高兴。”

与此同时,合作社的加工厂内一派繁忙景象。不仅村里的村民吃上了家门口的“产业饭”,合作社也为周边乡镇的竹笋开拓了销路。每天,前来送笋的人络绎不绝,一筐筐鲜嫩肥硕的春笋被过磅称重,随着电子秤上的数字不断跳动,大家的脸上满是喜悦。

岳阳县兴淇源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负责人李石六说:“我们从4月1日开始收笋,到目前为止,收了16万多斤鲜笋,最多的一天能够收到两万多斤鲜笋,现在市场稳定,销路行情非常好。”

被剥去笋壳的春笋露出白玉般的笋肉,经过蒸煮、漂洗、分拣、压榨、晾晒、切割等一系列传统工序,化身为品质优良的“东淇明笋”,发往省内外各地,成为市场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公田镇东淇村村委会主任李乐认说:“我们的竹笋加工厂,第一就是推动了我们村里的经济 我们村一年有十几万的收入,第二个就是把村里老百姓闲置竹林资源给利用起来了,第三个是让村里的闲置劳力让他们在家门口有事做,老百姓的腰包都鼓起来了,以后我们会把竹笋产业越做越大,把深加工越来越做的丰富,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现如今,东淇村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创收、农户增收及带动周边村创收三方共赢,竹笋产业成为该村对外宣传的“金名片”。从“靠山吃山”到“靠山养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东淇村形成了双向转化。

春风拂过千顷竹海,沙沙作响的竹叶声中,既有清脆竹叶的絮语,又激荡着新时代农人追逐幸福的跫音,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编辑:罗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