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4月16日讯(通讯员 梁静 姜瑶 周洋)晨雾氤氲的凤凰乡河泊潭,露珠顺着雷竹新叶滚落,惊醒了沉睡的沃土。吴又军俯身轻触温热的土层,一柄鹅黄色嫩笋倏然显露,这场景他已重复了很多次,在他身后,多名工人穿梭竹林,竹篮与春笋碰撞出清脆的节奏。这片雷竹林正迎来高速回报期——成林期,孕育五年的雷竹产业即将收获成果。
齐心协力:返乡逐梦启新航
时针回拨至2019年,在湖北工作的吴又军了解到雷竹产业势头正劲,前景看好。偶然他又看到家乡屈原的招商政策,联想到家里河泊潭的土壤环境特别适合雷竹生长,不假思索,他立马联系上村里的负责人,第二天便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创业初期,寻找合适的土地、募集原始资金、测绘荒山野地,吴又军事事亲力亲为。旁人摇头劝说:“外行人种竹,竹篮打水。”他听后笑了笑,默默坚持手中的活。万事开头难,首先资金就是个大问题,吴又军将多年积蓄全部投入进来,但仍有缺口。转机很快出现,组织部门要重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动联系吴又军,想让村级出资入股他的雷竹合作社。“那笔资金真是雪中送炭。”回忆往昔吴又军感慨万千。随着湘浙雷竹种养合作社的牌匾挂起,首批雷竹已在河泊潭悄然生根,点亮了山村里的绿色希望。
得道多助 :破局攻坚攀新高
2023年遇到了干旱天气,雷竹生长受到影响。吴又军蹲在皲裂的土垄间,看着卷边的竹叶,心中叹息“本该到了成林收益期,看来又要推迟两年了。”屈原管理区党委书记向科军对这片竹林格外关心,经多次实地调研后预判“成林期只晚一年。”这句判断随着次年春雨落下应验。竹林在次年春重焕生机、长势喜人,吴又军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政农联动的智慧让他对雷竹种植更有了信心。他毅然辞去了外地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于雷竹种植当中。他的妻子也默默地支持他,跟他一起打包行李回了家乡。夫妻二人常以“夫带妻成道,自强不息;妻扶夫成德,厚德载物”相互勉励,质朴而有力的话语,化作支撑他们逐梦前行的不竭力量。
富乡兴村:鲜笋赋能向未来
雷竹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让吴又军倾注全部心血?原来雷竹笋得益于创新的稻糠覆盖技术,不仅鲜脆可口、营养丰富,还打破了季节限制,填补了冬季蔬菜市场的空白,收益前景十分可观。这项技术不仅赋予竹笋更优品质,更让荒山披绿装,坡地成功蜕变为“竹林氧吧”。长达五年的雷竹管护期,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村民年均增收超万元,雷竹项目正成为河泊潭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惠及乡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此完美交融。
站在新起点,产业带头人吴又军目光如炬。他计划进一步提升雷竹的品质和产量,加大雷竹深加工投入,延伸产业链。同时,打造“竹文化”农旅融合项目,建设雷竹主题观光园,拓宽增收渠道。从破土而出的鲜笋到拔节生长的产业,这片土地不仅收获着当下的丰饶,更积蓄着通向未来的蓬勃力量,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出浓墨重彩的“屈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