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红
书香润师心,在阅读中传承文化基因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到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红军英雄”的无私;从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的革新精神,到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气概,湖南这片红色热土始终流淌着崇文尚读的基因。我们在传承这份文化血脉的同时,更要在阅读中广泛汲取优秀的精神营养。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唯有以书为镜,方能明辨是非;唯有以书为梯,方能登高望远。当我们赏析《道德经》,领悟经世致用的古老智慧;当我们翻开《苦难辉煌》,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的奋斗历程;当我们品读《南渡北归》,还原尘封已久的历史真相,我们便能在阅读中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当好新时代的大先生。
阅读促成长,在书香中涵养道德情操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修行。岳麓书院首任山长周式“诲人不倦,以行义著”深得世人尊敬,清朝重臣陶澍“翰林修编,澧阳讲学”以学问为实行,这些湖湘先贤的故事告诉我们:阅读的深度,决定了精神的高度;阅读的温度,滋养了生命的厚度。
读书,既要读经典名著,也要读时代新声;既要“博观而约取”,又要“厚积而薄发”。走进《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兄弟走过的艰难道路,向我们深刻展示了人生只有永不休止的奋斗,生活才充实,精神才年轻;对话《曾国藩家书》,“拙诚坚忍,孝悌友爱,勤俭持家,读书明理”的家训,殷殷寄语中为后人揭示了家族兴旺的密码;研读《教育的情调》,一个个教育小故事,告诉我们敏感而机智才是真正教育者应有的样子。唯有读书,让我们在浮躁中沉淀,在喧嚣中坚守,在书香中涵养。
博览聚智慧,在思考中汲取前行力量
“书籍是文明的载体,是精神的灯塔”。教师的成长,是永无止境的航程。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怀,让我们懂得教育是用生命唤醒生命的崇高事业;苏霍姆林斯基对每一个孩子的珍视与期待,让我们坚信教育的本质是守护人性的光辉。今天的教育者,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更需要从阅读中寻找破题之策、创新之道。
更重要的是,阅读让我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敬畏。研读《人类简史》,在历史长河中追问文明的意义;阅览《深度学习》,探索学习的方向和方法;品鉴《给教师的建议》,领会如何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能提升,而是通过阅读连接更广阔的世界,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汇聚智慧,我们才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行,才能在课堂上呈现出教育的丰富性与生命力。
芳华赋新能,在交融中共建美好生态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玫瑰书香·湘阅芳华”,既蕴含着女性的优雅与坚韧,也承载着湖湘文化的厚重与灵动。“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革命先锋、文坛常青树丁玲;“为花季少女解开裹脚布,为广大妇女争取参政权,为底层娼妓寻求独立人格,谁说我辈不女权?”的女权领袖向警予……正是优秀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敢为人先,不惧困难”的精神图腾,始终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向前。
我们要让阅读成为校园最动人的风景:在教室设立“图书角”,让学生随手可触经典;在办公室开辟“共读吧”,让同仁在交流中碰撞思想;通过“书香家庭”评选,让阅读从校园延伸到家庭,形成“教师引领学生、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会”的阅读新氛围。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一本好书,是启迪思想的钥匙,是丰富精神的食粮,是指引航向的星辰。当我们捧起书本,不会因文字的累计而感到枯燥冗赘,而会受语境的感染身心无比的愉悦,正如《朗读手册》中所说:“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让我们以书为媒,一起携手建设家校共育的美好新生态。
“书香润师心,阅读促成长”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接力。愿我们在“玫瑰书香”中浸润师者气质,在“湘阅芳华”中培育青春力量,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人生的开悟,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思想的绽放,让每一天都因书香而内心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