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骆驼精神 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吴雄文
任弼时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任弼时同志16岁参加革命,46岁英年早逝,在30年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用优良作风推进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经济工作、工青妇工作等,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年4月30日是任弼时同志诞辰121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学习任弼时的优良作风,以此进一步推动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落实落细、见行见效。
在传承弘扬任弼时坚定信仰、坚定信心、坚定志向的思想作风中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任弼时同志对认准的事,一直是坚定信仰、坚定信心、坚定志向,力排万难、笃定前行。1919年春,任弼时进入长郡中学读书,在作文《言志》中写道:“谚云,世界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他的一生,始终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体制满怀信心、对党的事业满怀信心、对毛泽东主席的领导满怀信心,始终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和发展创造一个又一个业绩。
任弼时在生死考验面前,始终坚定信仰、对党绝对忠诚。1929年11月17日,任弼时参加共青团江苏省委扩大会议时,不幸被早已埋伏在门后的密探抓捕入狱。凶残的敌人两次对任弼时用刑。第一次受刑后任弼时回到拘留室,对同样被捕的周朴农说:“朴农同志,我们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要经得住考验,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第二次,即便敌人施用了惨无人道的电刑,他依旧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泄露党的秘密。任弼时在狱中的坚守,靠的不仅是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学习和运用好任弼时同志“经得住考验”的坚定信仰,需要做到“三真”:一要真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无论荣辱得失,还是生死考验,都能始终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达到任弼时同志“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的崇高境界。二要真学。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中把握理论的精髓要义,汲取精神养分,学懂弄通、真学真信、见行见效,在转化运用上求实效见真章。三要真用。科学运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学到的立场、观点、方法,将其融会贯通于实际工作之中,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从容应对挑战、破解难题、创新发展。
在传承弘扬任弼时学贵用心、学贵有恒、学贵在实的学习作风中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任弼时出身书香门第,祖辈读书者甚多,不乏成就非凡之人。他的父亲任裕道是一位私塾先生,从任弼时3岁起便悉心教他认字抄书,父亲任裕道教他抄写《前出师表》等古文经典,还给他讲花木兰代父从军、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早期的启蒙教育润物无声,使他养成酷爱学习的习惯。
在任弼时3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并鼓励家人、同事爱学习、勤学习。对妻子,1921年5月,任弼时在信中写道:“仪芳(陈琮英)读书事,乃儿为其终身之谋”;对孩子,1948年10月,任弼时嘱托大女儿任远志:“学习要靠自己努力,要善于掌握时间去学习”;对青少年,1946年2月,任弼时为叶挺之子叶正明题词:“学贵有恒,不进则退,努力、努力、再努力!”对同事,1950年7月任弼时为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题词:“学习、学习、再学习!”
任弼时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1948年1月12日,受中央委托,在十二月会议发言的基础上,任弼时在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演讲,全面系统地就分析阶级的标准,坚固地团结全体中农,正确对待工商业、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以及反对乱打乱杀等六大亟待解决的问题,阐明中共中央的政策。任弼时的这篇讲演理论上高屋建瓴,政策上切中实际,被确定为中共中央的土改政策文件。当天,毛泽东即批示新华社:“用明码电报开始拍发,各解放区争取两天或三天发完……”。这个文件下发各解放区后,立即成为土地改革的政策蓝本,产生巨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一要全面系统学。充分弄清楚马列主义这一重要思想的“脉”在哪里、“进”在何处,尤其是重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要深入群众学。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向群众学习、拜人民为师,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三要联系实际学。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做到活学活用理论,力争多出实绩实效。
在传承弘扬任弼时善思善谋、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工作作风中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任弼时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他三十年如一日为了党和人民事业呕心沥血,用生命诠释了“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民族的解放”的铮铮誓言。1941年9月,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四小时。任弼时对工作极度负责,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抓落实,他教导无线电侦察兵“既要能领导别人,又能亲自下手去做,才是革命同志的作风。如果认为‘这是勤务员的事,我做不得’,那就要不得。”在工作落实上要求“对于一个计划的执行,要检查到底。”
遵义会议后,党的路线已经走上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但大量新党员理论不足,对历史问题并不了解,容易受到错误思想和作风的影响。1943年1月,任弼时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几个问题的意见》的长篇演讲,他说:“提倡雷厉风行、说做就做的工作作风,反对遇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和不关心群众利益与要求的坏作风。”他在会上还对陕甘宁边区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全面总结,纠正了当时党内的作风偏向,统一了党的领导,增强了党的团结,从而大大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的整风运动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当时全党的延安整风运动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落实”是知与行的贯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要有真落实的韧劲。要一事接着一事干,一茬接着一茬做,以“不达目的不罢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与韧劲一抓到底。二要有敢落实的狠劲。敢于担当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也是抓落实的关键要点。党员干部要敢于较真、敢于担当,宁可得罪人也绝不耽误事,确保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要有善落实的巧劲。讲究工作方法,掌握领导艺术,统筹全局,抓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从解决要害问题、重点问题入手,推动工作落实。
在传承弘扬任弼时怕工作少、怕麻烦人、怕用钱多的生活作风中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任弼时一辈子都在工作,工作对于他而言就是生活。1928年底任弼时从国民党的监狱里出狱,组织决定让他休息一段时间,妻子陈琮英也劝他休息。他说:“我在牢里已经休息够了,现在要抓紧工作,把坐牢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有时深夜三四点钟才回家。陈琮英问他:“你哪里来的这股劲,怎么不知道累呢?”任弼时答道:“从牢狱里来的。”
任弼时一生始终保持着严于律己、严以律人的作风,生活中从不搞特殊化、不向组织提要求、不为子女谋私利。1946年女儿远志、远征从湖南老家被接到了延安,首次领生活用品时,远征在仓库看到一个粉色电光纸皮小本子,流露出喜欢的眼神,仓库管理员就把小本子送给了她。任弼时看到这个小本子,一脸严肃地对远征说:“这是给领导人用的,你怎么可以拿?咱们不能特殊化!”看到父亲严厉的神色,远征心中一惊,连忙将本子恭恭敬敬地送了回去。后来任远征回忆说:“父亲严慈相济,家训甚紧,影响后辈几代人。”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任弼时在大会上发言:“我们要提出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新中国的建设的口号,反对那种以为战争结束可以享福的论调。”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访华时评价任弼时是“一个成熟的共产主义者,一位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经验的领导者,一位有涵养、有政治修养、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难得的领导人。”杨尚昆高度赞誉其“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一要用“心”修养作风。“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心正才能行端。党员干部要注重“修心”“养心”,提高坚持优良作风、抵制不良作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一个行端表正、言行一致的人。二要用“行”砥砺作风。行动是最好的落实。党员干部要抱着对党、对人民、对工作、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将实干作风贯穿于各项工作任务中,立足本职岗位,将作风建设转化为看得见的行动、检验得出的担当。三要用“底”守好作风。守住底线,才能永葆幸福。党员干部要始终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将纪律规矩当作带电高压线,自觉远离和抵制各种诱惑,拒腐蚀、永不沾。(作者系任弼时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