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悦读

“岳阳非遗焕新生”②临湘童谣:方言韵律的传承与新生
时间:2025-04-27 10:43:44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幼儿园的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唱童谣。图为AI制作



□李晗妮


“烟子烟,冲上天,大牛骑马小牛牵……”在岳阳市临湘聂市镇,这首《定湖童谣》的韵律穿越百年,至今仍回荡在青砖灰瓦的街巷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湘童谣不仅是方言的活态载体,更是一部镌刻着乡土记忆的“声音史书”。


方言文化的活态载体


临湘童谣起源于湘北农耕社会,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部分语言元素更可上溯至唐宋中原移民南迁带来的古汉语遗存。据《临湘市志》记载,临湘方言属赣语方言体系,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例如《陆城童谣》中的“讶觉哩”(小孩子)、“马患”(小马驹),以及《左源俗语》中“屋咧”(家里)等,均为唐宋时期中原移民带来的语言遗存。

作为方言文化的活态载体,其结构多采用四言、五言短句,押韵工整且复沓循环,如《竹篱哩响》中“竹篱哩响,船开哒;狗哩咬,客到哒”,以简洁的意象串联水乡生活场景,兼具节奏感与画面感。内容上,童谣紧扣乡土生活,既有《定湖童谣》“大牛骑马小牛牵”的劳作图景,也有《怀堂堂》“蛤蟆搬凳笑死老家婆”的诙谐叙事,语言质朴幽默,融入了楚地特有的自然崇拜与民间智慧。

近年来,临湘童谣在非遗保护与现代传承中焕发活力。2024年6月,临湘童谣被列入临湘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临湘童谣没有宏大主题,却通过‘狗烧火’‘猫推磨’等生活意象,传递出中国人特有的幽默与温情。”临湘童谣代表性传承人曾晓虎说。


方言韵律中的文化新生


近年来,临湘市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作,打造童谣传承基地,把童谣融入日常课堂教学,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聂市镇智慧树幼儿园,稚嫩的童声合着轻快的节奏在走廊间流淌:“一二三四五,爬爬咬屁股……”二十余名孩子站在操场草地上,小手拍着节拍,用方言唱着《长安童谣》。教师站在一旁,时而模仿“蛤蟆搬凳”的滑稽动作,逗得孩子们咯咯直笑。“这是一堂特别的方言童谣课”,园长徐玲介绍,“童谣的重复韵律和乡土意象,符合幼儿语言习得规律。孩子们在游戏中记住方言词汇,也能感受到祖辈的生活智慧。”园内墙面上贴满主题童谣,其中一幅还带《烟子烟》的涂鸦,歪扭的线条勾勒出“大牛骑马小牛牵”的热闹场景,海报还借助二维码技术实现了“扫码听谣”。园长指着画作说:“童谣激活了孩子的想象力,作文课上他们笔下的故事总带着天马行空的童趣。”

课后,五岁的乐乐哼唱新学的《竹篱哩响》,虽有些咬字不清,但方言的调子已悄然印入童声。正如徐玲所言——“走进孩子的世界”,这些诞生于田埂间的古老歌谣,正化作文化启蒙的种子,在幼小心灵里扎下认同的根。智慧树幼儿园将其纳入校本课程,使古老歌谣成为儿童语言启蒙与文化认同的桥梁。


童谣传承的多元路径


在临湘市街头巷尾的社区活动中,童谣正以更具时代感的形式焕发生机。临湘童谣的保护已迈入数字化时代。走进聂市,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童谣海报,用户扫码即可聆听不同乡镇的独特韵律。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口耳相传,还是校园课堂的启蒙教育,再到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临湘童谣的传承之路始终与时代共振。与此同时,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也让这一文化瑰宝的传播从田间巷陌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它不仅是方言的活化石,更是一把打开乡土记忆的钥匙,让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触摸到文化的根脉。

正如曾晓虎所言:“童谣里藏着祖辈的呼吸声,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声音永远鲜活。”当稚嫩的童声与沧桑的方言交织,当二维码与青砖灰瓦并存,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馈赠,正以温柔而坚定的姿态,书写着属于当代的新篇章。


(编辑: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