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虎
临湘童谣跟其他地区的童谣一样,都是代代相传、口口相传的一种民间文学,距今有数百年历史。随着时代发展和普通话推广,方言童谣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幸运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湖南省组织全省各县市区对本地区的民间文学进行了记录和整理,辑录成书为《民间文学三集成》,其中就有童谣,可以让读者找到关于童年的回忆。
我对临湘童谣依稀有些印象:小时候母亲跟我唱过“马马嘟,上岳州”“虫虫点点飞,飞到家家哩去”“推谷扯谷,糯米煮粥”……长大后,这段关于童谣的回忆也尘封起来了,而当童谣与我再次结缘,给我带来了一段始料未及的快乐旅程。
2016年夏,我开始收集临湘方言,那个时候主要关注字词,大概是2017年年底到2018年年初,我接触到了童谣:一些老人家在分享方言素材时会涉及童谣。由于方言素材十分丰富,童谣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对童谣并没有特别在意。直到有一天,我去岳阳登门拜访临湘籍国家一级作家、岳阳市文化局原局长梅实老师,才让我在后续的调查中特别关注童谣。
那天上午,在梅老师家中,我跟他介绍了我做方言的情况和想法,梅老师对我的方言收集和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特别提到童谣,说他从小就是听童谣长大,童谣就是他的文学启蒙老师,还现场吟唱了一首《平火哩嘚》的童谣,并建议我多收集临湘童谣。临走时,他还送了几本书给我,其中一本书的名字叫《大月亮细月亮》,这是在临湘桃林非常有名的一首童谣。
梅老师点拨后,我非常注重临湘童谣的收集。到了2019年夏天,通过民间走访、资料查阅、熟人提供等多种途径,收集了大概三百首临湘童谣(含临湘老县城陆城)。通过收集整理,我发现,童谣很有意思,值得研究和传承。
在临湘,广泛流行三首童谣《虫虫点点飞》《三岁伢崽哩穿红鞋》《马马嘟上岳州》,但都有多个版本。如《马马嘟上岳州》,以聂市为代表的路北是“马马嘟,上岳州,岳州府,买萝卜,萝卜甜,好过年”。以桃林为代表的路南是“骑马嘟,骑马嘟,骑马上岳州,岳州来哒兵,快快打转身”。为什么会有不同版本?可能有一个原始版本,传唱者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或者生活经历进行改编,一代一代传下来,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多个版本。
童谣版本多样化现象十分常见,并不局限于上面说的三首童谣,也不仅仅是路南和路北的差异,路南和路北内部也有差异:如《推谷扯谷》,在路北十分流行,就聂市镇而言,至少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推谷扯谷,糯米煮粥,爷吃三碗,崽刮罐叾,罐㞘(火隺)(沃音)哒嘴,躲得门角弯哩流眼泪,眼泪还冇干,就往床脚点钻,床脚点一条蛇,吓得喝爷”。另外一个版本是“推谷扯谷,糯米煮粥,爷吃三碗,崽刮罐叾,刮粒米,欢欢喜,刮粒谷,躲得门角哩哭”。如《平火哩嘚》,在路南广泛流行,但具体到桃林、忠防、贺畈、白羊田等乡镇,结尾一句话都不一样。
除了版本多样化,童谣还有路南、路北的独特性:有的童谣只路南有,有的童谣只路北有。如《大月亮细月亮》《月亮光光》在路南流行,《佗背背》在路北流行。
童谣不只是唱着好玩,背后深厚的文化价值、情绪价值也耐人寻味。
童谣的语言非常生活化,就是日常生活场景的写照,充满烟火气。比如“糯米煮粥”“家家不杀鸡,外外要回去”。而且,很多童谣虽然寥寥数语,却讲述了一个故事或者就是一个情景剧,非常精炼,非常形象,艺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此外,童谣主打一个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加上顶针修辞手法的加持,增强了童谣的韵律美,如“天又高,捡把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深”,独特的语言风格让童谣容易记诵,充满轻松愉快感。
生活化也好,韵律美也好,都是童谣浅显的直观感受。其实,童谣是自带功能的:帮助孩子学习本土语言、认识真实世界、激发感性思维、训练口才、考验记忆力。从学习本土语言来看,过去长辈带小孩子玩时最常见的互动娱乐就是用方言吟唱童谣,童谣就是小孩子语言启蒙最好的口述教材,而且许多童谣的方言特色十分明显,如《推谷扯谷》中的“火隺”“叾”是典型方言,普通话根本不说。从认识真实世界来看,许多童谣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启蒙,更是认识世界的启蒙,如《丫鹊哩尾巴长》中的“螃蟹八只脚,嫁蚌蛤,蚌蛤一坨肉,嫁幺叔老雁飞,嫁乌龟,乌龟爬”,一首童谣展示了几种动物的特点:螃蟹有八只脚,蚌蛤有一个斧足(一坨肉),大雁是天上飞的,乌龟是地上爬的。从激发感性思维来看,很多童谣对事物的描述都是天马行空,如《蛤蟆叫》中的“针冇鼻,捡一支笔,笔冇杆,捡一只碗,碗冇得舷,捡一张船,船冇得底”;如《月亮光光》中的“畈里打鼓,撞到老虎,老虎瘦牙,撞到蛤蟆,蛤蟆撑脚,撞到蚌蛤,蚌蛤嘭耸,炸破水桶”。从训练口才和考验记忆力来看,童谣都是口口相传,经常吟诵童谣,对训练伶俐口齿很有帮助,而且有的童谣内容很长,很考验记忆力,如《蛤蟆叫》全文146字、《麻雀哩生蛋粒粒滚》全文261字。童谣除了自带功能,还能自带表情,显示地方性格:如《六月天气热》,最后一句话,路北是“要借等到十二月”,幽默又客气,路南是“反手三丁弓”,直截了当,毫不客气;在《虫虫点点飞》中,“家家不杀鸡”,路北就是“外外要回去”,大不了就是不跟外婆玩了,而路南是“骂家家个老婆哩”“踢烂家家个炉锅哩”,这个外孙就不好对付了。
童谣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我,让我觉得有必要传承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年来,我身体力行,从自己的孩子开始传承,现在我八岁的小女儿熟练掌握了十几首童谣,不到三岁的小儿子也会吟诵简单的童谣,如“驼背背,打酒酒,上街哩冇得下街哩有”。2024年6月,临湘童谣成功申报为临湘市第三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同年11月我被评定为临湘童谣代表性传承人。为了进一步扩大童谣的影响力,更好地传承童谣,我争取了临湘智慧树幼儿园园长徐玲女士的支持。在几位朋友的资助下,2025年1月开始,将智慧树幼儿园打造为临湘童谣传承基地,平面展示了二十几首童谣,并将童谣纳入特色教学,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增添了教学乐趣。只要有前来参观的客人,孩子们每次表演都很卖力,都很出色,都很开心,给客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童谣声声,里面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背后是无忧无虑的天真童年,但愿童谣从现在开始,融入每一个孩子的人生,若干年后,成为他们人生最美的一段童年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