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第十五中学党委委员 陈皓文
在当代教育中,“教育家”似乎成为一个悖论式的存在——人人皆可论教育,却无人敢以教育家自诩。这种集体认知的割裂,恰恰折射出当今教育生态的深层困境。
痴人说梦
我如果说想成为教育家,那一定是痴人说梦,怎么可能?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那些伟大的教育家是怎样成长的。最早的大教育家莫非孔子,孔子懂得那么多高深的道理,他的《论语》很多内容在今天仍被人们奉为准则,他饱读那么多诗书,家庭一定很富有吧。其实孔子除了血统外出生卑贱,乃一鲁国布衣。他三岁失怙,十七丧母,正所谓既贫且贱,从小就受人歧视。孔子活着的时候曾明确讲他不是“生而知之”的人,但他承认自己好学,勤勉刻苦,持之以恒,他并不认为自己多聪明。跟他比起来,现如今的我们大都幸运得多,我们如果也能够像他一样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多思多学,正所谓积跬步而以至千里,也许“痴人说梦”能成真。
再说说国外的一些伟大教育家,比如我们悉知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诞生在乌克兰农村的一个贫民家庭,八岁才开始入学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15岁毕业后进入短期师资训练班学习两年后,17岁开始当小学教师,在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奔赴前线并受重伤。虽重获新生,但是两片弹片永远地留在他心脏的血管边上,这也成为了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出身与经历,看不出一点能在教育界功成名就的气象。对于教育,他真乃一“痴”人。他在一所农村学校一干就长达22年,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中,持之以恒去探索,去总结,他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路上快乐地、不知疲倦地奔跑着。他在长达30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教育工作,一边兼职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教育论文600多篇,写下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1200多篇,教育专著多达41部,他一生曾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获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两次获列宁勋章等。
我们再来看看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原名陶文濬,1891年出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青年时期曾就读于广济医学堂、金陵大学文科等。为了实现科教救国的报国理想,后来改学教育并远渡重洋,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等,他为了践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改本名为陶行知,可见“痴”得不浅。他生活工作的年代正是中国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要创办学校,探索教育规律,何其艰难。但“痴”人总有自己“痴”的办法和智慧,他成了!他多次成功创办学校,并总结发现“知行合一”的教育规律,他是我们当今家喻户晓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这样看来,作为教师在追求教育真理,探索教育规律的路上“痴”一点何妨?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傻子才干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达,功利思想日益凸显。而教育是讲究慢的艺术,确实需要不讲功利的“傻子”精神。而一提到教育家,我们脑海中一般会浮现出一些巨匠,诸如蔡元培、梁启超、徐特立等,无不是满腹经纶、智慧高超的形象,甚是遥不可及的。其实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教育家不一定非要那么学富五车,但凡能够“傻”一点,少一些功利,也许走着走着就近了。
201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七届助人为乐全国道德模范、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的叶连平是一名时年92岁的退休党员教师。他退休前是一位乡村英语教师,退休了本可以颐养天年,然而退休十年后,为了帮助家乡村上的留守儿童,70多岁的他毅然再次站上讲台,用自家房子开设“留守儿童之家”,每逢双休日义务辅导学生英语,不但不收费,还自掏腰包,把自己省吃俭用余下来的40多万元钱拿来成立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留守儿童之家的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200多位,直到2021年,他依旧站在三尺讲台上,每天坚持五个小时给学生上课,这样的退休生活,他一干就是20多年。94岁高龄的他为了坚守三尺讲台,坚持与时间赛跑,与疾病斗争,战胜了脑出血、脑膜炎,战胜了白内障,战胜了车祸,战胜了……他活出了高度,活出了精彩。
看来“傻”点蛮好的。
人民教育家获得者——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1929年2月生。目前,她还活跃在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她是不是也犯点“傻”?
她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全家节衣缩食,经常资助贫困学生,自己的儿子却因营养不良体弱多病。她水平高超,贡献突出,却很长时间没有任何职称。她自己当校长期间,好几次将评定高级教师的机会让给其他教师。她从教68年从未离开讲台。如今95岁的耄耋老人,一直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持“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这样看来她也属于“傻子”人民教师。
另外还有我们熟悉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张桂梅等等,他们若是不犯那么一点“傻”,不在教育工作中投入那么多,投入那么久,很有可能就没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今天,我们珍视自己所处平台,试着“傻”一点,多一点钉钉子精神,找准兴趣点,立足自己的教学岗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多干,多学,多思,“傻傻”地前行着,也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高度,发现不一样怡人的风景。
吃亏是福
在追求成就教育家梦想的路上,“痴”一点,“傻”一点,离梦想就会近一点,貌似会吃很多亏,其实也未必真的吃了亏。
我们作为普通人,在开始选择教师作为个人职业的时候,往往来不及思考理想信念之类的事情,有时更多是为了谋生,有时也许就是一个巧合。入了行之后也难免思想迷茫,困惑,彷徨。面对现实,也有很多的无奈。而作为教师,他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容不得我们懒散,容不得我们没有专业素养,容不得我们没有爱心,容不得我们没有耐心,否则我们站不稳三尺讲台,我们的心灵会有愧,我们的灵魂就会不安,我们的人生不会有什么价值,我们的生命也不会有多大的意义。
看看身边勤于学习,勤于思考,乐于奉献的那些优秀同仁,他们无不富有智慧,无不内心充盈,眼中有光。他们的家庭是和谐美满的,子女一般也个个都是有出息的,他们的经济待遇和个人荣誉也是收获多多的。像前面举例的叶连平、于漪,都九十多岁了,还身体硬朗,可以躬耕教坛,那该是多大的福气。张桂梅也能多次克服病魔。这些都离不开他们对教育有着执着而热烈的爱而激发出的生命的巨大潜力。
一个人一辈子有机会当教师是幸运的。把时间多花点在钻研教育事业上更是相当值得的。社会需要教育家,更需要教育家精神,伟大的教育家也许只是梦想,可能倾尽毕生精力也不一定达成,但学习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的工作和学习态度去面对我们的教育事业生涯,是不难做到的。
身在教育行业的同仁们,朝着教育家们树立的灯塔,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