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助夫兴国——被历史忽略的一代贤后,忽必烈的妻子察必
作者:    来源:新浪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22日    责任编辑:李玮哲

在中国的历史上,传奇的女子有很多。每一个成功的帝王身后,也都会站着一个聪明的女人,但这些女人的命运却各不相同。有嗜权如命的吕后,也有深明大义的长孙皇后。今天想要讲的这个女人,同样是帮助自己的丈夫建立了一个帝国,而她也绝对担当得起一个“贤”字,只不过,对于她给予的关注并不多。

助夫兴国鈥斺敱焕泛雎缘囊淮秃螅霰亓业钠拮硬毂

佘诗曼饰演的察必皇后,剧照出自《建元风云》

翁吉刺察必出身于蒙古贵族家庭,其父按陈官封济宁忠武王。当时的蒙古族正处于东伐西讨、四处征战的时期,而身处这样一个环境,察必耳闻目睹,逐渐养成了沉着镇静、外柔内刚的性格。后来,察必嫁给了世祖忽必烈为妃。

此时的忽必烈虽身为藩王,却已有一统天下、雄踞八荒的志向。他延请各地名士,求教治国之道,逐渐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汉儒幕僚集团。在这些人的影响下,忽必烈逐渐脱离蒙古旧贵族的思想轨迹。他认识到要想在发达的中原地区扎下脚跟,只有采用汉法治理汉地,才能巩固在汉族地区的统治。他改变了奴隶制式的掠夺政策,严禁官兵扰民,禁止以农田为牧地,禁止纵畜损残桑稼,要求官吏“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同时他还沿用汉族的一整套行政系统,借以管理中原地区。忽必烈不仅自己学习汉族文化历史,还用汉文化教育勋戚子弟,力图改变蒙古族落后的政治文化素质。

作为忽必烈妃子的翁吉刺察必此时也逐渐对汉族文化历史及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受影响。

忽必烈的一系列变革终于得到了中原地区的汉族地主阶级支持,赢得了“爱民之誉,好贤之名”,使忽必烈势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此,一些坚持遵循蒙古原有生产方式的旧贵族十分不满,向自诩为“遵祖宗之法,不蹈袭他国所为”的宪宗蒙哥进谗言,诬陷忽必烈有独霸中原的野心。宪宗虽说与忽必烈是亲兄弟,但此时也难免不会产生猜忌,于是他派遣亲王阿兰答儿、刘大平等人前往追究查办,并在关中设钩考局,广为罗织罪名,大肆迫害忽必烈的属下。

就在这个时候,察必站了出来,身为女人的她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领女儿赴汗廷为人质,以表明忽必烈并无异志。随后忽必烈又亲自去谒见蒙哥,兄弟两个见面后皆痛哭流涕。

虽说宪宗暂时消除了猜忌,但那些坚持遵循蒙古传统方式的旧贵族对忽必烈仍然十分不满。蒙哥死后,蒙古贵族内部新旧两派的矛盾便发展到非用武力不能解决的地步了。

公元1259年,忽必烈随蒙哥南攻宋朝。此时,忽必烈与蒙古旧贵族的矛盾已十分激化。因而,忽必烈便把察必和十七岁的真金留在北方,及时关注漠北势态的发展,以便迅速采取对策。

公元1259年,蒙哥在合州战死。留守和林的忽必烈的弟弟、旧贵族的代表阿里不哥,企图借留守和林守产的政治优势,迅速继承汗位,逼使忽必烈就范。

助夫兴国鈥斺敱焕泛雎缘囊淮秃螅霰亓业钠拮硬毂

今人画察必皇后,出自《中国后妃百图

当接到宪宗去世的消息时,幕僚们纷纷劝说忽必烈迅速班师北返,指出:“现在宋人惧我如虎,谈不上威胁。但是,我们却面临着后院起火的危险,别有用心之人已经企图染指汗位,不马上班师早作打算是十分危险的。”对此,忽必烈却不置可否,而实际上他的心中早已焦急万分,不过是在等待着察必送来的可靠情报而已。

留在北方的察必对此已有所觉察,在得知阿里不哥正派其心腹阿兰答儿四处扩兵后,便感到战争正在迫近。于是,老练的察必一面派人公开指责阿兰答儿,“发兵征战是军国大事,太祖皇帝的曾孙真金在这里,难道他不应该知道吗?你们是何居心,为什么不让他知道?”另一方面,察必秘密地派遣她的心腹火速赶到了忽必烈的军营,报告了阿里不哥的图谋,并建议火速班师。

忽必烈在接到了察必的确切消息后,终于下定了北返争夺汗位的决心,迅速班师,展开了同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战。

公元1260年3月,忽必烈废除蒙古选大汗的旧制,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不久,阿里不哥也在和林西的安坦河召开忽里台,宣布为大汗。于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展开了激烈的决战。4年后,这场新旧贵族的斗争以阿里不哥的失败宣告结束。忽必烈的胜利使蒙古重新得到统一,为元朝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而察必在这场夺取汗位的斗争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统初年,察必被立为皇后。公元1273年,真金被立为太子的同时,察必被尊为“贞懿昭圣顺天睿文光应皇后”。

出于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族初人中原便大肆掠夺土地,用于畜牧业,严重地破坏了中原地区发达的封建经济。忽必烈在掌管漠南汉地时,曾下令禁止随安。一次,四怯薛奏请忽必烈,要求圈占京城附近的农田作为牧场,忽必烈竟批准了。察必知道后,认为这件事极为不妥,燕京(北京)是元朝的心脏地带,牵一而动百,如果大规模地圈占农田,必然引起汉人的反抗。于是,察必急忙赶到殿前,极为严肃地批评官至太保的汉人刘秉忠,借指责刘秉忠圈地之弊一一陈诉,实则是在变相地劝谏忽必烈。她的话,使得忽必烈幡然醒悟,遂下令停止圈占农田,从而避免了由此而引起动乱。

还有一次,翰林学士王思廉给忽必烈讲读《资治通鉴》,讲到唐太宗怒魏征直谏,长孙皇后朝服拜贺一事时,忽必烈深有感触。他命宦官领王思廉到后宫,将这个故事讲给察必皇后听。察必听后高兴地劝王思廉以后要多讲此类的故事给忽必烈听。由于察必皇后经常规劝忽必烈纳谏,使忽必烈在许多问题上避免了失误。

至元十三年(1276),元灭南宋,世租忽必烈在上都大摆宴席,酒酣耳热,君臣无不喜笑颜开,只有皇后察必一入若有所思,闷闷不乐。世祖便问她:“现在江南已经平定,从此不必再大动干戈,大家都高高兴兴举杯庆贺,为什么你一人面无喜色呢?”

察必慌忙跪奏说:“自古以来没有一个朝代能维持千年以上的,我在想怎样才能使我们子孙不重蹈宋朝灭亡的覆辙。现在,我们灭亡了宋朝,群臣上下,便忘乎所以,这不是好的征兆。应让他们明白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方为可贺。”忽必烈见察必皇后想得如此深远,不禁肃然起敬。察必一个蒙古族女子,能够在元朝建立之初即提出这样一个历代封建帝王为之寝食不安的问题,确实不同于其他寻常女子。

忽必烈还曾让人把平灭南宋劫取的金银珠宝、字画古玩陈列殿廷之上,让群臣观赏,借以显示自己赫赫的战绩。然而,察必随便看了一眼就悄然离去。忽必烈感到奇怪,让宦官追问察必她想得到什么样的金银珠宝,察必正色道:此乃玩物丧志之物,不要也罢。

助夫兴国鈥斺敱焕泛雎缘囊淮秃螅霰亓业钠拮硬毂察必皇后的贤德就在于她待人宽厚,对自己却严格要求,即便贵为皇后仍然勤俭节约。《新元史》中就对她做出了“性俭素”的评价。

说她待人宽厚,就从她对待南宋亡后上看出来。她发现南宋太后全氏在北方水土不服,三次上奏请求将她遣归江南。忽必烈却拒绝了她,因为他担心如果一旦放她们南归,就会有人借此谗言谣传,大做文章,反而会让她们有生命之虞。皇后想想也不无道理,以后在各方面对全氏更加照顾,对其生活起居无不关怀备至。

察必皇后曾经向主管物资的太府监支取少量的缯帛,忽必烈跟她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埋怨了一句。察必皇后则认真对待,率领宫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废物回收利用”活动。她一天到晚在宫里四处奔走,东翻西拣,寻找可回收再用的废弃物。一天在为皇宫造酒的宣徽院的库房里发现许多旧的羊膈皮弃置无用,于是命人将其搬到后宫,与官人们洗晒干净,裁剪妥当,然后细细缝合,做成地毯,使得宫廷里“劝俭有节而无弃物”。

察必还让宫女收集用旧用坏的弓弦,统一放在大锅里蒸煮后捣烂织成绸帛。用这些绸帛做成的衣服都非常的坚韧密实,是军士们非常理想的“安全衣”。不久,宫廷里几乎人人都知道察必皇后亲自带头将废弃的弓弦煮制成布匹,并为她勤俭节约的美德所折服。

有意思的是,察必皇后在服装设计上也有很高的天赋。有一次,她发现忽必烈骑马时依旧穿着像平时一样宽袍大袖的衣服,骑射很不方便。于是,她开动脑筋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衣服,这种衣服是用旧衣服改造而成,没有领子和袖子,后面比前面要长,两边各缀一排用布做的扣子和扣套,忽必烈骑马时穿上这种衣服,不仅看上去非常潇洒,而且还很方便。察必皇后还给这种衣服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比甲”,由于在骑射时穿这种衣服非常方便,还给穿上此衣的人平添了几分潇洒,因此人人争相仿效。这种衣服发展到现在就成了马甲。

察必皇后还发明了带帽檐的帽子。元朝人戴的胡帽都是没有前檐的。忽必烈打猎回来后,曾向她抱怨打猎时因太阳光过强,眼睛有时候睁不开。心灵手巧的察必皇后便设计出一款可以遮阳的帽子。用过一次后,忽必烈觉得非常不错,便下令所有的帽子都按照这种形状来制作。

察必一生共有子女十二人,次子真金被立为太子,嫡孙铁穆耳又在忽必烈死后继承皇位。可以说,能娶到这么一位贤明的皇后,忽必烈是幸运的。而身为女人的察必,也完成了古代女子所能够做到的一切,算是比较有福气的。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这才是我国的奢侈品,惊艳世界!
在现今刺绣已成为一种时尚的中国风特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最火资讯
官相”是种什么相?
窦参、窦申官场上的天翻地覆,长相应该没有变化,所以“官相”跟长相没有关系。但是,待阮大铖来得京城,阮大铖的吏科都给事中又没有当成,原因是东林党的“一把手”、吏部尚书赵南星不同意。阮大铖长得很帅,官场“四起四落”,你说这是什么“官相”。
这些上古的神话传说你都知道吗
︱盘古开天︱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
由民国“国考”档案看国家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演变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韩振武的高等考试入场证□隋桂婷崔珠坤提到“国考”,大家都会想到每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其实早在民国时期,我国就建立了较严格的公务员选拔制度。1929年8月1日,国民政府颁布了《考试法》,标志着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考试录用程序严格,从法律制定、主管机构、考察内容上都有具体的规定,为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