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日本投降的背后,一个被遗忘的苏联
作者:    来源:新浪文化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6日    责任编辑:李玮哲

  固执的林林 时拾史事

  1945年8月6日8时整,两架B-29轰炸机驶入了日本广岛的上空。作为夏天美国开始对日本进行高密度轰炸以来相对平静的城市,广岛市民中有很多人并未进入防空壕,而是在仰望美机。

  十五分钟后,一颗炸弹从B-29机舱中缓缓地落下。广岛市中心上空随即发生了震耳欲聋地爆炸。一时间,方圆数百里化为灰烬,整个广岛市化为一片火海。在靠近爆炸中心的地方,火球散发出的热度高达30万摄氏度。

  世界看到了原子弹的威力。从此之后,人类进入了核恐怖的年代。

  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里,广岛,与三天以后长崎的核爆带来了日本的投降。被原子弹的杀伤力震惊的日本人失去了最后的抵抗意志,终于放下武器,无条件地向同盟国投降。

  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虽然残忍,但却换来了世界的和平。

  可是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包括日本的长谷川先生与美国的威尔逊先生,提出了新的一个观点。或许,原子弹并不是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

  乍一看,这个观点似乎非常奇特,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个想法其实并非完全没有证据支持。史学界对于原子弹过大的关注使人们忘了,在整个1945年,日本人都承受着美国最猛烈的轰炸。而这个打击,对于日本,比两颗最基础的原子弹——实际上,今天世界上最常规的原子弹,都是1945年美国核弹杀伤力的几百倍——要大得多。到8月,就连日本天皇的住所,首都东京,都已经是一片废墟。近9万人丧生,100万人流离失所。美国的轰炸总共摧毁了68座城市,造成大约30万平民的伤亡。

  但日本帝国狂热的首脑们,却并不认为这是个多么严重的问题。因为到了1945年的秋天,日本已经有能力将其大部分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转入地下生产了。而轰炸对于平民的影响,在帝国的首脑们看来,可能还利大于弊呢。日本外相,后来的日本第31任首相币原喜重郎甚至表示,大轰炸也许能使日本人民更加团结。

  广岛的原子弹,是在8月6号投下的。而整整两天时间,日本的实际统治机构,最高战事会议,都毫无反应。直到8月9号上午——长崎原子弹投下的几个小时前——最高战事会议却突然召开了紧急会议,并在这次会议上最终决定接受《波兹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波兹坦公告》签署仪式

  那到底是什么,促使了本来还叫嚣着要“一亿玉碎”的日本军国主义首脑们,突然决定放下武器呢?也就是,8月9号那场决定日本以及世界命运的会议,是被什么诱发的呢?

  左:哥顿《八月的五天:二战如何演变成了核战争》。右:长谷川《与敌决逐:斯大林、杜鲁门与日本投降》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日本的长谷川学者和美国的威尔逊学者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复。他们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一天前-8月8号。那天,苏联正式向日本宣战。他们认为正是这件事情,直接导致了日本的投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70年来,苏联对日宣战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一直被人们忽视。现在,就来说说苏联宣战背后的尔虞我诈,让各位读者自己决定这是不是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

  日本与苏联,虽然有着完全对立的意识形态,但在外交关系上却一直还算融洽。对于二三十年代的斯大林来说,他的外交重点在欧洲。刚刚从内战中走出来的苏联没有实力东西兼顾。而日本自从1905年日俄战争后,重点放在侵蚀中国上,也不急着要去和一个欧洲强国决斗。一个对那个年代的苏日关系有一定代表性意义的表现是,在三十年代,苏联是除日本与梵蒂冈之外唯一一个承认伪满洲国的国家。

  到了30年代后期,苏联渐渐强大起来的国力与日本越来越嚣张的少壮派军官迎头相撞。日本一些人强调,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就要将苏联赶出亚洲。越来越不安的斯大林,加大了对中国的支持,想以此制衡日本。在《苏中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支持,包括以”航空志愿兵”的方式派兵支持中国抗日。日本,也加入了德意的《反共产国际条约》,公开地走到了苏联的对立面。此时,斯大林对于宣称要彻底摧毁布尔什维克的纳粹德国越来越不安,抽调了远东大批部队支援欧洲。这让日本看到了可乘之机。日本一些军官开始极力鼓吹“北上”入侵苏联。

  在30年代末期,苏日边境上摩擦不断。到了1939年,双方在诺门坎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事。一时间,苏联似乎面领着被赶出北亚的危险。

  投放到长崎的原子弹“胖子”

  那时的斯大林,的确是陷入了困境。大批从革命战争中走出来的老将都已在大清洗中丧生。而与此同时,斯大林还需要顾忌欧洲越来越充满火药味的局势,无力大规模地调兵向东防卫。此时,斯大林将决战诺门坎的重任交到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朱可夫将军身上。这位日后在欧洲战场上叱咤风云,直捣柏林的猛将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任务,在诺门坎出人意料地击败了日本关东军。这成为了朱可夫的成名作。

  诺门坎之败以后,日本 “北进”的野心逐渐被“南进”的声音掩盖了。而斯大林也由于欧洲的局势,并没有乘机扩大远东的战果。随着法国出人意料地迅速沦陷,希特勒一统欧洲的野心似乎马上就要实现了。一向谨慎的斯大林此时最害怕的,就是两线作战。他明白,苏联红军就算能勉强抵挡纳粹的进攻,也绝不可能在万里之外的西伯利亚同时对付日本的关东军。欧洲的局势越差-在1942年之前欧洲的局势对斯大林而言一直是在不停地恶化-斯大林确保远东安全的想法就越急迫。而决定南进挑战英美的日本,也不想要同时在北方还面对世界上最大国家的威胁。双方就如10年前那样,再一次走到了一起。

  波茨坦会议上的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右起)

  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双方同意,在5年之内保证互不侵犯,而远东局势则保持现状。实际上,这是斯大林放弃了渗透东北与中国,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介入抗日战争,以此来换取日本和平的承诺。对于斯大林而言,亚洲问题,算是解决了。

  四年后,1945年在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美丽景色地映衬下,作为东道主的斯大林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旧时沙皇的宫殿里谈笑风生。这是三位战时最高领袖的第二次会面。此时的斯大林,无疑是轻松的。虽然德国依然强大,但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两年前让斯大林寝食难安的德国纳粹军队,如今只是在苟延残喘了。苏联1000万红军势如破竹,大半个欧洲都被置于莫斯科的控制之下。攻破柏林,击毙希特勒,似乎指日可待。

  而罗斯福对于美国的主战场-太平洋战场,却不能这么乐观。虽说中途岛和瓜岛战役之后日本的海空两军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日本的陆军还是有可怕的实力-特别是相对于从来都不怎么样的美国陆军来说。相比于东欧战场上一个个宣告解放的大都市,美国的战绩,只是赤道上下几个无人岛屿而已。美国的统帅部预计,要武力入侵日本,美国要付出至少100万人的代价。而此时罗斯福,与几个月后杜鲁门在波斯坦的表现,更是加深了“原子弹决定论怀疑者”的想法-他们虽然知道美国马上就能用核武器进攻日本了,却依然千方百计地讨好斯大林,试图说服斯大林对日宣战。处于优势的斯大林,可不会轻易答应。斯大林要乘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彻底解决远东问题,确保苏联永远不会被封锁在太平洋之外,也确保亚洲再也不会有个强国能威胁西伯利亚的安全。他提出了一系列极为苛刻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为了换取苏联对日宣战的承诺,不惜私自割让了自己盟友的利益-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在东北拥有一系列特权,大连国际化,旅顺为苏联军队租用,库页岛南部与邻近岛屿交与苏联。实际上,美苏两国是在闭门会议中单方面瓜分了远东,以至于传到中国时让一直被蒙在鼓里的蒋介石破口大骂,甚至取消了赴华盛顿参加罗斯福葬礼的安排。

  不过罗斯福的葬礼,也不缺蒋介石这一个客人;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对于闭门会议的安排国民政府也在苏美的双重压力下被迫照单全收。而心满意足的斯大林,则开始着手准备,调兵遣将。

  这也就回到了文章开头1945年秋天的局面。此时的日本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琉球(冲绳)易手后,日本意识到,不能再打下去了。不过虽说如此,日本还是不愿意无条件投降。日本依然希望保留自己的完全独立,并留有一些占领领土。对于帝国的首脑来说,他们有信心让任何胆敢入侵日本的美军承受巨大的损伤,迫使美国谈判。不过要把美国拉到谈判桌上,日本需要一个中间人来斡旋。而苏联,就成了此时的不二选择。苏联是当时世界大国中唯一一个没与日本宣战的国家(此时的德国与意大利,在实际意义上,已经不存在了)。苏联自1941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与日本不错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日本投降,得利最多的,是美国-而日本明白,精明的斯大林,是绝不会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美国盘踞东亚的。

  苏联进攻示意图

  因此,在1945年,日本多次请求苏联斡旋。尚未做好在东线开战的准备的苏联每次都敷衍了事。直到1945年8月,苏联已经完成了从欧洲的调兵。斯大林决定兑现他对盟友们的承诺。1945年8月8日,苏联宣布,应联合国的要求,从8月9人起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百万红军渡过了阿穆尔河,进军东北。

  此时的日本,终于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日本外交上最后的努力算是彻底落空了。而军事上,日本发现自己面临着南北两线作战的噩梦。日本明白,为了防御南边的美军,日本已经将北部的精锐几乎抽调光了。而呆在东北与北海道的那些老弱病残是经不起红军打击的。日本终于意识到打不下去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战舰上,日本外相重光葵,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日本投降诏书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中国古代的“两会”什么样?
古代的“两会”和现代的两会叫法不同,时间也不同,但会议内容都差不多,主要是围绕着总结和发展;古代每逢新年举行“大朝会”,是始于西周的一种礼仪规格最高的朝仪,秦汉直至明清,历代承袭不衰。
最火资讯
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苦练楷书?
它要在自己个人的心性身心的修养上,“择善固执”,随时随地,处在中和“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养之有恒,自然而然就会由静虑而得阐发智、仁、勇的正知正行了。有人做过一个比喻:如果说其他动态的书体似舞蹈,似唱歌,似表演,那么楷书的境界就仿佛像老僧敲木鱼一般,在舒徐的节奏中蕴涵一种超凡入圣的生命体验,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和其他书体相较,楷书自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有它为其他书体所不可替代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从爱默生、梭罗到迪拉德,今天应如何看待自然文学
然而,我并不愿将迪拉德视为一个“女版梭罗”,一位“单纯的自然文学作家”。梭罗《现世》就像是《听客溪的朝圣》的“积淀”与“回响”。迪拉德也许承袭了他们的书写风格,但这并不意味她就是自然文学的传人。
《弟子规》入教材存争议 如何让国学亲近现代儿童?
记者了解到,在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中,很多学校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开设国学课、让孩子背诵国学经典这一层面,而是更多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在各个学科融入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学习传统文化不一定局限于将国学经典变成教材,如今的语文教材中已有很多国学经典内容的渗透,老师把课本讲好,也能让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亲近感,了解古人如何为人处世。这套包含了《弟子规》、《论语》等在内的系列图书在丰台区不少小学被采用,除了国学小书院系列之外,一些学校还会使用北师大出版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按年级涵盖了古诗、论语等不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