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璈 (1829-1887年),字凤翔,号蘭洲,祖籍岳阳临湘桃李桥(今云溪区云溪镇建军村)。后迁籍今岳阳县西塘乡高城村。刘璈幼年家贫,但少而有志,学业名列前茅,以博学多识闻名乡里。咸丰三年(1853),刘璈以附生(秀才)从军,后任左宗棠亲军统领兼记室(秘书)。早年参加湘军,曾任浙江台州知府。是左宗棠派系主力,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后任台湾(兵备)道,是1885年台湾建省前主政台湾的末任最高地方长官。
台湾史学家连横先生在上世纪初出版的《台湾通史》中,为刘璈作专传,称他为"有经国之才"的能吏。2005年5月,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时,将传家之宝《台湾通史》作为礼物赠送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及北京大学,使得这部作品家喻户晓。
台州百姓为他立“去思”碑
咸丰十年(1860),左宗棠调任浙江巡抚,刘璈自领一军先后随左参加了遂安、常山、衢县、余杭、安吉、孝丰等十余县城镇压太平军的战斗,屡战屡捷。同治三年(1864)六月,与杨昌睿(后继左宗棠任浙江巡抚)一起在金华孝丰、章村一带,夹击侍王李世贤之部,取得决定性胜利。刘璈赏戴花翎,保道员衔,实授署台州知府,风光无限。
当时,台州匪患为害一方,百姓怨声载道,地方官府却无力制裁。刘璈上任伊始,奉行乱世用重典策略,先暗中按籍排查,摸清匪徒行踪,然后突然在半夜亲率兵士,口衔铜钱,直捣匪巢,一网打尽,一时先后消灭土匪徐大度、何寿凤、王克和、邱才青等。后来,他与黄岩知县孙熹密谋,一举将奇田匪徒数百人合围歼灭,肃清了台州土匪。民国《台州府志》记载:“璈精明能干,勇于任事,……台当糜烂之后,其再造之功为不可没”。另外,他修葺郡城,加厚加高府城,开浚东湖,城内置演武厅、大小校场、火药军械等局,建设督抚黄岩总兵移驻海门,加强了台州海防,并派游击守备据势驻守,一时台州武备肃然。
刘璈治理台州的最大功绩是重视教育。说起来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刚上任时,遇到一桩案子,台州守备因逼租动手打了几名童生,葛泳裳不平,邀集一帮同窗,拦截了守备的轿子,把他拖下来揍了一顿,守备告到刘璈处,刘便把葛等三十多人关押起来。凑巧,省里的学使吴存义视学来到台州,不见诸生们来迎,一问,原来是被刘璈关起来了,很吃了一惊,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刘璈前来拜见,临走时,照常礼,上司只要举一举茶杯,就算送客了,吴学使却起身相送,刘连称“大人留步“,吴学使只顾伸手请行,送出二门,又送大门,刘连连躬身说“大人留步”,一时受宠若惊。这时吴学使方说:“我不是送你四品黄堂,而是送你十年窗下”。
刘恍然大悟,回到衙门立即放人,从此特别重视教育,为台州文化教育做了不少实事。其中之一就是建书院。据统计,他在任9年,督促各县新、重建、扩建或整顿的书院共32所。到了清末,台州共有书院144所,占当时浙江省11个府书院总数的14%。
清朝守台治绩最著的知府
新疆收复后,左宗棠对列强觊觎的台湾甚感忧虑,奏请朝廷委派文儒武侠、雷厉风行的刘璈担任台湾道道台,赋予他经营台湾、加强海防的重任。光绪七年(1881)8月7日,刘璈抵台湾首府台南,正式履行台湾最高地方长官的职权。在台湾任上,他兴学校,招开垦,理冤狱,整顿盐、茶和煤矿、税务行业,颇有政声。
刘璈上任,针对当时台湾“命盗叠出,争讼纷攘,吏治玩疲,营务废弛”的情况,锐意革新,整顿台治:一是整顿军队,增强战斗力。清点全台兵勇人数,汰弱留强,责令岳营严格操练,“岳营各兵勇刀、矛、枪、炮,技艺无不娴熟”;实行“领饷册式”和“存饷点验”,杜绝空额冒领兵饷,并保证离营或返籍士兵有谋生经费,不致流落为匪;禁吸鸦片,整饬营风;设立兵工厂,加强台湾弹药自给能力。二是整饬政风,妥善处理民众、少数民族关系。三是发展教育,充实福利事业。刘璈认为,“书不熟,焉能明理;义未解,何以立言。”要求士子“通经以致用”。为鼓励台湾有才之士踊跃参加科举考试,他拨专款在省城福建和北京建立“试馆”,作全台士子参试之用。四是整顿厘金、煤务,开源节流。五是积极推进基本建设。改筑沟渠,清理污秽,扑灭疫疠,修整台南至台北道路,新修台北至苏澳大道,疏浚台南郡城内外河道沟渠,架筑台南至安平间桥梁。六是清查户口,资遣无业游民回大陆。由于整顿台湾的措施切中时弊,深得民心,得以实行。
在整顿台治中,刘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一次,台南府城发生大火,烧毁商店数十户,烈焰漫天,众人望而却步,束手无策。刘璈见状,短衣短裤,跃登屋上,指挥兵勇拆屋、断火路,迅将大火扑灭。民众十分敬佩,“欢呼刘青天不绝”。
光绪九年(1883),法军侵占越南,威胁南疆,中法战争爆发。刘璈致函前上司、两广总督岑毓英:“请助黑旗军以挠法兵”。函中严峻指出:“……外主乎和之名,内助其战之实。慎战于始,庶能缓和于终。”岑毓英对此深为赞许,“遂抚刘永福而用之”。刘永福的黑旗军英勇善战,成为越南抗法的劲旅。中法战争的炮火即将烧到台湾时,刘璈积极备战,根据清海军力量远逊西方国家的实情,制定了“不求角力于水面,只求制胜于陆路”的作战方针,将全台划分成五个防区,由道台、总兵、提督、副将、协将统军,各负责一个防区军事,得到上司的批准。他积极增募兵勇,组建团练和渔团,争讨军费,购置军舰、武器,增筑炮台,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略。他的这些举措,为后来台湾军民抗法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翠羽蒙尘革职流放冤死黑龙江
刘璈与刘铭传,分别是台湾建省前后在台主政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他们都经历并参与了中法战争中的台湾战役,而且在战争期间还曾发生过很深的矛盾。战后,深妒左宗棠、极追意李鸿章的淮军将领刘铭传,以“贪污”等不实之词弹劾刘璈,刘璈被迫“奉旨革职,藉没家产”,先“斩监候”(即死缓),后“改流黑龙江”。 光绪十二年(1886)七月抵达戍所,十二月,刘璈病逝。两年后,黑龙江将军穆图善向朝廷建议重新起用刘璈,朝廷也有此意。而此时的刘璈,竟已郁郁而逝,终年58岁。
刘璈不败于入侵者,却死于“门户之见”。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深为刘璈的不幸遭遇而不平,挥笔为他撰写了悼词:“君山之精,湘水之灵;是钟是毓,蔚为国桢。”这篇悼词,文笔典雅,感情真挚,不仅是刘璈一生的真实写照,而且是一篇对当时黑暗政治愤怒谴责的檄文。
1985年, 台湾史学家许雪姬先生发表了长篇论文《二刘之争与晚清台湾政局》为刘璈作了全面的辩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事实上,刘璈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十分杰出,在防戍上,法船始终无法在南部越雷池一步,在外交方面,除尽力保护外商,屡获好评外,且欲利用外交手段解决台海封锁之困;尤以在法舰上面见孤拔时所表现的勇气,更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