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诗词新风 欣欣向荣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7日    责任编辑:李玮哲

  


  


  


  


  文/图 本报记者 聂 琳 实习生 唐思平 策划 欧 梁

  第一次当选政协委员的沈保玲很激动。作为岳阳市诗词协会副秘书长的她将一份精心调研的《关于弘扬诗联文化 打造名城品牌的建议》提案,满怀激动地递交到两会上。

  近年来岳阳的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沈保玲兴奋地说,我认为如何进一步提高对诗联文化的认识,加大诗联文化事业的投入,让诗联文化真正成为岳阳的一大品牌是我们当下重要的任务之一。

  “年关岁尾贺词迎, 快歌慢舞万家庆......”距离春节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岳阳市老年大学的诗词班显得很是热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宣纸铺开,笔尖蘸墨,即兴赋诗,乐在其中。

  岳阳自古是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爱好诗词歌赋者甚多。1980年夏天,一批教育专家,文学雅士凝聚在岳阳楼,大家以诗会友,以词交友,成立了岳阳市诗词协会。

  “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地市级成立的第一个诗词组织。”现任岳阳诗词协会务副会长许铁军自豪地说。

  2006年,岳阳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殊荣,成为湖南省第一个挂牌城市。2009年,又荣获“中国诗词文化城市”的殊荣。

  数据显示,目前,我市诗词协会成员8000多人,其中国家级协会成员70人,省级协会成员300多人。

  “诗情洋溢,诗意盎然。”岳阳古城诗歌新风正徐徐吹来。

  “诗词之乡”

  传统文化传承至今

  “还有什么比写诗读诗更让人幸福的呢。”67岁的刘建希是今年老年大学诗词班新加入的学员。每周来这儿上课是他最期待的事情。眼见春节来临,老人兴致勃勃地说,“我得好好学习,给家人写上一幅新春贺词。”

  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的老年大学诗词班是我市诗词协会多年来的成果,吸纳了许多诗词爱好者,大家在这里学习,切磋,不亦乐乎。

  看到大家学习诗词的热情如此高涨,岳阳诗词协会会长、国家一级作家谢作文很是欣慰。“能够将传统的诗联文化发扬下去,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让我倍感荣幸。”

  “如今的诗词氛围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活力十足,走势强劲。’”谢作文如此评价。越来越多的诗词爱好者踊跃加入了协会这个大集体。

  值得一提的是,诗文创作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许多年轻人也慕名而来,带来了一股青春之风。“显而易见的是,会员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上发生了明显变化。”谢作文举例,新成立的岸芷汀兰分会平均年龄30岁,大专以上学历占85%。求索诗联分会43名会员中,大多在20至30岁之间。其中35岁的秘书长李鸿程还是我市第一个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会员。

  正是这样一大批的诗词爱好者成就了岳阳“中华诗词之乡”的殊荣。今年,岳阳市的诗词创作依旧硕果累累:

  云溪区诗协会员杨仁富参加香港蔡丽双杯.草原情填词大赛获特等奖;在全国“百诗百联”大赛中,市诗协副会长余友安获楹联一等奖;在纪念韩梅村诞辰110周年全国诗联大赛中,市诗协沈保玲荣获一等奖,华容县诗词协会饶松林荣获二等奖。另我市有27人作品入围,是投稿最多、获奖最突出的地市……

  面对种种收获,谢作文略带自豪地说:“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一种文化自觉。充分显示了我市‘诗词岳家军’的水平和实力。”

  在互联网的时代,市诗词协会也积极创新。目前该协会有两刊(《洞庭诗词》、《岳阳诗协通讯》)、一栏(《湖南诗词》中《洞庭波涌》栏目)、一网(《岳阳诗词网》)。今年,他们利用网络新媒体,又成立了“两群”(岳阳诗协理事扩大群、、洞庭诗友群)。“我们注重尽可能多发表基层会员、年轻会员和女会员的作品,不断提升大家的积极性。使岳阳的诗词氛围更浓,更有激情。”

  诗意盎然

  象牙塔里蓬勃发展

  “踏二十五年风霜雨雪,一缕墨香,传万世流芳;一场相识,谈天下文章。”这是湖南理工学院“长风文学社”社刊上一段诗词,彰显着大学生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长风文学社”是湖南理工学院的老牌社团,创立至今已经有25年的历史,社团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与诗词相关的活动。自90年代开始,“长风文学社”就开始发行属于自己的报纸——《风鸣》报,而其中的诗词栏目,一直都是该报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受到大学生的热捧。

  “我最开始接触诗词的时候,喜欢纳兰容若,被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霁月风清吸引,从此我就喜欢上了诗词。到后来,接触了柳三变,南唐后主李煜,李清照……更体会到诗词文化的意蕴深远。” 说这话的是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的学生张浩然,也是“长风文学社”社刊的学生主编。说起诗词,这个平时有些内向腼腆的大男孩很兴奋。

  张浩然说,因为诗词他还结缘了许多朋友,这可和以前的他大相径庭。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浩然的高中语文老师发现了他在诗词方面的天赋,鼓励他多接触诗词。经过几年诗香文化的浸润,张浩然的性格变得冷静平和,身边的许多同学也发现他挺有诗意。渐渐地,张浩然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才子”。

  如今的张浩然对“格律”、“炼”字等诗词文化熟谙于心。其实最初接触诗词时他还闹过不少笑话。他说,“双调是指词的韵为叠韵,词分上下叠,上下叠句式音韵都相同。”初学时候的张浩然,以为一首词一韵到底。直到一天,一位前辈考验他,让他写一首词,“当时自己还信誓旦旦觉得写得挺好的,结果被无情地“嘲笑”了一番。”回想起曾经的趣事,张浩然脸红地笑起来。

  “开始接触诗词,以为很简单,认为是一些规定的字数罢了,但是慢慢发现要学习很多知识,太多细节需要注意。中国诗词博大精深,不仅仅是技巧,文学,意境等等,最重要的是诗词带给我们这些青年人内心的力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在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胡敬君看来,学生能够喜欢上中华诗词,并且自觉传承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他认为,诗词文化对现代社会意义不仅在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及文化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和谐意蕴可以帮助化解现代人的心灵冲突,是现代人进行自我调适的良方;更重要的是它对现代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休养有提升作用。

  诗情洋溢

  小村绘写精彩生活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市的诗词新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在城市,在乡村,人们念上一首诗,或写上一首词,抒发情感,心境也就豁然开朗。兴趣雅然时,大家聚在一起,以切磋的形式开展活动,成为一种最寻常不过的乐趣。

  2017年1月1日,上午10点。君山区广兴洲镇同心村的200平方米的活动室很热闹,十多位老人正在围桌写对联。文墨一沾,毛笔一挥,字字珠玑。每月的1日对这个村里爱好诗画的村民来说是一个好日子。这天,大伙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拿上笔墨纸砚汇聚一堂,即兴切磋。从经典的唐诗宋词到富有文采的对联,一幅幅字画传递着大家对文化的热爱。

  同心村人喜欢写诗词,在当地远近闻名。这里家家户户的门口或贴或挂着寓意深远的对联。村里的林荫小道也林立着各种言辞优美的楹联石碑。身处其中,仿佛是一处百年书院。

  2009年,同心村人成立梦寐已久的诗联协会,至今已有8个年头。曾是当地小学校长的杨学庭被大家举荐为会长。杨老一生爱好笔墨,写了60年的字画。他略显骄傲地说,“几百首唐诗我都能背下来。写诗对我来说是一辈子的乐趣,既让我心身欢愉,也教会了许多人生哲理”。在杨老的书房里,他亲笔写下的“宽容旷远”成了自己一生做人的信条。

  同心村最热闹的活动要属春节写对联,这也是最古老的传统。每年春节,村里摆上三、四张八仙桌,大家就开始撰联送联,一连两三天,把日子写得红灿灿,把村庄写得景如画。

  其实,如此热闹祥和的场景除了同心村,在岳阳城乡比比皆是。

  今年,湘阴县设立了杨林寨、湘滨、南湖洲等固定培训场地,参加培训1450多人次。诗友爱好者们济济一堂,不亦乐乎。平江的岑川、南江镇先后办起了孔子学校,积极开展诗词基础知识培训,为70多名喜好诗词的村民打开了一扇文学窗口;南湖诗联协会还在南湖广场竖立了常年的南湖诗联之窗,每季度更换一次,成为了南湖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有的抄录,有的评论,使南湖广场更具诗情画意。62岁的王月萍和老伴清闲时都会来这儿转一转看一看,她高兴地说,“读诗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诗歌简短,传情达意,让心情也变得更加舒畅,诗歌就有如此的魅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