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天门口都会塞满各类广告传单,真是太受不了了!”日前,家住制药二厂的刘女士向本报反映,称自家门上贴的“福”字里面每天都塞满了小广告,实在不胜其烦。记者昨日走访我市多个小区发现,一些小区的住户正在遭遇卡片式小广告“袭击”。对此有律师建议,应该由多部门联合执法,彻底管控小区广告“遍地开花”。
“门上插的、门缝里塞的、门框里贴的……每天我在家门口能收拾出一大堆小广告,家政服务、送餐电话、宽带优惠、超市特价、就医治疗等等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几天不收拾家门口可毁了。”刘女士说,由于制药厂里有些是老旧小区,没有形成完善的封闭小区管理,所以便成为散发广告的“重灾地”。随后,记者在八字门、土桥、桥西、解放路等小区了解到,这些未封闭小区里,但凡单元门没有铁门或者铁门损坏的住户,都遭遇了小广告的侵袭,每天晚上清理门上的、早上清理门缝处和车窗上的广告,成了不少市民的“生活常态”。
可是,除了广告让人烦心、影响环境外,因其引起的安全问题也成为市民心中的一块疙瘩。“几天不收拾,门口就插满了,谁家里有没有人一目了然,要是几天不在家,这不就是招小偷呢?”家住竹荫街的方先生表示,有一次出差回家后看见别人家门口都挺干净,自家门口堆满了小广告,这“记号”明显得让他惊出一身冷汗。
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物业对此有苦难言,“发广告的一般也看不出来,而且物业也没有执法权,即便是发现了发小广告的人,也只能赶出去。”八字门附近某小区物业公司称,本身管理的小区都是半封闭的,无法做到进门登记,楼层中插广告更是难以发现,所以他们也十分无奈。
记者采访正在路边执勤的城管执法人员,他表示,针对街头粘贴小广告的人,一旦抓住现行,都会对其实施罚款处罚。但一方面散发小广告人员流动性大,难以发现其行踪;另一方面很难抓住现形,即便看到有人手中抓着广告,也只能对其进行驱赶,尤其步行街到国大等中心区域,人流量大,更是加重了广告发放人员的“流动作案”现象。为此,城管部门也加大了对重点区域、重点道路的执法巡查力度,加大了对负有清扫保洁责任的产权单位和保洁单位的督促力度,及时清理,但是只有全面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预防整治,才能彻底打击小区“牛皮癣”。
社区内的小广告已成社会一害,不但破坏小区生活环境,给人们造成视觉污染,严重伤害了我市的形象,更是损害了公共和他人利益。岳阳胡英刚律师事务所律师告诉记者,今年新颁布的《广告法》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住宅、交通工具等发送广告,也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确保一键关闭。违反以上两种者,将对广告主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但是,即便是执法,也得有证据证明门口的小广告确实是广告主自己发放,否则也难以执法。
为此,胡律师建议,应该建立一种群防群治的机制,一方面城管、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对违规发放小广告的人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社区和物业应该共防共治,加强邻里守望的意识,对可疑人员或者其他机构进入小区的,进行监督提醒,从而预防小广告的泛滥。
本报记者 方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