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找准出路,让竹海美景多彩展现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0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讲述人:临湘市羊楼司镇龙窖山村党支部书记 潘梅芳

龙窖山村立足竹海美景,因地制宜开发的吃竹全席、品竹氧吧、体验竹林溯溪探险等特色项目吸引来八方游客。

陆景龙 肖荣华 摄

当村支书25年来,村子的变化给我的感受是翻天覆地。头些年,村里一穷二白,群众在为填饱肚子奔波;而今村民生活日益富裕,298户农民住上了新楼房,160多户农民购买了小汽车,日子一点不比城里差——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回想起过去,村子地处龙窖山腹地,偏远封闭,发展条件差,村里的经济就像“孽龙困窖”一样,变化甚微,全村367户、1665人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还在温饱线上徘徊。过去的龙窖山村有“三怪”:“山上竹木出不来,地上洪水满田盖,娃子读书到村外。”说的是,树木长在山上,没有路运输;集水面积大,洪水灾害多;教学设施差,小学生要到村外学校上学。村里35000亩土地面积中有29000亩山丘,缺水、少地、没资源,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过去因为村里穷,姑娘不愿嫁,大龄男青年打光棍。

村民们穷怕了,太想富了。我们从镇里到市里,争项目、找投资;赴广州、跑北京搬“财神”;召集村民先后筹资360余万元,筹工9600多个,修通并硬化镇村组屋场总长18公里公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修教学楼、师生宿舍楼,使学校建设达到了教育部门“两基”标准,小学生入学率、合格率由原来的71%、62%上升到了100%。


将境内3公里河道改直,石砌河堤,疏平河床,建起2座大桥、3座堰坝、400米排灌两用水渠,解决了村民过河难和农田排涝难、灌溉难的问题,使村里370亩农田达到了排灌自如、旱涝保收的标准,稻谷亩产由140公斤上升到480公斤。

“靠山吃山”是村民改善生活的重要出路。为此,我把“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拓展空间大”的楠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每年的正月定为“楠竹种植月”,把每年的9月确定为“楠竹低改月”,全力推进楠竹的种植和楠竹的低改,竹林面积由800亩发展到21000亩。同时,抓竹产品加工。全村兴办竹器加工厂93家,从业劳力达到800人,竹器发展到4大系列180多个品种。在107国道旁建设固定购销市场和电销平台,把产品推向了国内10多个省市。全村竹业产值由40万元增加到1600万元,人平均竹纯收入达到了9000元,成为强生态、促就业、保增收的支柱产业。

龙源是“古瑶族千家峒”之地,龙潭龙湫,高山石屋,高峡平湖,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美丽的神话传说。为把旅游资源优势变成旅游产业优势,我们制定“修、培、保、除”四字方针,盘活旅游资源,一步一步地向美丽新村、旅游旺村挺进。按照“先易后难,先近后远,修旧如旧,复古如古”原则,对10多处瑶文化遗址进行了修缮;投资70多万元建起了400亩名贵树木基地和200亩猕猴桃采摘园,建起了“龙源竹海”旅游景观;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名贵动植物,严禁砍伐古树,严禁损坏古物,严禁采挖名贵中草药材,严禁捕杀野生动物;除垃圾、除污水,建起了环保联防队和卫生保洁制度,修建了30个垃圾池,安置了560只垃圾桶,改造了50多个外排厕所,关停了10个养猪场;实施龙源游港河综合改造,完成境内3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建成文化大院5处、农家书屋2处,打造了乡风文明、河清路净、村幽景秀的新型村落,令游客流连忘返,旅游业收入从无到有,村民的荷包也逐渐鼓起来。

村民刘静以前在广东创业,得知村里在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业,就回来将老龙源乡政府修缮成了瑶之梦山庄,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村民潘振宇大学毕业,起步资金不多,就开了家火锅店,生意也红红火火。

最近,村民们都在研读十九大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给我们村的发展带来了福音,村里将迎来新的春天。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相信有新思想的指导,把龙窖山村打造成为湘鄂赣知名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梦想,一定能够早日变成现实,村民们的好日子会越过越带劲的。

陆景龙 采访整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