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乡村振兴在行动

回眸“屈原农耕年华” 再续乡村振兴新篇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4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主城区一角

区内农业机械化水平居全省前列

田园风光

宋政军 摄

今年5月份开始,屈原管理区开展“屈原农耕年华”艺术节整体活动,以屈原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基地,以惠众农庄为龙头,集中打造屈原管理区农旅结合品牌,将展开“花开屈原、浓情屈原、感恩屈原、丰收屈原、芳华屈原、欢乐屈原”六大主体活动,彰显屈原管理区60年变迁、40年改革重大成就。“屈原农耕年华”题字由屈原籍人士、全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易中天书写。

一个以世界文化名人命名的地方

屈原管理区境内是屈原晚年生活、创作和投江殉国之处。在放逐汨罗江畔(现河市镇翁家港南阳寺)。9年多时间内,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等许多爱国爱民的诗章。在听到楚郢都被秦国攻占的消息后,屈原愤而怀沙自沉凤凰山南岸的河泊潭。

目前,屈原管理区境内存有屈原的遗迹笔架山、钓鱼台、南阳寺,后人为纪念屈原而残留的遗址屈子庙、屈潭、沉沙港、晒尸墩、琴棋望、土星港等。

这片土地是屈原灵魂的归属地、招魂地,因此龙舟文化、粽子文化在此扎根生长,求索精神和龙舟精神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屈原管理区正是凭借屈原汨罗江活动的大量遗迹,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以屈原命名的地方。

这片土地有还有着深厚文化气息,有湖湘文化的发源地罗子国遗址。2013年,该遗址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引起大批国家级考古专家兴趣,也成为全球3600万罗氏宗亲寻根祭祖的“总坛”。

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这里是芈八子魂牵梦绕的故国他乡。“天底下,没有一条江有汨罗江那么美!多少回,我在梦里回到家乡。”考古学家从芈月建造兵马俑头饰和衣服的苗族习俗,推断芈月童年生活在汉苗交融一体的罗子国一带相当长的时间,说明芈月极有可能出生在罗子国,是她将苗族文化带到了中原。

营田镇因南宋岳飞屯兵而得名,境内留存了武穆寺和姜盐芝麻豆子茶习俗。营田也是抗战时期长沙第三次会战中震惊中外的“营田惨案”发生地, 1200余铮铮铁骨合葬于营田白骨塔;著名词作家田汉二战后探访,含泪写下“一杯黄土稳,千秋白骨香”。

一个以艰苦创业精神围垦创建的家园

1958年,原湘阴县委县政府响应国家号召,于10月份组建汨罗江尾闾围垦工程指挥部。启动了周家垄开河工程,正式打响屈原农场围垦战。

屈原儿女,以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英雄气概,一年多时间内环水筑起了58公里防洪大堤,垦荒田16万亩。从1958年至1965年,兴修大、中型电排机埠9座,改变了汨罗江千古流向,变滩涂沼泽为良田,让“只见蓠蒿不见米”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人欢鱼跃、稻香四溢的现代化农场。

经过20多年建设,屈原管理区境区拥有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汨罗纺织厂和场直六厂,11个分场,11万亩水稻粮食基地,3万亩甘蔗基地,3万亩水产养殖基地、1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

现代农业雏形凸现。1981年始,先后把屈原建成了湖南省粮食、蚕桑、茶叶、生猪等生产基地。1997年后,重点引导发展水稻生产和生猪养殖,形成农业、经济两条产业链:在水稻生产中大力推广两系杂交和超级杂交稻,提升水稻品种质量;全面推广工厂化育秧、软盘抛秧、机械插秧,推行土地流转、鼓励田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粮食生产朝着品种布局区域化、种植面积规模化、耕作程序机械化、产品质量标准化方向发展;在生猪生产中,建立“公司+农户”运作模式,鼓励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先后制定养殖标准147个,发展年出栏50头以上大户3927户。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化、品牌化、信息化水平稳居全国领先水平。

新型工业提速增效。至1988年,境内出现兴工壮农可喜局面,一个以食糖、食品、饲料、建材为主体,以机械加工、纺织、印刷、化工为辅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同时引导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改造传统产业。从1984年研制出“203”“204”生猪混合料到“QF-001”猪高蛋白营养添加料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全省生猪浓缩饲料的空白,而且使这里的饲料工业继食糖工业后成为境内又一支柱产业。1996年,正虹饲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为全省第一家农业板块的上市公司,也是全国饲料行业的第一股。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由国有一统天下,转变为以民营化为主导。至2011年,境内形成以饲料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以电子产品、化工原料、船舶制造、生物发电、纺织印染等现代工业为支撑的工业结构。全区注册登记国有、集体企业144家,非公有制企业占99%,注册资金85985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家。有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8家,国家授权专利26件,创省级名牌6个,省以上著名商标3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2011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407369万元,是1978年的1074.85倍。

水患得到基本控制。进入80年代,在抓“农业升温”行动中重新发动和组织群众大办水利。至1989年,投资3584万元,移动土方670万立方米,使东大堤面宽加至8米、高程达38.5米;西大堤、八里堤高程增至36.6米、面宽达15米。被省政府授予“标准堤垸建设第一垸”。1990~2011年,累计投资35007万元,完成土石方2785万立方米,将西大堤、八里堤加高至38米。垸内农田水利建设上,整修主干渠道19条、154.5公里,建节制闸32座,修建支渠及支渠以下渠道328条、340.5公里,硬化衬砌渠326.4公里。维修渠系建筑物210座,兴建机埠56座、68台、7182千瓦。至2011年,全区旱涝保收面积11260.9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00%。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交通基础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期。至2011年,有4条省道、6条县道、68条乡道、263条村道,总里程611.744公里得到硬化,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主要港口推山咀码头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屈原汽车站进入二级车站行列;南北穿境而过的京珠复线高速公路动工兴建。有效满足了人民出行、各类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需要。上世纪80年代,电信业有了突破性发展。1990年,电话进入普通家庭。通畅、快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为境内经济发展构筑了基础平台,该区一跃成为全国物联网县级试点单位。电网系统从布点、管网上进行科学规划、扩展和改造。1998年后,实现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实际年用电量达9382.88万千瓦,配网电压合格率99%,供电可靠率99.5%。

城镇扩容和基础设施改善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1984年,经岳阳地区批准,正式成立场辖屈原镇(现营田镇)。2009年,营田镇72.19平方公里区域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至2011年,镇域建成区面积6.3平方公里,人口4.9万人,城区主干道形成“四纵五横”,路灯、供水、排水、绿化等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市政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成为湖南省“十二五”优先发展城镇、岳阳市重点发展中心镇、岳阳市“十大魅力乡镇”。依托城镇重点发展房地产业、物流业、商贸业和文化娱乐业。

一个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区域

近几年,屈原管理区上下紧紧抓住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一难得机遇,从五个方面有力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格局规模化提升了农业效益。建立规模化产业基地。高产稳产标准化农田建设面积已经达到10.4万亩,初步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喧”。建成了一个农业科技园区、10万亩高产水稻种植基地、3000亩旅游观光大棚采摘基地、3000亩药食两用植物组培基地、万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万亩黄茶种植基地。实现主产业规模经营。粮食生产方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2个,注册资金4.3亿元,入社农户1.1万户,农户入社率84.6%,合作社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在合作社的引领下,全区种粮面积在30亩以上的种植户达1234户,千亩以上7户,万亩以上1户;土地流转面积近5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2.7%。畜禽水产养殖方面成立了各类专业协会10多个,入会农户达1000多户。生猪生产发展了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173个,规模养殖率达92.1%;推广了“龙头企业+家庭养殖场”经营模式,32家养殖场(户)与温氏、广安、海达公司进行合作经营;完成了沿湘江23家规模畜禽养殖户的退养工作;年处理粪污3万吨,日处理病死动物1.5吨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厂和病死动物处理中心的建成投产,全区规模猪场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超过90%,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农业装备现代化提高了农业效率。大力实施机械化。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早、晚稻机插秧面积10万亩;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从工厂化育秧到机耕、机插、机收、机烘、机加工一条龙机械化操作。全区农民(合作社)已拥有现代农业机械1986台套,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3.8%,机耕、机收、机运率均达100%,居全省县市区首位。大力实施信息化。养殖业实现自动喂料、自动饮水、水帘降温、畜禽舍空调、电视监控等自动化和信息化;建成国家新农村农业物联网建设项目,在4个乡镇、5个大型示范农业基地安装水文、土壤、气候等监控监测设备,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大力实施标准化。先后制定养殖业标准68个、种植业标准36个、饲料生产标准545个、水产养殖标准3个、水产专利7项,通过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猪养殖企业,推广到全区各生产领域和1.3万农户,全区标准化种养业水平大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目前,全区有6个公司、7个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8个产品实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农业技术高新化开发了农业潜能。主动与重点农业科研院校(所)加强合作。先后建立湖南农科院农业研发试验基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正虹院士工作站、隆平高科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中国林科院、湖南省林科院、湖南农业大学海泰博农生物基因组培试验室。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4家、省级平台1家、市级平台2家。加强高新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0多个,获得14项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仅水稻种植和生猪养殖就先后引进超级稻良种、测土配方施肥、宽窄行栽培、水稻工厂化育秧、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生物养猪零排放、沼气肥、沼气发电、生猪人工授精等新技术50多项。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农旅融合景观化加快了产业融合。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突出发展与现代农业密切相关的休闲、体验、观光、采摘、生态农业;突出发展与本地文化相关的旅游景点。当前,每个乡镇都建成了一个集中20栋住房以上的建房示范点;惠众生态农庄、千秋明昊山庄投入运营;来惠众生态农庄大棚进行采摘的游客平均每天客流量达2000多人次,有效地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投资3亿元的凤凰山屈子文化旅游项目和屈子庙项目已开工建设。

城乡发展一体化营造出良好环境。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目前,推山咀航运物流园区和黄金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规划已经启动,中农联成项目已正式开工;天下洞庭5万吨仓容建设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启动建设;鑫源新材料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保温FR材料项目已投入正式生产,成为中南大学产学研基地;年处理粪污3万吨、日处理病死动物1.5吨、年生产能力10万吨的富丰“世纪田王”缓释肥料项目投产。城乡基础共建。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了“两手抓”:一手抓城区基础建设。投入资金4亿元,先后完成了五条主街道提质改造工程建设,启动了城区道路拉伸、主干道临街立面改造等工程建设;一手抓农村基础建设。涉及16个村、25台配电变压器台区的农网改造项目完成,涉及16015户的集抄改造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硬化、油化村级公路347公里,道路通达率达100%。屈原管理区启动城乡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改善了城乡面貌。实行治安巡逻网络、矛盾调处网络、打击整治网络“三网”全覆盖,依法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全面启动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全面改薄”工程,推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办幼儿园教学网络,调整了中小学校布局。提升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全区已建设乡镇卫生院3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39个,推进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建好全省唯一的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区。

2017年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3%,排全市第一;GDP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6.8%,均排全市第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1%,排全市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排全市第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6%。

2017年,该区也获得了众多国家级荣誉:获得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获评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被农业部确定为“进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示范区”,现代农业综合成绩在全国281个示范区中排名16位连续六年位列全省第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全国考核验收中排名第七全省第一,农村改革集中区经验被中央《改革内参》和农业部积极推介,营田镇义南村评为全国文明村,凤凰乡横港村评为全国创建反邪教示范村,惠众生态农庄评为国家级五星级休闲农庄全市唯一一家,杨莉连续第三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并评为全国第四届十佳农民。全年共举办3次重大招商签约活动,签约项目24个,协议总投资73.45亿元。

60年变迁,40年改革,让屈原管理区华丽转身,在乡村振兴、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