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临湘: “万里茶道”(湖南段)重要节点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1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临湘,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西汉为长沙国下隽县,晋属巴陵县,五代后唐清泰年间(934~936)马殷置王朝场;宋淳化五年(994年)升为王朝县,至道二年(996年)更名为临湘县。

作为中、蒙、俄“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要节点之一的临湘,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种茶、市茶之地,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先秦时期,就有瑶人“漂洋过海”进入其龙窖山区“以市盐茶”的记载。五代后唐清泰年间,马殷和儿子马希范用临湘茶作贡茶,博取后唐朝廷的允准而置王朝场,这是我国唯一“因茶而设”的县署,足见当时临湘茶业之兴旺;元末明初,临湘境内设有岳州和临湘两级茶叶贸易专门管理机构——“批验茶引所”。明洪武廿四年(1391)至清末,临湘龙窖山芽茶列贡,每年16斤。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临湘聂市、羊楼司与湖北羊楼洞茶人一道,与晋商精诚合作,广辟茶源,创制青砖,享誉中外。新中国成立后,临湘为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盛极一时;尤为甚者,毛主席钦点、钟爱临湘绿茶二十余年,当时的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即根据明、清时期在临湘传唱已久的《卖茶歌》改编而传唱大江南北。

2016年5月,临湘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确定为“万里茶道”(湖南段)申遗重要节点,主要有千年茶镇——聂市、长江航标——临湘塔、湘鄂茶源——龙窖山的磨里坡(含垒石古茶园、聚落居址、古道、古桥、古井等)3处集中遗产点。

聂市古镇 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是唐宋以来的茶马古道和中蒙俄“万里茶道”的南方起点之一,是湘北地区现在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街和古商业码头,它因茶而兴,被誉为“中国商业发展的活化石”“小汉口”。

临湘塔 位于临湘市儒矶山,砖石结构,实心、七级八方,高33.4米,它北凭长江。该塔是清光绪七年(1881)由清台湾兵备道刘磝主修,并由为国兴学育人的“奇才”吴獬撰写《临湘塔记》。它是中蒙俄“万里茶道”茶业贸易长江航道上的重要古航标,2011年1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磨里坡垒石古茶园 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窖山堆石墓群保护范围内,面积约300亩。龙窖山有两条重要的茶马古道,一条由古塘、朱楼坡到人字岭,向西、向北可达湖北羊楼洞和赤壁市,长约15公里;另一条由古塘到马颈,沿古道向东、向南可通到湖北崇阳和通城,长约20公里。清末民初,晋商和本地茶商在龙窖山朱楼坡设店大量收购龙窖山区域临湘、通城、崇阳盛产的茶叶,运往湖南聂市、湖北羊楼洞加工销售。兴旺之时,朱楼坡有店铺30余家,从业人员千余人。

据文献记载:清康熙至民国年间,晋商在临湘大量办厂,制作砖茶销往我国西北边区和蒙古、俄罗斯等国。据《中国实业志·湖南省卷》(民国二十四年)记载,当时湖南有茶庄184家,其中临湘36家(占全省的五分之一),聂市有17家。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大批来自平遥、榆次、太谷、渠县、临汾等地的晋商来聂市“投行采办茶箱”,最多时达三百多人,聂市因茶而兴、因茶而名。目前,经临湘申遗办调查、征集种、产、制、运、销等各种茶类文物有:制茶模具125件(套)、售茶类110件(套)、晋商生活起居器具类78件(套),其中3块清嘉庆、咸丰、光绪年茶政令石碑弥足珍贵。同时还有清康熙至民国的茶园契约15张、百年老店招牌18件(套),茶行股票、账本、商标5件(套)。2017年11月,临湘22件(套)茶类精品文物入选国家文物局在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万里茶道”申遗八省联合展》,是我省调选文物最多的县市。

在中、蒙、俄“万里茶道”走向成熟,达于鼎盛的清嘉庆至光绪之际,临湘茶业已在湘北、鄂南区域性的茶叶种、产、制、运、销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万里茶道”(湖南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临湘市委、市人民政府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想,助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就茶文化史上之瑰章。

(本期供稿:岳阳市文广新局 临湘市文旅广新局 君山区文体旅游局)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