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唱巴陵戏


□本报记者 黄梅 实习生 孟静怡

“立志除奸不畏仇,岂肯辜负少年头。谗臣当道万民忧,八百进士运机谋。有朝举起锄奸手,要将严贼一笔勾……”熟悉的巴陵戏《打严嵩》萦绕耳畔,只见10台颜色相近、玩具模型一般大小的机器人正“搭台唱戏”。它们一边播放巴陵戏,一边做出相应的戏曲舞蹈动作,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展现了戏曲的韵律美与节奏感。

这是不久前在巴陵广场举行的“祖国长盛·非遗常青”湖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示活动的一个场景,市科技馆参与 “见非遗”精品工艺类非遗项目展示活动,精心策划的“戏曲机器人”将传统文化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吸引了一批批市民的围观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声与舞、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让现场所有人眼前一亮。

年过六旬的王爹驻足聆听一会儿后,情不自禁地赞道:“咿呀,机器人唱巴陵戏,下不了地啊!”一位文化人士也对此大加赞赏:“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司空见惯,但机器人唱戏这种贴近民生的娱乐项目,实属喜闻乐见,头一次见到。机器人作为前沿科技人工智能的代表,不仅在工业制造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今也飞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里。”

这一创意是如何实现的?记者采访了市科技馆展教部负责人吴泽民,他介绍说:“制作中,工作人员选择了巴陵戏经典戏曲《打严嵩》,并请艺术家对戏曲的鼓点节拍进行划分,再由机器人动作编程员按照戏曲的节奏和故事情节设置动作。最难的地方在于对机器人的关节动作处理,因为机器人的灵活度远不如戏曲演艺人,所以特殊动作需要对原器件进行改装,这样才能使机器人生动地表演戏曲。”

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也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围观,他们对这一新鲜事物十分的好奇,有的跟着哼唱,有的模仿机器人动作,对传统巴陵戏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次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巴陵戏融入到机器人表演中,通过高科技和传统文化结合,赋予文化的科技表现力,增强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意识,让他们在学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乐趣。”吴泽民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愈加成熟,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愈加强劲。目前,除了戏曲机器人,市科技馆还推出了“3D打印岳州窑”“龙舟乐”等项目,充分展示了“文化+科技+创新”的高度活力。

“目前我们还在探索开展科技与非遗相融合科普活动,旨在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对非遗的传播和推广,进一步发挥科普的阵地作用,充分利用科技资源,让更多的青少年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唤起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今后也将陆续推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项目,如积木拼装岳阳楼、龙舟,用激光刻字机雕刻岳州扇等,为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的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理念深刻烙印在他们心中。”对未来的展望,吴泽民满怀信心。

戏曲机器人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