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里的河夹大塘

□ 彭仁满


“牵羊卖羊,卖到河夹大塘,张三伯、李四伯,恭喜老板卖羊啧……”

小时候无数次唱起这童谣,总觉得河夹大塘如在梦中。河夹大塘是个什么样的塘,至今也没有见过。见到的是成了水沟的“塘”,静卧在河夹塘社区办公楼的西边。原来塘的中心已经被填成了一块地坪,也许未来会成为一个公园。但童谣里的河夹塘却如神话一样吸引我追寻的冲动。

东有古罗悠悠

河夹大塘,简称河夹塘。不过是这民间的叫法,而史料上的叫法是河塘市,也有称为荷塘市的,所以也简称为河市。发源于依汨水河市河北岸临水而建的一条吊脚楼街道,旧称河市街。

追寻河夹塘,当然避不开古罗城。

公元前690年,在楚国着力经营南方粮草兵源基地的背景下,楚子爵国古罗国迁移至此,在河市叫马头槽的地方筑皇城而居,开创了湘阴、汨罗、平江、岳阳的最早历史。《湘阴县图志》载:“湖以南,历古为荆州地,而后渐沦为三苗,其地广大。春秋时,尽入楚分,楚故都丹阳。楚文王灭罗而徙都郢,乃从宜城地罗丹阳,已而又南迁湘水之阴,遂为罗国,其后并为黔中地。”所以罗城在宋代前一直是汨罗湘阴平江岳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华夏文化南传的一处重要节点和地理坐标。《永乐大典》《古罗志》篇对古罗城、黄陵庙、磊石山、屈原庙的记载着墨浓重,收录的文人墨客在这个地方的诗文数不胜数,完全可以编出一本大字典来。

有人类聚居,就有集市形成。史料中记载过的有南阳吉里、南阳古市、河南古街等旧聚落遗址。罗子国人在此400多年,带着楚国华夏文化的主流,吸纳三苗文化的因子,形成了湖湘文化的源头。所以楚王熊绎的“熊湘”封地,就在罗子国至长沙一带。

近年东周“罗子国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它带给我们的文化信息却是华夏文化南传的一个重要时代。白塘东周青铜馨乐有人怀疑是楚怀王磊石山上作仙乐留下的,而罗山、罗城兵器和生活器具等的出土,找到了有罗国贵族和罗国部队的证明。说明3000年前的东周时代罗地就踏入了一个全新的文明时代,不再是“南蛮”形象了,所以2013年罗子国遗址列入了“国宝”单位。

对罗城的形态,清诗人徐柱描述:“春秋罗子国,土城峙江浒。高可二丈余,围丕三里许。按位关四门,两山蹲如虎。”说明古罗城是一个虎踞龙盘的地方。

但历史的潮流总是大浪滔滔,罗城的辉煌早已成为尘埃。站在遗址上,是绿色的田园,那些绿叶诉说的是历史的那缕阳光,那丝月光。“谁道英灵安在?空惆怅霸业东流,想必是,断魂千里,明月照荒丘。”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声叹息。

北有罗水弯弯

“汨水滔滔,罗水弯弯,夹着的河塘是我的故乡。”

从地理位置而言,河夹塘在古罗城西北方向,临河市河而立,中心点正对南岸潭木港,而此港是罗城南沧浪河李家河流来的汨水。其北是《水经注》记载的“汨水径罗城北,水亦谓之罗水。”罗水在翁家港分成两条河,一条西北而行,叫罗水,乡民称湾河,经过屈子祠后向南弯曲进入茨塘湖、再西南弯曲进入狄湖至罗水港和灰滩河汨水汇合入河泊潭形成汨罗(江)。

其实我的老家也在河夹大塘广义的区域之中,就是今天的汨罗江湿地公园中心地,地图上叫大洲,乡亲们叫大洲彭;旧时正好是罗水南岸与河夹塘连成一体的大洲。此处彭氏家族是明代从江西吉安移民而来的,祖辈们在此围垦大洲垸而居住下来,世代繁衍了近500多年。

大洲垸东为翁家港江墓潭,此处相传是屈原故宅南阳寺所在地,曾经屈原在南阳寺居住9年,史载此寺是楚人首建屈子祠的地方,与磊石山磊石庙(楚立三闾行寺)、河泊潭屈原庙(汉立,唐后称汨罗庙)形成三处纪念屈原的圣地,今天玉笥山屈子祠的景观独醒亭、濯缨桥、骚坛原建设地就在此处,南阳寺屈原故宅一直到1958年还在。彭淮云:“吴山烟锁子胥祠,汨罗水绕三闾宅。”周韫祥云:“我来欲续沧浪曲,坐对烟波思不禁。”

年长的乡亲说起南阳寺那棵屈原栽种的古樟树时,都有着非常神秘的味道。都说那樟树老得中间空心了,搬张桌子进去就可在里面打牌,可见这株千年樟树的巨大,可惜被毁,无法眼鉴,只有端午的涛声依旧。那一片青草萋萋,让长空的飞鸟划过白云,追寻2300年前的时光。

江墓潭据说是司马迁吊屈原处,他在河泊潭和此处凭吊屈原后就写下了《屈原列传》让家乡汨罗名扬千古。此地发出的声音,是年年端午龙舟的鼓点。江墓潭对岸是传说中的十二疑冢罗山,今天被称作了汨罗山。但真正的屈原墓,古人记载的地理位置还在河泊潭的汨罗山上。我想如果穿越2300年,是不是可以与屈原隔邻而居?还可以听到他吟诵《离骚》《九歌》和《天问》?

南有汨水滔滔

河夹塘的童谣唱到了平江、汨罗、湘阴、长沙、浏阳、宁乡等地,主要还是因为河塘市是明清时代汨罗江最著名的繁华小镇,“小南京”称谓在此,民称河市街。河市街就建在河市河(汨水)北岸。

曾经有一个宁乡作者追问、考证河市版本童谣的出处,一路查来,查到《屈原农场志》里,才恍然大悟。

河市河,西南流向,在我家青洲北折入灰滩河。而河夹塘就是罗水和汨水所夹之地。罗城南有河名沧浪河,今称李家河,在潭木港北折进入河市河(街)中心地带,其西边、河市河南则是有名的河南街旧地。河市街建设在河市河的北岸,街道前临河市河、背靠大河塘(旧称荷塘),此塘水域曾经与向母湖、三仙渡处罗水相连接,面积很大。《湘阴县图志》记载,以河塘市、潭口渡为中心,叫河市团,方圆一公里;北有公悦围,龙船头,西北有鱼公塘、三尺墩、沙堤湖、伍家嘴,稍(东)南有翁家洲、莲花托、小洲(古罗城)。东南有南阳寺、西北有望湖寺、澄岚寺;河塘市西有水月寺。

河夹大塘的来历民间传说有很多版本,但我仔细察看地形地貌之后,就明白了叫河夹的道理。原来是两河夹了一口大水塘。此塘南连汨水(河市河)沧浪河,北连罗水,形成了三水落塘的风水格局,而汨、罗两水形成的三角形态好像一把夹子夹住了这口大塘。这口大塘的中心点在黄家祠堂的西边、谢家祠堂的东边,河夹塘的名号由此地理位置而来。

明清两朝,从江西、湖北的富民,带着家族来此地周边围垦了公悦、三合、复兴、大洲等大垸,形成了黄、谢、彭、湛、姚、郑、孟、胡、曹、陈、周、李、熊等十多个大姓垸落宗族居地,人口从此繁盛起来。所以严格说来,河夹塘其实是此地最早的农垦之地,比屈原农场早了600多年。

明嘉靖年,有黄姓先祖、先仕偕妻陈氏及子女由江西清江县游学湘阴,看中河夹大塘三水落塘的风水宝地,在此定居。几十年后,江西黄氏族间兄弟都被吸引来此,子孙繁衍,聚族而居,经商做生意办学堂而形成街道,叫河塘市,民间俗称河夹大塘;成为汨罗江人口最集中的地方。黄家是书香之家,所以出了黄世铭、黄世崇等好几个明清举人状元,三水落塘之地的确是人杰地灵。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青石街油亮,坐在上面凉气逼人。诱发我口水的是面馆的肉丝面和油炸葱花饼;响亮我耳朵的是打铁的叮当声和弹棉花的嘣嘣声;诱惑我目光的是皮影戏……

我记忆中那青砖黑瓦的滴水屋檐,风雨中飘洒的也许是我心中一道永远也抹不去的“乡愁”。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