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涌动的岁月

——记解放初期湘阴县扩大生产工作


□ 欧 梁

在实现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湘阴县大众塅、洞庭围等先进农业社由于统一使用劳动力和土地,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农民热情高涨,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下,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

湘阴县委在1953年春到1954年冬,先后三次召开全县互助合作代表会,参加会议的有区干部、乡党支部书记、农业社长和部分互助组长,会议着重研究了各农业社因地制宜,广开门路的经验。如洞庭围农业社先后开辟了养猪、养鸭、养鱼,搞运输、加工、扩种芝麻、花生等经济作物共10多项门路,使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年内,该社多种经营收入55万余元,每户增收60多元。周济农业社为沿江山丘区,发展多种经营门路30多项,年收入7万多元,占总收入的287%,每户社员增收20多元。

1955年春,根据省委、大众塅地委农村工作部要求,湘阴县委农村工作部总结大众塅、洞庭围等先进社经验,写成《如何解决农业社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专题报告,得到党中央、省委的重视。该文先后在《湖南农村》及中央办公厅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发表。文中介绍的湘阴县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的经验是:在水田、旱地精耕细作,增加劳力投入;扩大复种面积;加强社内基本建设,适当安置劳动力,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合理安排没有入社的茶园的生产,不使与社内生产冲突;开展多种经营。

1955年9~12月,毛泽东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为此书写了104篇按语,高度赞扬贫下中农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介绍各地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湖南省共有6篇调查报告收入该书,毛泽东为其中3篇写了按语。第73篇是专门对湘阴县经验写的,毛泽东把题目改为《湘阴县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其按语写道:

“这个县的情况也告诉我们,乡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是能够在乡村中找到出路的。一年内每个男女劳动力的工作日,依照经营方法的改进,生产门路的扩大,还可以增加,不是如同文内所说的男的百多个工作日,女的几十个工作日,而是可以做到男的二百多个工作日,女的一百多个工作日,或者更多一些。这个数目,现在别处的有些合作社,已经做到了。副业必须要有确实的销路,不能盲目发展,这是对的。农村副业,就全国说来,一个很大的部分是为农村服务的,但是必须有一个不小的部分为城市服务和为出口服务,将来这部分可能扩大起来。问题是国家要有统一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去掉盲目性。”

毛泽东的按语,给湘阴人民极大鼓舞。县委借此强劲东风,广为宣传,并以8个重点农业社为示范,组织20多个农业社干部和办社干部进行座谈,对照按语找差距。同时,进一步发动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全县农村男女劳动出勤率大大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总产由1952年的225亿公斤增至1955年的3.85亿公斤。由于发展了多种经营,不仅保证了增产增收,而且出售的农副产品越来越多,交售爱国粮由1952年的3329万公斤增加到1955年第一次过半亿公斤。1955年和1956年连续两年实现农、牧、副、渔业全面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