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母亲的信


◎刘 武

母亲一走转眼3年了,时间过得好快,常常感觉她还在家乡的街巷里穿行,在湖边、山间散步。甚至,有时我坐在窗前写作时,仿佛觉得她仍在隔壁看书、喝茶或坐在阳台边晒太阳。

前两个月,二哥忽然告诉我,找到父母当年写给我的一些书信,是我读大学期间写给我的。这让我意外有些惊喜,父亲的信我保留了一些,但母亲原本就很少写东西,她去世后,我与父亲一起清理她留下的遗物时,基本上找不到她手写的东西,只有一本《美术日记》里写有不多的几篇日记。

那些书信,应该是我大学毕业后,将它们带回了家乡保存。但几十年过去,我全然忘了这些东西,也不知二哥是从哪里翻了出来,他对我说“你要好好看看”。

我内心莫名有些激动,让二哥尽快将它们快递过来。二哥的快递到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里面除了父母的书信,还有其他一些老物件。我迅速翻查了一下,母亲的信一共有10封,其中有个信封还是旧信封翻过来用的。母亲特别节约,那时经常将用过的信封拆开,翻过来再用。

看着母亲熟悉的字迹,想象她当年伏案给我写信时的样子,我忍不住鼻子一酸。打开这些信,看了几行,尤其看到她的落款“你的妈妈”“妈妈写于80年10月14日灯下”,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情不自禁泪如雨下……

母亲的这些信写于1980年9月18日至1981年6月22日之间,9个月中,除了81年1、2月寒假我回家过年,母亲每个月都给我写了信。这些信件每次最多地写了3张信纸,只有一封写了一张纸,其余最少都是两页纸。母亲平时寡言少语,也很少动笔写东西,可想而知,她那时给我写这么多信,该是多么用心,多么牵挂。

母亲的第一封信写在我离家去上大学后整整一月。那年8月中旬,我先到北京,住在朋友那里,在北京玩了好些天,然后才去学校报到。母亲开头便说:“时间过得真快,离家又已经是整整一月了,对于你这个初次离家的人来讲,确是一个考验。远离家乡,一切全靠你自己料理。”

母亲的信主要强调两件事情,一是嘱咐我注意身体健康,二是要我努力搞好学习,另外捎带说点家里的杂事。在嘱咐我好好学习时,她拿自己做例子说:“我自己是有亲身体会的。由于我原来是学的护士专业,后来组织上的培养,送我到衡阳医专学习一年,回来后即担任医师工作,由于以前的基础不牢,学的东西也就不够牢固,致使现在工作起来困难重重。特别是我们是修理人体机器的人,人的生命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因此我一上班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出差错事故。”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平常做事特别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上班兢兢业业,从不迟到早退,从医几十年,从来没有出过什么事故。从信中不难看出,在她心中,人的生命重于一切,一点马虎都不行。

有时,母亲也会书写对我的思念。在1980年10月14日写给我的第二封信中,她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我和你爸爸都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你,因为你是家中最小的一个,也从未离开过我们……”

这封信母亲也写了3页,而且最后特意注明是写于灯下,那是中秋和国庆过后的一个晚上,我能想象夜深人静之时,母亲坐在当年那间平房中,在有些昏黄的白炽灯下,一笔一画给我写信的情景。记得有一年回家,母亲特意跟我说:“你在外面,别以为我们不想你。”母亲平素很少表露内心的情绪,不会直说“想死你了”这类话。上大学期间好几次回家,母亲都会亲自到车站接我。后来好多次离家回校,她也会执意送我到火车站,看着我上车,直到火车开走。有一次因为火车晚点太多,母亲陪我在汨罗车站等了几个小时,我看火车迟迟不来,就劝母亲先回家休息。劝了好几次后,母亲才依依不舍地和我告别。每次离家时,母亲也都会特意叮嘱一句:“到了就给我们打电话来告诉一声啊!”拳拳之心,殷殷之情,都深藏在这些平平常常的小事中。

1980年11月12日,母亲与父亲同时写信给我,她最后提道:“自你去天津后,我们在食堂吃饭,有时自己弄点菜吃……我们都好,你就安心学习吧!”当时,我两个哥哥都已工作,父亲经常外出开会、下乡,母亲常常只有一人在家,难免牵挂我这个走得最远的人。多年以后,当我女儿离家出国求学,我才终于体味到母亲当年那种牵肠挂肚的感觉。

那年入冬后,母亲给我寄来棉大衣,又特意在大衣中放了两盒清凉油,还寄了老家屈子祠八景的画片,告诉我注意保暖、健康,同时聊解思乡之苦。此外,他们还介绍了一位同乡的老教授。在11月26日的信中,母亲细细交代说:“你可去他家里走走,学习上有什么问题可以请示老教授指点你,对人要尊敬,要有礼貌。”最后母亲又叮嘱说:“学习一定要专心致意,少讲闲话,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最后祝你学习进步!”

这年12月20日,我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母亲接到信后立刻给我回了一封信,还特意托一位去山东出差的同事顺便给我带些东西。在23日的信中,母亲写道:“我们托他给你带了陆拾元钱,以及一瓶子干鱼、辣椒、萝卜、姜等,你离家这么久了,也吃一点家乡的东西。”当时我两个月的生活费是60元,母亲一个月的工资是40多元。刚上大学时,母亲还算过一笔账,大概就是我每年要花大约300块生活费,四年要花1200元,这笔钱当年不是个小数。

那些年我放假回家再回校时,母亲总会用瓶子装满她亲手做的腊鱼、腊肉、辣椒萝卜等家乡菜,让我带回学校解馋。那时在北方完全吃不到湖南风味的食品,既没有湘菜馆,也没有快递业务……

来年3月初,母亲来信仍是叮嘱我好好学习,坚持锻炼,其中还特意嘱咐:“给家里至少每月来两封,介绍你在学校的一些近况,学习、生活、身体等情况,使我们放心。”不难想象,那时母亲每个月都多么期待看到我的信,希望随时了解我在学校的情况。

3月底,母亲又写了一封信给我,同时还附有两张照片,可惜这封信和照片都找不到了。4月18日,母亲接着给我写信,关切地问我:“生活是否较去年习惯些了?身体好不好?我和你爸爸都非常想念你。”接下来,她聊起家乡的天气,说那里几乎天天下雨,但气温很高,忽冷忽热,然后便问:“天津的气候怎样呢?如果也是这样时冷时热,你一定要注意加减衣服,不要受凉、感冒。”字里行间,满满可见都是关切、体贴和思念。

接下来在5月下旬和6月上旬的来信中,母亲绘声绘色给我描述了家乡过端午节和龙舟赛的盛况:“下午两点即开始龙舟竞赛,河的两岸人山人海,河中除了龙船外,还有彩船,彩船上扎了故事……”

在6月22日的信中,母亲先是嘱咐我努力考出好成绩,接着希望我暑假尽快回家。当时,我计划回家时顺路去武汉玩玩,母亲特意劝阻说:“我认为没有必要,现在天气很热,气温已达到了38-39℃。武汉是火盆……热得太厉害是要患病的,我建议你放学后,直接回家好一些。”不难看出,母亲一是想早点见到我,二是担心我受热生病。

40年后再读母亲这些信件,似乎依然能感受到信纸上的温暖、爱意。我将信纸轻轻贴近脸面,细细闻着上面残存的味道,仿佛还能闻到母亲的气息。那时,母亲身上总是带着淡淡的来苏水、蛤蜊油或者马头肥皂的味道,那淡淡的香味清新、淳朴,令我迷恋。

我很庆幸这些信件能保存下来,让我从字字句句中再次感受母亲的关怀、母亲的爱,让我重温那些难以磨蚀的温暖时光,用这样的方式再次触摸母亲的心灵,读懂母亲无限的深情与深厚的关爱。

我常常想,那些能够亲手书写信件的年代多么难得和可贵。现在虽然电话、语音、微信、视频都可以远距离随时交流,却很难替代邮递员送来的书信,不会让人时隔多年之后,还能翻着有些发黄的信纸、看着熟悉的笔迹、读着用心写出的文字,体味那种“见字如面”的亲切感。往后,不管多少年过去,我还是会像当初刚收到母亲的来信一样,想象她在家乡那头给我寄出信件,我在遥远的北方这头看到她熟悉的字迹,耳边回响起母亲熟悉、轻柔的乡音。

妈妈,好想好想您,永远想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