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是清欢


◎刘昌宇

俗话说得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此语中所涉及的每一件事,样样都离不开一个“吃”字。的确,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占据着很重的分量。如何在吃饱的基础上,吃得香甜,吃出营养,吃得富有品位,绝不是件简单的事。近读文学大家梁实秋的散文精选集《人间食色,至味清欢》,更是加深了这样的认知。

全书汇聚了梁实秋谈吃的散文76篇,有对故乡北京(北平)及各地和异域美食的介绍,也有从文化和养生健康的角度,畅谈了对“吃”的一些理解。

梁实秋这些谈吃的散文,充满了对故园的怀念,氤氲着淡淡的乡愁。虽然时隔多年,但只要一提起年少时在故乡品尝过的特色菜肴和风味美食,梁实秋都难抑内心的激动。那些京味十足的菜名,那些熟悉而久违的拖着长腔的吆喝声,那些不因岁月流转,一直珍存在他记忆深处的饭香菜香,都是他魂牵梦萦的家乡味道。梁实秋说,早年间,老北京人唤北京烤鸭为烧鸭,叫豆汁必定要在语末加一个“儿”字。这些有着浓郁地方风味的称谓,一直让梁实秋念念不忘。多年以后客居他乡,一次上街,梁实秋买了只北京烤鸭和一杯豆汁,食毕,竟与儿时啖过的味道相去甚远,彼时,他才顿悟“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美食,可见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勉强不得。”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梁实秋对家乡美食的偏好。

梁实秋这些谈吃的散文,饱蘸地气,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他除了谈食材、品相、刀功、火候这些烹饪元素之外,还由表及里地大谈做美食的人,谈馆子,谈饮食里的人文。无论是做北京烤鸭、醋熘鱼、佛跳墙这些大牌名菜,还是做糖葫芦、炸酱面、包饺子这些寻常吃食,梁实秋都写得兴趣盎然,细腻雅致。尤其是对烹饪各式美食核心要诀的解读,更是文章中的一大看点。比如,做北京烤鸭要选通州一带的白鸭,做之前先要往鸭嘴里填高粱等食料,直到养得肥肥胖胖时,才可以拿去烤制。而包饺子也有学问,“饺子馅要剁碎,可是不能剁成泥,应多切少斩。”即便一碗再寻常不过的炸酱面,做起来也大有讲究。“肉丁也好,肉末也好,酱少了不好吃,酱多了太咸,酱里加炸茄子丁,味道特佳。”这些做美食秘诀的一一披露,既大长见识,又极具可操作性,在雅俗共赏中让人受益匪浅。

梁实秋这些谈吃的散文,涉及诸多饮食文化,每每温婉恳切,娓娓道来。书中,对关乎涵养的吃相问题,他不仅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什么餐桌上的繁文缛节,反而以不偏不倚的态度,中肯地写道“人生贵适意,在环境许可的时候是不妨稍为放肆一点……”而对各地宴席上盛行的一些吃请陋习,以及“喜帖满天飞”的现象,梁实秋则委婉地提出了批评,诚望每一个人都莫要被一张薄薄的人情薄所累。

书中飘逸着美食的馨香,也融入了梁实秋沉甸甸的思考。由做萝卜汤多放排骨少放萝卜少放水,梁实秋联想到了做文章。“文字而掷地作金石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却是不难办到的。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而对于中国人的饮食理念,梁实秋更是觉得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他在书中不无忧虑地指出:“我们中国的吃,上层社会偏重色香味、蛋白质太多,下层社会蛋白质不足,碳水化合物太多,都是不平衡,问题是很严重的。”这些凸现着人文关怀的字眼,早已超越了饮食本身的意义,读来倍感亲切。

梁实秋用生活家的从容告诉我们,要想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不仅要爱吃,更要懂吃、会吃。这种典雅的文字中所透出的悠然与智慧,不正是人间至味中最美的清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