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达芬奇画蛋?他抄灵牌。岳阳“画痴”萧凌云的别样人生
作者:喻奇驹 李巍松 熊文婷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6日    责任编辑:李巍松


□ 岳阳日报全媒体  文/喻奇驹 李巍松   图/熊文婷

  开窗远见青山绿水,处室近闻鸟语花香,

  西溪,长寿古镇西边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溪流,静静地经此流淌。

  一位老者,安静地伴溪蛰居多年。


  或种地除草“采菊东篱下”,或绘画作书“墨作龙蛇纸上飞”……

  西溪的一年四季,胸中的万千丘壑,随光阴在他锄下展延在他笔下流转。  


  溪虽无名,许多文人却经常踏梦而来。

  他们之中,有挥毫泼墨活跃艺坛者,有潜心创作隐居田园者,如诗、书、画、印皆通的胡瓜和郑楷蔚,如篆刻家吴贤军、画家方练行、诗人方雪樵…… 

  他们之来,因那山水,更因这老者。


 

  老者号萧萧雨,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人,本名萧凌云,一九四三年生人,人称“画痴”。

 


挑水浇园吃“小灶”,“偷师”学艺


 

  萧凌云是苦孩子出身,地主成份,家庭受歧视,小小年纪,便要帮着父母劳作。

  但平时一有空,他便邀约好友去野外写生,从小爱好写写画画的他,自从得到美术老师李师悫一次夸奖后,如同中了魔咒。

  诸科偏废,独爱美术。


  敏而好学的他跟屁虫一般,寸步不离粘上了李老师。

  老师喜欢莳弄花草,他便主动挑水浇园,趁机询问胸中疑惑之处。由是既学了园艺,又在花草虫鱼的画法上,吃上了“小灶”。

  每每放学后,他总是相借老师的画作,拿回家临摹,第二天早早来到学校,又请老师指点出其中的不足。


  看见这孩子勤学好问,又发现确实是一根好“苗子”,老师自是悉心教学。但萧凌云的痴于画画,也让他没少挨父亲打骂。

  因他出外一画便是一天,总是忘记回家吃饭,有时肚子实在太饿,便偷偷回家扒两口冷饭,又出了门。


  这种表现在许多人看来,就是“不务正业”,社会上的闲言冷语,便频频灌进了父亲的耳中。

  父亲自是少不了因此而训导他,而他却依然故我。

  一次,父亲气不过,夺了他的画笔,丢进门前的池塘,他伤心地哭了……


  素描写生,临帖习画,时光一日日飞逝,萧凌云由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痴抄灵牌传笑谈,得拜名师


  萧凌云的痴,不止于绘画,对书法也同样如此。

  有一回,村邻吴子壮老人逝世,他去看热闹。

  孝堂里,来到这里的孩子多是来看法事,他却像中了定身法,被亡者灵牌上的书法迷住了。他深觉那一笔一划,简直出神入化。

  

  赶紧回家,拿来笔墨纸砚,哪管他锣鼓喧闹,萧凌云就着烛光,心无旁骛,一笔一笔地临摹。

  拿回家后,他又一遍一遍地照着抄,也不知临摹了多少遍……

  

  等到父亲劳作回家,只见家中满房尽是抄着灵牌的纸片。按乡间习俗,这可是十分晦气的东西呀。看着儿子一脸痴相,父亲又好气又好笑。


 

  父亲知道,儿子的爱好,靠管是管不住了的,只能疏导。

  他打听到灵牌上的字,是亡者的徒弟胡瓜所写,于是恭恭敬敬地将胡瓜先生请到家里来。

  

  胡瓜是远近闻名的书画怪才,到萧家一看,虽是好笑,但觉得这小子的字还临得像模像样。

  见孩子有慧根,他二话不说,拿起毛笔,用隶书工工整整写了一首宋朝晏殊的《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将其当作习字的书帖,他交给孩子,并说随时欢迎他去自家的“芥园”玩。

  萧萧雨如获至宝,将书帖贴在墙上,晨昏日昼,苦苦书写。

  

  不久之后,萧凌云拜师胡瓜门下,并有了个艺名“萧萧雨”。

  勤学苦练,又得力于老师的用心教学,数十年后,他终至行、草、篆、隶,诸体俱擅。


 


护父挨斗修水库,因祸得福


  痴于书画无所成时,萧凌云遭受了不少冷眼,但一旦渐露峥嵘,命运便因此而转折。

  

  因家庭成分不好,属批斗对象,运动一来,他父亲就倒霉了。萧凌云知道,自家的地主帽子,是被错划的,心里一直觉得憋屈。

  

  这一天,当看到父亲被五花大绑押到保管室批斗时,刚从学校回乡务农的他,顿时热血上涌,跑上前去理论。反抗的结果,是要被绑一起陪斗。他挣扎了几下,被诬称殴打干部,又说他为人画肖像赚钱,是搞资本主义。

  顷刻之间,几顶高帽压得萧凌云喘不过气来。批斗,没收画具,还要罚款,父亲只得将家里的猪卖了,忍气吞声交了罚款。


  萧凌云被发配到大江洞修水库,劳动改造。

  头一天,挑了一上午的泥。中午休息,位处长寿团部的刘锦村政委说,谁能写一块“大江洞长寿团部”的牌子,话音未落,他自告奋勇提起笔刷刷几下写好了。

  李小村团长和刘政委一看,二话没说,将他留在了团部搞工程核算。

  

  改造对象,哪能这么轻饶了,听说萧凌云进了团部,大队上不干了,另外安排个人来,要换他回去挨整。

  刘政委爱才,不但将来换他的人留下,还撂下话来,要换萧凌云回去,除非大队书记亲自来,才换。此事不了了之。

  

  水库修成了,回家后,大队上安排萧凌云到综合加工厂开柴油机,而镇政府则要他去文化站。几次推辞,见拳拳盛意,他才答应下来,但去的前提是要平反,落实政策。

  

  文化站亟需人才,而他也确实没有犯什么错,黄镇长便满口答应下来。大队上不放人时,文化站长欧阳智又亲自前去做工作,才放人。

  

  "夫才须学也,学贵识也。"

  欧阳智是著名的工笔画家,跟着他,萧凌云的才、学、胆、识日渐见长。办展览、写标语、搞宣传……忙忙碌碌中,他的书画技艺更是突飞猛进。


 


转职画师兴企业,满园桃李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萧凌云迎来了事业上的春天。

  

  当地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篾业社转产,扇厂成立,渴求画师,放眼方圆百余里,萧凌云是首选人才。

  醉心书画之道的萧凌云,此时业已成家,生活的重担压肩。反复权衡后,他放弃了可能成为文化干部吃“皇粮”的机会,选择去扇厂当画师。

  

  进厂之初,记件工资,还要完税,订单少时,一个月才60元工资。

  当县城白玉扇厂来邀请,开出优厚条件时,萧凌云颇有些心动。但在厂里的一再挽留下,最后他还是决定留下。


 

  二十年间,萧凌云以厂为家,年长日久,他如鱼得水。

  一方面,他潜心画道,用画笔尽展平生所悟所得,尺幅之间,将世间万象描绘得美仑美奂,许多作品被美、法、澳等国收藏。

  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带领研发创新产品,如他设计的“座扇”新产品,以池荷为背景,一对立体鸳鸯,随着扇面徐徐打开而生动地呈现出来。该产品在广交会展出后,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一举将停滞的销售局面打开来,使企业重获新生。

  

  萧凌云画艺愈加精进,厂里生意愈加红火。

  而更让他慰怀的是,这些年来,经他主持招聘的画工不下几十人,也造就了许多全国知名的书画家,如陈韬、李长庚、向卫、吴贤军等。


 


诗意栖居西溪畔,寄情山水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如今,萧凌云早已退休,但他离开了企业,却从未丢掉心爱的画笔;他隐居西溪之畔,却从不是遁世逃避。

  

  他仍然坚持学习,观摹古今前贤大师们的作品,汲众家之长出我新貌;他依然不忘发挥余热,为扶贫助困捐赠书画……他还积极配合乡村旅游开发,到民俗村开办“三友书画室”,为全域旅游尽己心力。

  吾爱吾家,吾爱吾乡,这正是如萧凌云一样生长于斯者心中永不可抹的情怀。

  风景优美的西溪,因乡土情结成了当地文人逸士聚居之地,于是也有了许多雅事。


  萧凌云曾篆刻一方小印“家住西溪桥畔”,送给胡瓜老师品鉴。

  第二天一早,胡瓜敲开他的门,欣然对他说,我也篆刻了一方印章“我家住在小桥西”。傍桥而居,坐拥西溪美景,怎不令人心醉,又怎能不拿起刻刀,雕刻以记之。

  没过多久,萧凌云又刻上一方大印“汨水源头近我家”,使用至今。

  


   萧凌云至今珍藏着一幅由西溪三友集体创作的画作,画卷上一只哈巴狗站立石上,一支梅花自石后斜插而出,两只蜜蜂在小狗前扇翼挑逗。

  当时,萧凌云画完收笔,诗人吴贤昭一首小诗脱口而出:“一枝红艳趁雪开,不畏严寒不用催。小犬不知春讯早,狂蜂有意自南来。”

  胡瓜边拍手称妙,边趋身上前,提起毛笔,饱蘸浓墨,酣畅淋漓地将诗书写于其上。

  画卷上,笔情墨趣,汩汩流溢而出。

  

  同场雅集的方雪樵,也乘兴握管,为萧凌云的国画《牡丹图》赋了题画诗:“堪称花卉王,潇洒不为狂。只求慰人目,何必傲秋霜。”众人皆称妙极。



  弹琴赋诗,泛舟歌咏,这般书画传神的佳话,在常聚西溪的文人圈中,不胜枚举。

  丝弦歌咏之声沉醉了西溪落日,扰碎了西溪明月,也将长寿古镇的文化生活搞得风生水起。

  

  近年来,萧凌云依旧痴迷丹青、纵情水墨,怀抱着一颗素心,保持着一份清高品格,不参赛,不钻营,不炫技、不卖弄,远离名利纷扰,清修自娱。

  

  恩师胡瓜辞世后,萧凌云将世情看得更淡。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三千繁华,弹指刹那。执着一生,带不走一丝虚荣功利,现在又何必去争名逐利。



  于是,人们去到西溪之畔,便见那慈眉善目鬓染秋霜的老者越发近一平凡老农,唯放锄握管时,才自显其不凡。每每兴之所至,他或执画笔,或提毛笔,双眼炯炯有神,悬腕运锋,勾勒天地万物于方寸之间……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萧凌云,以天地为丹青,以光阴为笔墨,勾勒书写着一个痴于书画者的别样人生。




萧凌云作品欣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