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教育

连续3年获诺奖,揭秘日本高等理科教育:专业数量是中国的3倍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09日    责任编辑:李璇

因为诺奖发布,十一黄金周也成了“诺奖黄金周”。这一次,日本的表现再次让我们陷入了反思。

2008年,日本科学家在诺贝尔奖中曾获得大丰收,南部阳一郎等四名来自日本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2014年,也就是甲午海战120周年后,来自日本的三名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发明蓝光LED再次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又是一次大丰收。

此后,又连续3年有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201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文学奖,2018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至此,日本已在进入21世纪后诞生18位诺奖得主,离“21世纪前50年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越来越近,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大陆理科领域的理科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01

需对中日高等理科教育进行冷静比较

教育领域有一个假说,就是一定数量的人群其天然的智力分布是一样的。2013年日本人口为1.26亿,我国大陆人口约为日本10倍,也就是说,我国大陆具有同等智力的聪明人大约也有日本10倍。

然而,每年10月。人口智力的简单比较与诺奖获奖人数的巨大差距放在一起,都令我国大陆教育界和科技界十分尴尬。各类反思在博客以及其他媒体上已经展开,都给我们以启发。

高等理科教育直接与理科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相关。学者冯杰和孙震在《中国青年报》撰文,基于对1998~2012年各学科学生人数分布情况的比较,认为目前学习理科的学生人数增长较慢,中国大学存在“重商主义”因而难出诺奖。

这可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判断。

基于人口基数和高等教育规模,我国大陆学习理科的绝对人数早已超过日本。如果诺奖与学习理科的人数相关,我们早就应有四五十个诺奖获得者了。

不过,对中日之间高等理科教育进行冷静比较,确实有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向。这一次,我们的比较关注理科教育中的两个关键问题。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02

关键点1:学习量

中日理科教育差别第一个关键点在于学习量。

1945年左右,日本以立法的方式确定了大学学习量,其四年本科的学习量基准被确定为124学分。

结构化学习量较少使日本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同时能在认识上疏离“范式陷阱”,为日本学生创造性得以展开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制度空间。

由于是国家立法,因而无论在赤崎勇毕业的京都大学、天野浩毕业的名古屋大学,还是在中村修二毕业的德岛大学,学生的结构化学习量基本一样。而我国对于本科毕业学习量没有统一规定,大部分高校都在170学分左右,少数高校甚至达到200学分以上

过多的学习量使大陆学生在认知方面深深坠入“范式陷阱”,在未来科研过程中习惯性地以旧的范式解释新的现象,难以作出原创性贡献;

在时间方面,大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没有或少有时间与教师一起探索未知。

学习量过多因此成为杀死创造性的关键因素。

03

关键点2:专业设置

中日理科教育差别第二个关键点在于理科专业设置。

从2012年12月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学科系统分类表”来看,日本高校专业分为“理学”、“工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农学”、“保健”、“商船”、“家政”、“教育”、“艺术”和“其他”共11个大类,其中“理学大类”下设“数学相关”、“物理学相关”、“化学相关”、“生物学相关”、“地学相关”和“其他”共6个中等分类,在中等分类下设总计120个专业。

日本高校理科专业有120个,数量大大超过我国36个理科专业。若从中日间人口、疆域和高等教育规模来比较,这种差别更加令人惊讶。

日本理科同一领域中的专业设置有宽有窄,比如物理学类下,我国只有4个专业,而日本在“物理学相关”中,则有多达14个专业;

其次,日本理科有大量的跨学科专业,比如“物理学相关”类别中就有“仿真物理学”跨学科专业。日本的“其他”一类全部都是跨学科专业,其中既包括“理学”“自然科学”这样非常宽的专业,也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这样的跨学科专业。

究其根源,日本对专业本质的认知采用了“专业是一组知识组合”的概念,使得其理科专业呈现出多样性,包括单一学科专业设置宽窄均有,以及存在大量的跨学科专业

这样的本质认知必然意味着专业设置权下放给高校,而专业设置的多样化也使得日本理科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呈现出多样性。

联想到美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我们发现,日本理科专业除了没有“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之外,在专业设置方面的宽窄灵活性、大量跨学科专业、专业自主权在学校以及专业目录为统计性目录等特点上,均与美国非常相似。可以说,日本向美国学习学得非常到位。

联想到日本教育史专家大塚丰在其著作《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中对中国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专业”实体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可以知道,日本高教界对于我国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来源有着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他们将我国大陆“专业”概念以及发展作为反面教材,时时以为镜鉴。

04

建议

在学习量方面,考虑到我国大陆有12至16学分的政治理论课,基于对美国、日本等国家本科学习量的比较,大陆本科适当的学分量基准应当是124+16=140学分。同时,学习量体现基本的教育规律,我国大陆也应以立法形式确定140学分为基准

对比日本理科专业设置,未来我国在专业的认知上应当逐步确立“专业是知识组合”的概念

这样,我们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上,才能有更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才会对教育规律和知识生长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和把握。

这样,我们的本科教学和专业组织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多样化,形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状态,才能在未来对人类进步作出诺贝尔奖一级的贡献。

本文原文出自《中国科学报》2014年10月23日第5版,经作者授权,一读EDU对文中部分表述有所更新、调整,部分小标题为编者所加。文章仅做分享之用,版权归作者、《中国科学报》所有,不代表一读EDU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