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海创周开始了一条自我革新之路。从注重展会回归到项目本身,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化运营,从殷切等待到主动出击,今天的海创周已经完成了一次化蛹为蝶的蜕变。从战略定位到影响力,从体制机制到持续性发展,今天的海创周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呈现在大家眼前。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原驰说:“走过18个年头的海创周真正‘成年’,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今年,项目路演的入选比例是5:1,在报名的1000多个项目中,精选200个参加路演,再从中优中选优地挑选30个进入海创工程。原驰告诉记者:“这在4年前是无法想象的。4年前,海创周开始从注重展会向项目本身回归,当时,项目路演仅报名94个,全部进入路演环节,第二年报名180个项目,然后是200多个项目,去年突破300个,今年出现爆发式增长,报名项目超过1000个,可以肯定的是明年这一数字还会增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海创周摸索出了人才引进的机制体制。自2015年以来,大连高新区频频迈出国门,积极搭建运营起海外联络站,走到海外学子身边去开展精准预对接。2017年海创周结束以后,大连高新区“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10天,奔波于加拿大、美国、日本三个国家,忙碌于温哥华、西雅图、京都三个城市里举办的系列揽才活动,在当地掀起一波创新气息浓郁的“大连海创浪潮”。原驰说:“在加快走出去的同时,高新区注重与海外专业孵化器合作,这样才能更加精准地寻找到高质量的人才与项目。”
“海创周要做的就是引入更尖端的人才,让社会化资本更聚集,进而打造更优化的双创生态。”原驰始终没有忘记海创周的初心。在建立了有效的人才引入机制同时,海创周更加注重对社会资本的引入,今年参加海创周的社会化资本有100多个,其中超过七成来自于外地。在海创周越来越风生水起的时候,政府的投入却在逐年递减,这是因为海创周已经真正找到了可持续性的运营模式,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撬动引领作用,让社会化运营发挥更大的作用。原驰说:“在科技创新的时代,引入一个人才,输入一些资本,就可能填补一个产业空白,占领一片产业高地。海创周要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这些年,海创周引入的人才与项目在很多产业上填补了国内空白,建立了多个国家级实验室,制定了多个行业标准。还有一些如半导体材料研发项目,为未来产业发生颠覆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海创周引入的人才与项目也建立了高新区的产业集群,目前,高新区在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都形成了集群效应。”原驰说:“更大的扶持力度、更多的路演项目、更专业的论坛、更完备的体系建设……今天的海创周将紧紧抓住人才、科技、资本三大要素,吸纳全球资源,立足大连服务全国。”
今年,全国将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参与了海创周,尤其是河北等中原地区城市开始更多关注海创周,而沿海发达地区对于海创周的关注更是与日俱增。这也给大连,给高新区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海创周引入人才做得越来越好的时候,如何能更好地留住人才,这成为海创周带给高新区带给城市的又一大助力。原驰说:“这就需要我们在市场、资本、服务等多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让资本更活跃,让市场准入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整体来说就是一个更加优化的创业生态,这需要所有人的努力。我们希望海创周能够成为一个新的能量点,让海创周持续释放更多的能量,带动整个创新创业创投生态环境的优化。”
记者发现,今年海创周,创客嘉年华因其面对青少年,因其普及性质而与海创周以往“高大上”的印象有所不同,原驰告诉记者:“这也是我们努力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的一个举措。我们要让更多的孩子与家庭接触到科技,认识海创周。今天的海创周已经走过18个年头,再过一个18年,今天在这里体验过科技魅力的孩子也许就会成长为优秀的海归,那时候他们也许会想起海创周,想起回国创业。只有让更多人了解了科技与创业,才能有更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
“海创周要做国家政策和方针的重要发布平台,要做人才和项目的对接平台,要做海外学子重新认识中国的平台。”原驰说:“我们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今天,我们看到了机制体制建立后一个全新的海创周,一个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海创周,相信未来海创周会更好,给高新区、给大连、给辽宁、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