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纪实
潇湘天下景,绝胜在洞庭。
这里流水潺潺和歌而行,青山隐隐绿树成荫,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是一派美丽乡村的景象。
这里是湘江之北,洞庭之南,湘、资两水穿境而过,水润绿染,是一幅风光秀美的动人长卷。
这里村村是景区,处处可游览,景随步移,人入画中,漫步于干净整洁的村庄,徜徉在翠色环绕的农家小院,灵秀扑面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让人联想起李白诗中“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韵致。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农村要有新风貌新生活。”湘阴县委书记汪灿、县长李镇江表示,湘阴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部署,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把“左公故里、美好湘阴”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近年来,湘阴先后荣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称号;2017年,荣获“全省重点生态区县域环境质量年度考核第一名”。
六月的树,葱葱郁郁,闪着绿色的光芒;六月的花,生机勃勃,浸润盛夏的希望;六月的风,柔和温馨,吹来沃野的清香……笔者走进湘阴,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一幅幅民富村美的画卷正在这1500平方公里大地上徐徐展开。
今年湘阴旅游的“黑马”——斗米咀
“七大工程”擦亮美丽乡村的“面子”
“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湘阴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钟智勇告诉笔者,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大量闲置废弃破旧的“空心房”就如同一块块大地的疮疤,彰显着农村的凋敝与荒凉,既影响村容村貌,又浪费土地资源。
自2017年起,湘阴以整治农村“空心房”为抓手,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将整治工作与规范村民建房、农村垃圾处理、农村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态修复等“七大工程”相结合,综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足美丽生态的“面子”,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惠民生、美环境、聚民心的“答卷”。
溪港街道办事处白泥湖园艺场“变废为宝”,1500亩高标准农田已春播披绿毯,一望无垠;金龙镇燎原村一庄一景,大绘山水江南“美”画卷;六塘乡集中建房如火如荼,20余户居民即将住进新房;静河镇砖厂“变身”耕地,农户年增收十万元……湘阴通过农村“空心房”整治这个小口子,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大革命”有力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迅速落地生花。截至目前,全县共拆除农村空心房9692栋,面积144.34万平米;完成增减挂钩项目407亩,还有1200亩已全面开工。680亩宅基地退出复垦项完成工程验收,还有1000亩已全面开工。
湘阴贯彻市委、市政府“三个三”要求,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模式,按照规划先行、先批后建和一户一档、一房一档的原则,大力实施规范村民建房工程。2018年全县新增20个集中建房点任务,目前已完成金龙镇金龙村、金龙镇新兴社区2个集中建房点二期工程的主体建设,六塘乡金珠口与旭日村、漕溪港街道高山村、玉华镇天鹅社区、新泉镇湘家园、洋沙湖街道思岩村等10个集中建房点正加速推进。同时,湘阴严控分散建房,力争做到按图建房100%全覆盖。截至今年5月底,全县集中建房464户、按图建房711户。
“村民们的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强了,现只需2小时就能把村里所有垃圾箱清完。”6月12日清早,樟树镇祥源村保洁员危亚夫逐户清理垃圾,再用三轮车运到镇里的垃圾中转站。祥源村村主任刘剑清介绍,村里聚焦城乡环境同治,加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提升,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由点到面,由广度到深度,由突击向长效转变,实现政府、市场和农民三方投入,全面建立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闭环系统。
笔者沿着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走进金龙镇燎原村,一幅幅清新怡人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房前屋后的绿树红花随风拂动,交相辉映;池塘里一池碧水,鹅鸭嬉戏,好不热闹;村内白墙黛瓦,庭院菜园、停车场、休闲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墙上的彩绘记录着家规家训,传递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个三格污水处理池,每天可以处理生活污水120吨,完全满足整个屋场28户128人的生活污水处理。”燎原村村干部唐丙炎说。两年来,湘阴将农村污水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按照“简便、实用、有效”要求,以厕所革命为切入点,以农户三格、四格污水处理池为基础,以村庄小湿地、集镇污水处理厂为关键,全县已推广户用污水池5315个,小湿地9处,规划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厂11个,今年计划建成4个。目前,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8.4%,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5处,农村自来水管网进村覆盖率达87%。
湘阴在农村生态修复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上,坚持将绿色经济、有机农业、健康养殖作为农业经济的主要抓手,保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划定畜禽养殖“三区”,禁养区退养畜禽656处,共132574平方米。全县实施化肥、农业减量工程,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让绿色成为农村最亮的底线,让流水成为乡村最动听的音符。目前,全县共退养拆除养殖场468个(户),拆除栏舍9.66万平米,化肥施用量减少6%左右,秸秆资源肥料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半年没来外婆家,今天一看,果然跟外婆在电话里说的一样漂亮,像一个大花园,比我在杭州家里的小区还要美!”6月10日,刚刚结束高考的李杰来到位于燎原村的外婆家过暑假,看到村里的新变化激动地说。湘阴始终把提升村容村貌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十无”整治,推动“五美三宜”创建,促进农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魅力更足。
文/和 平 令 维 彭 柳 图/郭雨滴
“一村一品”支撑美丽乡村的“底子”
金龙镇美丽乡村
新建沟渠17043米、田间道路4828米、一级田间道1600米、种植林木2860颗……笔者来到漕溪港街道白泥湖园艺场,“空心房”整治复垦现场阡陌交通、沟渠清清、绿意盎然。湘阴国土资源局干部蔡敏介绍,在农村“空心房”整治复垦中,漕溪港街道统筹兼顾田园风貌保护和生态整治,完善了水网、路网、林网,将淤泥用于新增耕地耕作层土壤改良,提升了乡村品质,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人居环境。
“我们要通过农村‘空心房’整治这‘一根针’穿起农业农村工作‘多条线’,促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宅基地退出、复垦复绿、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避险解困等工作有序开展。”汪灿说。湘阴坚持把农村“空心房”整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按照“宜耕则耕、宜水则水、宜绿则绿、宜建则建”原则,加速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达到了消除安全隐患、盘活土地资源、规范村民建房、改善乡村面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乡风文明等多重综合效益,为实施“一村一品”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龙镇燎原村村民唐正权的老宅废弃多年,周围杂草丛生。征得他的同意后,拆除老宅在原基新建了一个小型村民文体广场,周边安装健身器械、栽树种花,还设置一排文化窗,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新宠”。目前,湘阴县已高标准建好了金龙镇燎原美丽乡村建设综合示范点、六塘乡金珠口村民集中建房示范点、漕溪港街道白泥湖高标准农田示范点。
“今年拆了老房子腾出八分地,一天可多摘三斤辣椒,按收购价200元每公斤计算,一季的收入能增加2万多元哩。”樟树镇友谊新村的老农彭爹说。像樟树港辣椒品牌一样,杨林寨乡绿色有机无公害蔬菜也是声名远播,合湖、洞莲宏发两个蔬菜地2013年被评定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食用菌生产示范地被评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青蛙、鱼、虾、蟹等水产生物,在鹤龙湖镇的稻田和养殖基地欢快的成长,它们成为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鹤龙湖镇新河村村民尚建牛,流转稻田128亩发展“水稻+龙虾”特种养殖,家庭收入比过去翻了几倍。去年,他的稻田综合收入达80万元。“农民靠土地吃饭,但土地也要休息!”新河村党总支书记熊立辉,带领村民们将村里1500亩低洼田改造,实行“轮养稻田”计划:种一季水稻,养一季龙虾、泥鳅、鳝鱼等特种水产品,改善土壤结构,为土地增肥。稻田禁止打农药,人工除草积绿肥,盛产的大米卖到每公斤40元。
两年以来,湘阴在不断整治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美丽经济”已成为湘阴农村发展的一条主脉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探索多种产业融合模式,形成特色生态产业和绿色发展格局。2017年,全县乡村接待游客151.8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3.4亿元。
新修的临资口至白马寺公路时而蜿蜒,时而舒展,成为湘滨镇沿线一道靓丽的风景
“三大平台”充实美丽乡村的“里子”
当前农村,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更多的是妇女、儿童、老人,如何丰富这三类人的生活,湘阴各级党员干部认为,一定要做好小服务,彰显大民生。湘阴鹤龙湖镇新河村就是全县推进“村级网络服务、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村级卫生服务”等三大平台给农村群众带来美丽生活的一个侧影。
“要是以前,办准生证我还得挺着大肚子去镇上,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省时省钱更省心。”6月5日,从村干部手中接过刚办理的准生证,洋沙湖街道办事处袁家铺社区的“二胎”宝妈吴梦花高兴地说。
李镇江说:“要以管好用活为目的,进一步延伸拓展便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把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成为乡村客厅和农村最有人气、最聚人心的地方。”今年以来,湘阴按照“办公场地最小化、服务场地最大化”的原则,以“58岳农”网络平台为后台,整合县政府“政务外网”、县人社局“智慧人社”等已有网络资源,实现“三网融合”,搭建了上下融通的“58岳农”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同时,全县梳理下沉县乡村便民服务事项118项,推动政务、社务、商务“三务合一”,并在全县210个村(社区)设置惠农服务社(电商平台)67个,书法、诗词、种养加工等各类社会组织72个,“四点半”课堂65个,老年幸福院33个,邮政、水电费代缴等个性化服务点51个,不断延伸“线下”公共服务,完善丰富各类公共服务。
已建立农合联13个,乡镇供销社13个,乡镇惠农服务公司6个,村级服务社66个……近年来,湘阴抢抓全省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示范创建契机,选准牵头社,组建农合联,建好基层社,成立惠农服务公司,全面完善基层供销体系。同时,湘阴突出“党建引领、社村共建”,积极整合政府性公益服务、涉农社会服务、农村电商服务等资源,组建成立村级惠农综合服务社,涉农惠农务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今年31岁的顾建辉毕业于原岳阳卫校,现在在洋沙湖街道办事处袁家铺社区当上了村医,走进袁家铺社区卫生室,只见治疗室、处置室、药房、诊断室、康复室、公共卫生服务室一应俱全,条件良好。目前,全县建成的124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已全部投入使用,成为农村群众就近就便看病就医、健康咨询、妇幼计生的服务平台。
“园区塔吊林立、忙中有序,城区高楼遍布、流光溢彩,乡村青山绿水,美景如画,让居民充满了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让我们游子倍感振奋和自豪!”今年2月12日,湘阴举行“美好湘阴,同心同行”寓外企业家代表迎新春座谈联谊会,来自全国各地60余位寓外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叙家乡情怀,畅谈发展愿景。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这已成为湘阴农村居民们的共同感受。湘阴让美丽与乡村同向而行,环境效益与百姓收入同步增值,成为长株潭地区“生态人文之城、创新创业之城、旅游康养之城”。
乡村是中国的根。“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是多少人心驰神往的记忆。让农村人居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福祉、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今天,湘阴的决策者更加清醒,只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让城市和乡村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只有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跨越赶超实现崛起,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让美丽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让广大百姓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市民带着小朋友在东湖旁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