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作楚地游,见岳麓书院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心里觉得朱熹老夫子这吹牛大了,狂妄啊。后习文史,知楚地人才辈出,觉得此话霸道了点,也可以说是大气啊。今天就介绍一个清末民初楚地了不起的风云人物——杨度。

杨度(1875~1931),字皙子,湖南省湘潭县姜畲石塘村人人。他的祖父杨礼堂参加李续宾部湘军,任哨长,正四品都司衔。大伯杨瑞生随其父参军,父子同在一营。在三河之战中杨礼堂阵亡,杨瑞生死里逃生。杨瑞生后来因军功升为总兵,驻归德镇、朝阳镇等地。杨度十岁丧父,过继给伯父。伯父诗、文、书、画、印都有研习,光绪十八年(1892年),杨度考取秀才。光绪十九年,顺天府乡试举人;光绪二十年、二十一年,甲午科、乙未科会试均落第。会试期间恰逢公车上书,他亦附和,并认识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还乡,师从衡阳东洲、船山书院一代名儒王闿运(壬秋,湘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杨度二十一岁时,王闿运亲自到杨家招其为学生。杨度深受王闿运喜爱,王闿运在《湘绮楼日记》中常称杨度为“杨贤子”,同门还有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等。
1900年庚子之乱后,废八股、推新政呼声日高,清廷被迫举办了经济特科考试。杨度去应试,成绩优异却落榜,还传出消息说要将杨度当作维新派余党抓捕。得悉后,弄了身和服,化装东洋浪人潜往日本。

杨度背井离乡流亡日本后,深切感受到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家民族濒临衰亡,故立志拯救国民于水火,并与人共同创办《游学译编》等刊物宣传救国思想。他作过一首《黄河歌》:“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马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听歌凯旋。”
他在东京和孙中山就中国革命问题辩论数次,“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他不赞成孙的革命思想,但他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不久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拒绝参加,愿各行其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仍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

杨度环视彼时中国政坛,认为只有袁世凯堪当此大任,因而力促袁世凯复辟称帝。杨度不遗余力为复辟造势,并成立了保皇组织“筹安会”,他是其中的急先锋。然而,“君主立宪”在中国显然是逆潮流而动,袁世凯当了八十三天皇帝就给人骂死了。其后北洋军阀与帝国主义勾结,搞得中国战火频仍,怨声载道。杨度救国救民的梦想就此破灭,觉得前途一片迷茫,人也变得颓废,开始研究起佛经来了,自称“虎头禅师”,著有《虎头禅师诗集》。
民国十一年(1922年)杨度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孙中山特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此后杨度在山东张宗昌那里策应过北伐,张宗昌对杨度也言听计从,只有杨度曾为新闻记者林白水求情时,张宗昌才答应。他开始和一些共产党员交往,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时通过孙中山认识了李大钊。

1927年,杨度在北京设法营救李大钊、成舍我。因为这个时期,杨度开始与中共地下党员接触,初步涉猎了共产主义学说,对救国救民有了新的认识。随着接触越多越深入,杨度对共产主义理论已深信不疑,认为自己在迷失的大海黑夜中见到了熠熠生辉的灯塔。民国十七年,寓居上海,佯以卖字画为生,为杜月笙门下“清客”,为共产党提供过不少情报。加入中国互济会,捐助过一笔不菲的经费。杨度的最后的一篇文章是为杜月笙写的《杜氏家祠记》。杨度认为杜月笙是侠而儒的人物:“予初闻杜君名,意为其人必武健壮烈,意气甚盛;及与之交,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民国十八年(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杨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潘汉年介绍,伍豪批准,秘密入党。由于经历丰富,身份特殊,杨度成了一名发挥特殊作用的中共地下党员。此后,杨度变卖家产全部交了党费,举家南迁到上海定居,以杜月笙幕僚身份掩护,继续为共产党工作。当时中共地下刊物《红旗》刊头就是杨度题写的。杨度严守秘密,从未暴露自己共产党员身份。1932年在上海因病去世。
有人称之为“民国第一罪人”,有人评价他是忧国忧民,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革命先驱……也许都有道理。中国清末民初政治昏暗,经济萧条,军阀混战,国力衰败、但不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活跃异常,杨度从反对礼教开始,再到四处探寻、尝试救民强国之路,一生跌宕起伏,从维新派到促袁世凯君主立宪再到加入国民党最后又加入共产党。他的思想看似一个矛盾结合体,但他为国为民夙夜忧思,不遗余力大胆去追求、实践强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值得后世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