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重访吴敏树故里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9日    责任编辑:许铭

和吴家凯先生相逢,给我带来一次重访吴敏树故里的机会。


    两年前的炎炎夏日,我和同事黄去非老师一道,带领研究生张梦等人,驱车来到岳阳县鹿角镇三义村,意在对晚清诗文名家吴敏树的生平经历进行实地考察。县巴陵诗社社长周麦秋和吴敏树第七代后人吴晓红等多位老人热情接待我们,一直陪同、引导、讲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回来后,张梦同学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名《寻访吴敏树故里》,发表在《岳阳日报》。没有想到,这篇小文经过网络的传播,引起了吴敏树后人的广泛关注,也牵出了我们和吴家人的一段情缘。


   先是吴家凯先生的侄儿从成都联系我,不断发来微信,告诉我他是吴敏树的后代,兄弟姐妹几个遵从父亲遗愿,正在编写本支的家谱。他希望通过我和祖籍所在地的吴晓红老人取得联系,并向我这位“专家”打听吴氏祖上的情况。正好我身边有一本1996年第五次续修的《吴氏族谱》,是吴晓红老人郑重借给我们带回来复印的本子,赶忙复印一份,快递寄过去。后来,吴家凯先生的儿子从加拿大打来越洋电话,几经周折找到我们,告知他父亲五月份将从江苏淮安来岳阳探亲寻根,希望能“拜会”我和黄老师。


   5月初,吴家凯先生偕夫人乘坐高铁来到岳阳,黄老师前往迎接,陪伴左右。当晚,在龙源大酒店,我和满头银发的吴家凯先生一见如故。随即,他用手机拍了一张三人照,发到微信群。交谈中得知,吴先生毕业于南京师大,退休前一直在当地报社工作。五十年前的冬天,曾来过一次岳阳。这次的寻根之旅,就是想把中断了数年的宗亲联系重新建立起来。


第二天一早,我们师生一行五人陪同夫妇俩,分乘两车,直奔目的地。迎接我们的,除了周麦秋麦爹和吴晓红晓爹,还有吴敏树第五代后人、年近八十的吴爹。五十年之后,几双老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到了晓爹家里,老伴李娭毑端出一盆洗得亮白的盐鸭蛋,分发到众人手中。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吴爹,从塑料袋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吴氏宗谱》,翻开其中折好的一页,点着上面对吴家凯先生说,他是吴敏树堂弟吴退庵(吴士迈)的第六代后人。此时的吴家凯先生,激动得像个小孩似的,一边不停地喊“我好激动”,一边抽出手机拍个不停。自己拍了一通之后,又将手机交给学生拍合照,发到微信群,让远在异乡的亲人分享他的喜悦和幸福。


看到那本泛黄的族谱,我的眼睛一亮,连忙“抢”过来翻阅。原来是1947年第四次续修本!惊奇之余,我仔细查看起来,发现四修本在纸张、字体及大小上与五修本都不相同,内容也少许多,只一册,而五修本有四册。其中对吴敏树生平事迹的记载,四修本搜罗了四篇文章,分别是杜贵墀《南屏先生传》、郭嵩焘《南屏先生墓表》、无名氏《府君南屏公行状》及咸丰八年七月孙鼎臣述汤亦中书《文学巴陵吴君墓表》,五修本完全照录,没有添加新的史料。


   那边寒暄一阵过后,吴家凯先生提议到吴敏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看看,于是众人出门,穿过一片农田,几经辗转,来到了对面的南屏山。山不高,形如龟背,满山的树木,一片新绿,密不透风。和周围任何一座山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却因为与吴敏树结缘而名声在外。“这里就是吴敏树年轻时读书的地方。”当我们沿着山边的一条田埂前行,来到一圆形水塘边,晓爹指着乱草丛生的水塘对我们说,“旁边的油菜地原来有房屋,有大树,有水井,蛮热闹的。”吴家凯夫妇的兴致却一直很高,夫妇俩边走边听,边听边看,边看边拍,一张一张又一张。


中午,在附近的振兴农庄,吴家人用最传统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远方客人的欢迎。吃过午饭,已是下午三点,倦意阵阵袭来,打算去柈湖的计划又只好取消。感叹之余,我似乎明白了:探访与遗憾天生就是一对连体婴儿,彼此共生,难于分离。


( 任先大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