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湘阴一农夫数十年坚持文学创作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2日    责任编辑:李玮哲

  


  □通讯员 汪令维 记者 赵芸

  一介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白天忙着庄稼活,夜晚却笔耕不辍,写出4部长篇小说,近百万字。近日,湘阴县一农民王帅军的长篇小说《石牛赋》即将出版,引得不少人好奇。到底是怎样一个农民,如何能在几十年间,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梦?

  童年囧事

  看书太入迷掉进粪坑

  夜深了,湘阴县漕溪港街道办事处石牛社区均塘组四处一片静谧、漆黑,村民们头枕着田野里的蛙鸣声已进入梦乡。唯有村民王帅军家中房间里的灯亮着,他趴在一桌子稿纸上,正凝神聚力反复修改着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石牛赋》。

  上世纪60年代末,王帅军出生在湘阴县原石塘乡月湾村石牛垸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小他就喜欢看书,还因为痴迷看书发生了一些囧事。最令王帅军尴尬的一件事,是小学三年级发生的。那年初冬,他放学回家,拿着一本小说蹲茅厕,一蹲就是两个钟头,看完书起身时,两腿发麻站立不稳,一屁股坐进粪坑内,弄了一身的屎尿。母亲用力把他提了上来,气得扔到屋前的池塘洗了个澡。

  上初中时,同学们最怕的作文课,却是王帅军的最爱。他的作文,常常被语文老师拿来当范文念。有一回,老师在课堂上不经意的一句“初中生就能写如此好文章,将来是块当作家的料”,让王帅军吃了秤砣铁了心,立志长大后要当一名作家。

  突生变故

  辍学喂猪哭干了眼泪

  天有不测风云。王帅军上高一那年,父亲突然中风失去劳动能力,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下了,给原本经济拮据的王家雪上加霜。几个月下来,王家穷得连锅都揭不开,母亲要四处借钱借米,勉强维持生活。

  “家里人多要吃饭,你又是个男人,回家帮忙吧!”一天,母亲的话虽苍白无力,却也没得商量的余地。这一夜,王帅军发疯似地跑到后山上,哭干了眼泪,“现实是一面不可逾越的墙,把一个人的理想与现实远远分隔”。

  王帅军家里,有六个兄弟姊妹。辍学后,他踏上了村里人鸡零狗碎的生活节奏,犁田插秧、喂猪种菜、砍柴烧饭、照顾小妹……

  “这不是我要过的日子/我的世界总是下着雨/生活的曙光在哪里/我看不见……”王帅军忘却一天的疲惫,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铺开稿纸,把生活当中的经历和委屈,都倾诉给诗歌和日记,宣泄压抑的情绪,守护着自己心中关于文学梦的星星之火。

  渐渐地,王帅军偶尔会在小报刊上发表一些“豆腐块”,挣来的稿费大部分给了母亲,剩余的除买书本外,还会买点糖果分给兄妹们。然而,“对于一个农村伢来说,文学梦仍像天上的云那样渺不可及,一阵风,就能把它吹远”。

  不忘初心

  重拾纸笔圆父亲遗愿

  “我是个农民,埋头搞文学创作,在村里人的眼中,是天方夜谭。没有几个会理解我,有的甚至还认为我是个神经病。”王帅军苦笑着说,因为写作被相亲对象嫌弃,他一把火烧掉了所有的书和手稿,自1990年起,开始走南闯北。几年时间,他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新疆等全国多地,工作涉及各行各业。

  1998年2月,王帅军的父亲病危,他回到家中。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父亲把几个儿女都叫到跟前,抓住王帅军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看过你写的东西,比作家还写得实在。你不要放弃,要把我们石牛垸的故事写出来,出本书……”感念于父亲的劝导,王帅军不再到外漂泊,回归田园生活,重新拾起纸笔,专心写作来完成父亲的遗愿。

  “写小说是门累活,我的文化基础是个硬伤。”王帅军沉下心来给自己补习高中、大学文化课本。为了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解决自己精神上的贫乏,王帅军借阅了《百年孤独》《骆驼祥子》《阿Q正传》《子夜》《边城》等100多部经典小说。他坦言,自己只是一个草根,文化程度又不高,要写文章,还想出书,就非得下苦功、摸门儿、找窍门。

  这些年来,他先后创作了《天堂之海》《昆仑巍巍情》《昆仑山下雪莲开》《石牛赋》等4部长篇小说,近100万字,一心盼望能出版,让自己实现作家梦。村里有的人笑他,你一个乡里伢子,整天不务正业,瞎折腾自己,还想出书,能搞出什么名堂来?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文学如初恋。”王帅军就是这样一个倔强的农民,他固执得就像地里的庄稼,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酷暑,也要向着阳光野蛮生长。他说:“人活着不光要靠稻子,还要有信念和梦想!”

  年近五旬的王帅军终于盼来了《石牛赋》即将出版的消息,目前正进入审稿阶段。他把自己的作品比喻成“十八岁的姑娘要出嫁了!”

  “我是个乡土人,写出来的文字,总带着一股泥巴味。但我又是个一根筋,总是一条道走到黑。”王帅军说,《石牛赋》这本书以家乡的人和事为主线,深情讲述父辈们的勤劳质朴、侠义柔情、不畏强暴等故事。而文学于他也许还太遥远,是一条不归路,但“已经走在路上了,就誓不回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