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岳阳的端午竞渡习俗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9日    责任编辑:许铭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公元前505年建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岳阳的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那么,在岳阳这片山水相依、通江达海的神奇土地上,端午竞渡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具体情况又如何,下面作一具体探讨。

据司马迁《史记·屈原传》记载: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关于屈原投江的时间,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编写《中国历代作家小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认为:屈原“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襄王二十一年)农历五月五日跳到汨罗江里自尽了。”而关于 “竞渡”的活动,可以肯定,在屈原自沉汨罗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不一定是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也就是说,不一定和端午有关。而“龙舟”一词, 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 书中有“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的记载。《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等书中也有“龙舟”的记载。如西汉淮南王刘安所作《淮南子·本经训》中说:“龙舟鹢首,浮吹以娱”。历史上关于“竞渡”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晋代。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中说:“端午烹鹜角黍,······竞渡”。葛洪的《抱朴子》中也说:“屈原没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唐代《北堂书抄》转引其轶文)。这说明,最迟在晋代,竞渡与端午已经联系起来,形成了端午竞渡的习俗。当时的竞渡是否用龙舟,只存在一种可能,现存文献没有确切记载。龙舟竞渡的文献记载是在初唐。张鷟(660?-740)在《五月五日洛水竞渡船十只请差使于扬州修造须钱五千贯请速分付》一文中写道:“鹢首参差,共飞龙而竞逐”。“爰因此日,竞渡为欢”。此文可以说使龙舟提前近一个世纪驶入了竞渡的航道。

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据闻一多先生考证:龙舟竞渡是远古一种祭祀图腾神的水上娱乐活动。西汉刘向《说苑·奉使》中的记载,吴越之地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这表明吴越先民很早就把龙作为图腾;并且在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也与“像龙子”的文身习俗遗迹相符。吴越族人每年举行龙舟活动时,会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随后投入江中献给图腾神,接着伴随阵阵锣鼓声,兴致勃勃地划龙舟竞渡嬉戏,以此求得龙神的保佑与庇护。(原载1943年4月3日昆明《生活导报》第32期,11-13页。)后又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原载1947年8月《文学杂志》第2卷第3期,1-21页。)由此可知,龙舟竞渡是先民的一种娱乐游戏活动,目的是祭祀图腾神。这种游戏活动类似于《尚书·尧典》中的“百兽率舞”,与《吕氏春秋·古乐》中的“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类同。也有民俗学家认为,龙舟竞渡的原始含义是驱邪送瘟。到底龙舟竞渡的确切的原始意义是什么,可以说难以知晓,因为相关原始材料没有保存下来。发展到后来,又有楚人缅怀屈原、吴人纪念伍子胥、越人怀念勾践等多种说法,但诸说之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还是纪念屈原说。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馋不用,是日(农历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唐代文秀的《端午》诗说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说明在我国历史上自晋代以来就把竞渡、龙舟竞渡与纪念屈原紧密结合起来了。

岳阳的端午竞渡习俗,据《抱朴子》等文献的记载,可以肯定地说,从晋代开始,岳阳就已经有了端午竞渡以纪念屈原的习俗了。这种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经历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至唐代出现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张说(667-730)于开元四年(716)被贬为岳州刺史,在任岳州期间创作了《岳州观竞渡》一诗,中云:“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据考此诗作于开元五年端午,描绘了鼓乐齐鸣的、热闹的竞渡场面。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张建封的《竞渡歌》对岳阳的端午龙舟竞渡场面进行了详细描述:“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江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 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 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赏罚, 两岸十舟五来往。”此诗作于作者任岳州刺史时期,对竞渡过程作了生动勾勒。而唐代诗人李群玉在《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中也有描写:“喧江雷鼓鳞甲动, 三十六龙衔浪飞。”标题中的“湖”指洞庭湖,诗歌将几十只船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同时竞赛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类似描写岳阳端午节龙舟竞渡的诗歌还有唐代元稹的《竞舟》、《竞渡》二诗,徐寅《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等等。到了宋元明清,描写岳阳端午节“龙舟竞渡”习俗的诗词也有不少,代表作有明代湘阴县籍诗人夏元吉(1366-1430)的《汨罗怀古》:五月五日天气晴,古罗士庶思屈平。声金伐鼓集画舰,浩歌竞渡招沉灵。清代末年平江籍诗人刘镜蓉的《汨罗》诗: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舟吊屈原。我读离骚还痛饮,石榴花下闭柴门。上述诗歌作品,均是岳阳龙舟竞渡习俗之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地属岳阳的汨罗市,享有“端午源头,龙舟故里”的美誉。自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举办首届国际龙舟节以后,至今已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活动有着自己的一套习俗。首先是建造龙舟。款项来自人们以打“红包”形式的捐款,称为“送红”;然后是偷木造龙舟,特别是龙骨木要用偷来的木料制作,因为人们以为偷盗者跑得快,用偷来的龙骨木造龙舟,划起来轻快,能在竞渡中获胜;旧时建造龙舟时,忌妇女观看,怕龙舟沾了阴气,会划到河底去。动工后,连续操作,日夜不停,寓意要快,要热闹、响亮;新造龙舟下水前一天的晚上,要举行“关头”仪式。宰杀一只雄鸡,将鸡血淋在船舱各个部位,然后在船上遍置油灯通宵照明,男女老幼均可前来观看,派有专人通宵守护;龙舟下水前,船头必须指向上游;龙头要用樟木雕成,桨用樟木或者松木制成。竞渡前要朝庙,又称为祭龙头。时间一般定在农历五月初一,这天我们会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穿着新装,扶老携幼,抬着龙头,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品以祭奠屈原遗像。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然后再开始竞技性的赛龙舟活动。古代龙舟较为华丽,从元人王振鹏所绘《龙池竞渡图卷》可知,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展现了古代龙船的精美华丽。过去汨罗江畔用来竞渡的龙船,习惯上用“翘划子”临时装点成龙舟,来参加竞渡。翘划子,捕鱼时用来捕鱼,打草时用来打草,因此又称为“鱼划子”、“草划子”。船体不大,一般长5-7米,宽约1.2米,配备划手10-16人,加上锣鼓手和棹手,一般不超过20人。新中国成立以后,饰以龙头凤尾、专门供竞渡用的龙舟便应运而生。

岳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端午文化、龙舟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岳阳一直保留着端午祭屈子、赛龙舟、吃粽子等风俗习惯,并广为流传,不断创新,这些端午习俗也早已成为端午节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团结拼搏,求索奉献”的端午竞渡精神,不仅保障了民族绵延的文化资源与前进动力,也加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了大众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我们将从传承与建构民族文化出发,发扬端午竞渡习俗文化,让民族传统节日继续发挥为广大民众服务的社会文化功能。

作者 向点思(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院2015级研究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