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爱它温热,更爱它炎凉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31日    责任编辑:李玮哲

  


  


  


  □傅菲

  2016年10月,北岳文艺出版社推出我的散文集《大地理想》,短短一个月,销量达5000册。这是出版社始料不及的。因为在图书市场,纯文学书籍不好卖,处于疲软阶段。出版社连夜加印,满足市场需要。2017年元月,出版社编辑问我,《大地理想》余货不多,是不是需要再加印。我说,算了吧,适可而止。

  元月底,编辑告诉我,出版社想做一套学校馆配书系,已经列入计划。我把自己15年来,所写的散文,进行梳理,选了45万字的散文,交付给编辑。我选的稿子,按这几个标准挑选:

  文字不能长,每篇的篇幅尽可能在3000字以内,最长不能超4000字;语言要有绵柔温情,对人有启悟,结构要规整但要有异质;文字质地要淳朴,戒浮华,情感要充沛。编辑用了一个月时间,重新分类,安排目录,选了三本书,共计约27万字。

  出版一本书,绝非我想象那么容易,虽然我自己从事媒体工作二十余年,对出版业不陌生。为了这三本书,编辑每天工作在14小时以上,校对了八遍,还请外看了两遍。

  我的散文,有大量动植物名词出现,也大多用南方方言表达,这害苦了编辑,以工具书反复核对,还深夜询问我。编辑对我说,这是学生读物,一丁点儿也不能马虎,不能出错,不但要消灭错别字,还要消灭知识性错误。

  在图书定价上,尽可能把价格压低,考虑到学生购买力,每册定价20元。出版社让利,我也把版税往下压。

  在设计上,出版社请了三个设计人员,谈论方案。目录和内文的设计,我很喜欢。目录打破了常规设计,篇名下面,提取了文章的核心语句。内文空了两行留白,以便于学生阅读做笔记,篇首排了精华语句,以便于学生理解。

  《通往时间的上游》《万物柔肠》《瓦屋顶下》分别写日常生活、大自然、故园,精心挑选了适合中学生、高中生阅读的散文,其中散文《纸上的故乡》《丑合欢》《土屋》《载梅记》《蒌蒿满地》《细雨春燕飞》《葛溪,葛溪》《绿树村边合》多次被各省各市作为高考、中考模拟试卷阅读分析题。

  这个书系已经在当当率先发售,我期待大家喜欢,也能为学生朋友的语文阅读提供帮助。

  这15年来,写作占据了我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能坚持写下来,就是一种精神胜利——我不想流俗地过一生,被他人安排或指使着过一生。

  逆赣东北饶北河而上,于灵山北脚,有方圆十里盆地。阡陌纵深处,薄雾漫溢,涧水叮咚,六百余人家藏在山底下。巷弄逼仄,深黑,木格窗户挂着蒙尘的蓑衣。村中有一棵最大的樟树,约三人合抱,树下有一栋泥墙黑瓦的旧房———这就是我故园的心脏。我出生于此,成长于此。

  是的,我的文字从没离开过我人生的两个界面———村和市。村是枫林村,市是上饶市。把两个界面血脉相连的,是一条鱼群拥挤的饶北河。这是我人世间的全部。我已过不惑之年,已然体悟诸多人世间的奥秘,我越来越爱它的温热,也更爱它的炎凉。人世间如大地的胸脯,温热时,草木葱茏,山花烂漫;炎凉时,墙垣废弃,柔肠百结。当我明了这些秘密,我把灵魂的重心垂直向下,紧贴大地,像屋檐水一样贴着墙根流向草根聚集的地方。长满荒草的瓦窑,倒塌多年的铁匠铺,藏在内袄里包着硬币的破油布,向晚时分从河边归来的送葬队伍,一双鞋帮补了又补的小脚布鞋……我愿意把手捂在他们或它们的脸上,把他们或它们的体温汇流在涓涓的蓝墨水里。被生活所吞没的,被命运所戕害的———这些淹没在水底下的人与物,再次告诉我,何谓时间的遗址。我发现其中的隐秘部分并以自己的方式,让他们或它们复活。我以大量的细节把人物还原到生活的轨道上,让人物自己运行,直至终结,而不褒贬臧否。生活修改每一个人的脸孔,时间又把尘间痕迹一一抹去,时代的暴雨冲刷每一垛安静的院墙。而无论是谁,都那样渺小,像水流中的泥胚,几个漩涡之后,荡然无存。“遗迹”成为我们生命史的悲凉隐喻。或许我所做的是同样苍白,但我无愧于我的血脉。这两个界面之外的,便是我热爱的大自然。我每次走入大自然,便会忘记自己,会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和一株草一棵树没什么差别。大自然不仅仅养育我们,滋养我们心灵,还给我们确立美学价值。我热衷于寻找被眼睛所忽略的部分,被生活所遗忘的部分,被时间所掩盖的部分。我从中寻找人性之绚美,生命之苍凉,生活之多艰,自然之启悟。

  我大多写生命之痛、时间之痛、生存之痛。我始终感受到我的胸口,有碾压感。因为人世过于薄凉,所以我愿意温暖地细致地描述。人世间,我爱它的绚丽,更爱它的不为人知的苦难;爱它喜怒哀乐,也爱它生老病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