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研发新项目 彭雨琪 摄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对于岳阳市而言,科技创新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双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在岳阳”“开放崛起在岳阳”战略,狠抓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培育、产学研合作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全民创新创业行动等重点突破,为推进岳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在岳阳,一批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为突破点的高科技型企业,紧紧围绕“创新”这一关键词,谱写了一曲科学发展的高歌。今天,这首高歌,正愈来愈向着最强音迈进。
科技支撑 综合实力按下“快进键”
想出一个“金点子”,通过团队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让原创技术顺利走出实验室,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目前,由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团队研发的原油膜强化脱盐技术、航煤FITS加氢技术、高活性载体催化裂化催化剂等技术,均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岳阳市坚持把服务经济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力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把满足产业技术需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管理的价值取向,建立了高新产业发展促进机制,系统实施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为激发创新活力,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岳阳的决定》、《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修订了《岳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设立了自主创新引导基金专项和产学研结合创新专项,并将科技三项指标列入综合绩效考核和新型工业化考核体系,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如今的岳阳,专注于科技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成果不断落地。其中,岳阳建长公司的“膜技术分子筛催化剂无废水排放清洁生产新工艺开发及工业示范”国家863计划项目、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承担的“即配型粉液双室袋输液技术产业化示范”等项目,均属于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成为市域科技创新优势企业领头羊。
在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下,2016年8月,我市成功获批2016年度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
创新驱动 打造产业新增长极
“昔日荒凉地,今日繁华区”,是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真实写照。
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火炬计划实施16年来,成功孵化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培养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家和创新型人才,打造了一支过硬的创业服务团队,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岳阳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新引擎,坚持高点起步,集聚创新资源,用好创新成果,鼓励创新创造,为增强区域经济质量和效益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
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要素集聚和创新辐射作用,抓住沿江经济带开发、湖南高新区扩容等机遇,积极创建了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临港产业新区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各类科技园区。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我市先后创建了岳阳经济开发区国家火炬创业中心、云溪精细化工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岳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临港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岳阳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
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产业为支柱,以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生物制药为主导,以临港产业、现代物流业、电子信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人才战略 技术创新硕果累累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核心优势,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2016年,我市巴陵人才工程顺利实施,让岳阳的人才发展站上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点。
作为我市的一项传统产业,岳阳磁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中国磁力产品的开路先锋。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钢铁行业持续低迷,岳阳磁力曾被集体卷入行业寒流。巴陵人才工程的实施,让湖南科美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科研人员通过科技创新,加速新产品研发,公司在发展中逆势上扬。
如今,在载体的支撑、资金的支持和政府的引导下,各领域人才迸发出无穷活力,已经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能依靠的宝贵资源。
在佘喜春、唐课文等一大批领军人才的带动下,我市攻克了一系列石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使石化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在国内形成了较强优势。
在蒋建为、袁小月等一大批活跃在农业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高端人才的带动下,我市打造了高档优质杂交水稻、黄茶科技创新等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
据统计,2016年,全市拥有各类科技人员7848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8%。“十二五”期间,全市组织实施国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9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75个,国省科技项目拨款1.52亿元。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83项,取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27项,实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28个、重点成果转化项目67个,攻克关键共性技术57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75种,应用性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8%。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岳阳市正以矫健步伐,走在创新驱动的大道上。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