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时光故事】科技创新鼓动发展之帆
作者:刘志恒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2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志恒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夯实科技发展基础,加强科技支撑引领,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了科技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

艰苦环境中的星星之火

“科学技术永远都是第一生产力,对此,正虹人是先行者,也是受益者。”而正虹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明夏,对“科技创新”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正虹集团正是靠科技起家,也靠科技腾飞。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饲料工业处于创业状态。虽然先进的加工设备可以引进,但先进技术、科学配方,发达国家一直对我国进行封锁。而靠土办法养猪,生猪出栏晚,效率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大需求与小生产的矛盾,让老百姓有肉吃!”1983年,时任岳阳市屈原农场七分场畜牧技术员兼养猪中心经理的吴明夏暗下决心。那一年,他南下深圳参加一个饲料订货会,尝试着向一家外国饲料企业提出想买一个配方。可是,这家外国饲料的经营者带有几分嘲讽地说:“想买配方?100年以后吧!”

吴明夏不服输:“人家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这一年年底,抱着发展民族饲料的坚定信念,吴明夏和他的几位同事买来某外国品牌的饲料,开始潜心研究饲料配方。那是一个条件艰苦的时代,要做科研缺的东西太多,唯一不缺的是激情。吴明夏把自己仅有的三间平房挤出一间来,当科研实验室。技术难关在北京农大、四川农大等诸多专家的指导下逐步攻克。可钱的问题,着实让他们犯了愁,对他们来说,那可是个几十上百元都拿不出的年代啊。至今令正虹人感激不尽的是当时农场畜牧科的一位姓傅的科长,他冒着巨大的风险,给攻关小组解决了17000元经费。这17000元,就是正虹起家的第一笔科研经费。

经过近半年的苦心钻研,反复筛选,他们终于设计出了可供饲养试验的饲料配方!1984年5月,吴明夏等人用100头猪分两组进行对比实验,50头喂进口饲料,50头喂自己的配方饲料。三个月后,结果出来了,猪每增重1公斤,需要进口饲料2.8公斤,只需自己研制的饲料2.7公斤!这就是后来成为正虹当家产品的“猪高蛋白浓缩料———正虹QF-001”。“正虹QF-001”1987年通过了省科委的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它打破了外国饲料垄断中国的格局,填补了我省国产猪用浓缩料研制和生产的空白,研究达到了国际同类课题的先进水平。从此,国产饲料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春天。

那个时代,像吴明夏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如同星星之火,点亮希望之灯。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科技的发展,为促进岳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体现了科技自身的价值,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上世纪90年代

科教兴国引领科技发展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框架的确立,科技生产力得到释放。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依靠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热潮在巴陵大地涌动。

1993年由国家科委试办的全省首家综合科技服务机构——岳阳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那一年,从天津大学工业催化专业的梁红文分配到巴陵石化,从事新产品的研发、应用技术及质量攻关工作。

当时,热塑橡胶SEBS技术被美国和日本的两家公司垄断。梁红文曾经随代表团到国外考察。“我们曾到美国的公司考察过,也希望对方转让技术,但遭到拒绝。”梁红文表示,考察团不但一无所获,还受到外国人的冷嘲热讽:“这是世界顶尖的东西,没有技术积累,想碰它只能是异想天开。”“技术转让的事,想都别想,你们也别浪费心思。”

血气方刚的梁红文不信邪,他暗下决心:“就是掉几身肉,脱几层皮,也要把课题攻下来!”从1996年开始,梁红文全身心地投入到了SEBS项目技术攻关中。当时这家公司只是向巴西转让了低端SBS生产技术,仅软件费用在当时就高达2000万美元,相当于2亿元人民币。

1996年,梁红文带着项目组从零起步,开始SEBS前驱体合成技术及茂系催化加氢技术研究。十年磨一剑。2006年3月,国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年产万吨级SEBS工业化装置在合成橡胶事业部投产,并先后完成线型、星型系列共11个牌号产品的工业试验,产品性能稳定,得到用户认可,填补了国内SEBS生产空白,其中星型产品为独有产品。2009年和2012年,巴陵石化SEBS年总产能分别扩至2万吨、4万吨,装置实现了长周期稳定运行。

如今,从首都机场跑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建设到北京长安街改造,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到北京奥运会“鸟巢”,从汽车零部件到共享单车实心轮胎,从品牌运动鞋、牙刷手柄到医用输液袋,都有巴陵石化热塑橡胶扮靓生活的贡献。

在上世纪90年代,正是像梁红文这样的一批开拓创新的弄潮儿,将领先产品和技术推向世界。他们是创新传奇的书写者,他们是创新精神的光辉典范!

新世纪

万众创新成燎原之势

进入21世纪,“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挟风雷而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强化高新企业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更把岳阳推向现代化的新高度。

王旭是出生于岳阳农村的80后小伙儿,从小心里就有一个关于飞机的梦想。为了坚持自己的梦想,他没有走师范生的“正道”,而是辞掉教师工作,将精力转向了造无人机。2014年和两名合作人筹到20万元就开起了公司,从事无人航空飞行器研发、生产、销售。

“当时都不敢相信我们是省内第一家无人机生产公司。”王旭说,创业初期,资金非常紧张,海凌科技孵化园以极低的租金,提供500平米的生产厂房,让公司能够快速成长。

王旭特别注重研发的投入。“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不可能在市场上立足。”王旭说,“要做就做最好的产品”。

目前,王旭的千牛无人机公司获得各项专利与知识产权共50多项,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其研发团队荣获市“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称号。

新的世纪,像王旭这样的一批年轻人,让创业创新在我市呈现百花齐放、万马奔腾新常态。

中科电气成功研制的空芯铜管电水内冷型方圆坯连铸电磁搅拌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国信军创6906已有主动激光成像技术、3D航空影像真三维重建系统、高动态卫星接收机等四个项目,进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康润药业无线掌上彩超将B超设备浓缩为手机大小,国内研究领先;科伦制药成功研发镇痛药,打破国外进口樊笼,填补国内空白;中晟热能致力于微波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被誉为“人类第二团火焰”………

回望改革开放的40年,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全面,从日常用品到高精尖技术,科技创新与每个产业的发展一脉相承。一个又一个创新者成为各个行业的领跑者;一个又一个高新企业成为促进岳阳发展的科技中坚力量。科技让城市经济这潭水真正“活”起来。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