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清明节正确祭祀指南
作者:    来源:新浪文化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07日    责任编辑:李玮哲

  许多知识分子接受科学的洗礼, 断定宗教是可有可无的迷信, 断定宗教是可有可无的迷信, 不但不必认真对待, 甚至还要批判及铲除之, 这种情况令人遗憾, 我们学习孔子思想, 明白信仰是个人的抉择, 是生命至深的关怀, 在珍惜自己的信仰时, 别忘了以善意来看待别人的信仰。

  


  祭祀的对象,自古以来就有三类:

  一是至高神明,如上帝或天;

  二是鬼神,如先圣先贤以及自然界的神祇;

  三是祖先。

  由于古人相信「人死为鬼」,所以鬼神与祖先有时可以合而称之;至于至高神明,祭祀它们是天子的特权,有如受天所命的职责,一般人是不能祭祀「天」的。

  春秋时代,常提及一句话,就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最重大的事情,在于祭祀与武力。若是武力太弱,难免会被强国并吞;若是忽略祭祀,则国家无以凝聚民心,甚至会因此成为大国征伐的借口。譬如,商汤起而反抗夏桀的暴政时,他出兵征伐就从葛国开始,即「葛伯不祀,汤始伐之」。

  《论语·尧曰篇》记录一段孔子的教材,有如古人生活的重要守则,是所有从政的学生都应该熟读的。其中清楚指出:国家所应重视的是「民、食、丧、祭」。

  这四件事中,「民、食」涉及「人之生」;「丧、祭」涉及「人之死」。若是不能妥善安排丧与祭,则民与食在面对必然的死亡终局时,只能陷于无意义的困境中。反之,丧与祭将使百姓向往某种永恒的生命,因而更有勇气与意愿去承担现世的责任。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篇1·9》)慎终为丧礼,追远为祭祀,其效应是使民风趋于淳厚。但值得思索的是:丧与祭纯粹不仅仅只是为了「民德归厚」,还应涉及百姓对鬼神的信念。

  


  孔子对丧礼所要求的是真实情感,那么,对祭祀呢?祭祀的对象是鬼神。我们稍后再谈孔子的鬼神观,在此先描述他对祭祀的态度。

  首先,我们看到「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篇7·13》)一语。孔子以慎重的态度对待的三件事,依序是:斋戒、战争与疾病。斋戒列为第一,而斋戒的目的显然是为了祭祀。由此可知,孔子定期举行祭祀。

  斋,必有明衣,布。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论语·乡党篇10·7》

  译文:斋戒前,沐浴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时,一定改变平日的饮食,居住也一定要换个房间。

  其次,孔子在祭祀中的表现,有一段简单而含意丰富的资料。「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篇3·12》)

  在「子曰」之前的一小段话,应该是学生对孔子祭祀态度的观察。在学生看来,「孔子祭祀时有如受祭者真的临在。祭鬼神时有如鬼神真的临在」。在此,两个「如」字代表孔子的态度是虔诚而庄重的,而学生们也只能由这样的态度来省思:孔子真的「相信」受祭者或鬼神的临在吗?学生们的省思与好奇,促成了孔子的解释。他说:「我不赞成那种祭祀时有如不祭祀的态度。」

  由此可知,当时大概有不少人「祭如不祭」态度散漫。由此再可知,孔子绝不会为了应付风俗习惯而勉强自己去祭祀。

  一方面,我们看到孔子的举动是:「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论语·乡党篇10·11》)意思是说,即使吃的是粗饭与菜汤,也一定要祭拜,态度一定恭敬而虔诚。这种「每饭必祭」的传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祭法是:取出一点食物,置于食器之间。据说这是祭拜最初发明熟食的人,表示不忘本;这当然也可以表示感谢上天的眷顾,以及对自己生命中一切遭遇的感恩之情。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乡人傩(nuo,二声),朝服而立于阼(zuo,四声)阶。」(《论语·乡党篇10·14》)乡里的人举行驱逐疫鬼的仪式时,他穿着正式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孔子在乡人奉行民俗信仰的仪式时,不但没有轻忽或歧视的念头,反而以庄严而恭敬的态度来面对。他站在东边的台阶上,表示自己是家宅的主人,要对经过的群众表示尊重的心意。

  


  不过,祭祀归祭祀,若是真正谈到「祷」,则其对象只有一个,就是天。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篇3·13》)这句话明确涉及到孔子的鬼神观,是对天的信仰。

  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子路曰:「有之。《讄(lei,三声)》曰:『祷尔于上下神祇。』」

  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而篇7·35》

  译文: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请示要作祷告。孔子说:「有这样的事吗?」子路说:「有的,《讄文》上说:『为你向天神地祇祷告。』」孔子说:「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在祷告啊!」

  所谓《讄文》,是古代为生者求福的祷词。子路当然希望老师可以早日痊愈,所以想到要作祷告。我们从孔子问他「有这样的事吗?」可知,孔子不曾教导学生有关祈祷方面的事。

  换言之,孔子是教育家与哲学家,但是并非宗教家。他自己是一位有信仰的人,但是很少谈论信仰方面的体验。事实上,信仰的体验不但牵涉个人内心最深刻的情操,并且不是言语所能清楚表述的。

  孔子最后说:「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在祷告啊!」这句话有双重含意。一是,他婉拒子路的好意,因为在他心目中,若要祷告,则对象只有「天」,而不是向天神地祇祷告。二是,生病时再来祷告,实在不够虔诚;孔子一生行事,无不上求合乎天意,下求安于良知,等于无时无刻不在祷告之中。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文化志愿服务进乡镇
文化志愿者为老年大学学员带来的是藏舞组合的培训,志愿者老师认真的指导,学员们也学得极为认真,现场气氛活跃。图为志愿者在老年大学教舞。岳阳日报全媒体讯(陈伟)为丰富云溪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日,云溪区文化馆组织志愿者来到了云溪区老年大学活动中心。
最火资讯
造假的学科岂止语文 造假的世事又岂止教育
虚构类文章同样可以达到真实的启蒙效果,但问题在于,当虚构文学被“德育文学”捆绑之后,引起家长愤怒和担忧的就不简单只是教材课文内容方面的虚构漏洞,而是这种虚构背后所呈现的意识形态。如果教材里的爱迪生、华盛顿换成普通的路人甲乙丙,那文章就丝毫不会存在明显的史实问题,用虚构的人物来虚构故事,这种虚构反而是真实的,而让真实的人物进入虚构故事,这却是真实的作假。虚构作品可以采用,但虚构不等于作假,很多小学课文的根本问题在于,虚构的不彻底性以及对名人的刻意神化倾向。
科塔萨尔:马尔克斯心中“人见人爱的阿根廷人”
而科塔萨尔正是屈指可数的几个能唤醒所有这些情感的作家之一。科塔萨尔去世二十周年的2004年2月14日,又在哈里斯科州的瓜达拉哈拉“又见胡利奥·科塔萨尔”座谈会开幕式上宣读。胡里奥•科塔萨尔(JulioCortázar,1914-1984),阿根廷著名作家,短篇小说大师,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代表人物。
王家河的春天有多美?看完这组诗画我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