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日本动画100年鬼知道经历了什么
作者:    来源:新浪文化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30日    责任编辑:李玮哲

  ——日本天天“蒋”【10月24日(星期二)篇】

  说到日本文化,现在的年轻人恐怕第一时间想到的不会是艺伎、富士山或和歌,而是更为流行的“二次元”文化。事实上,“二次元”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画片确实已经成为了战后日本文化对外输出的中流砥柱。在东京2020年奥运会的8分钟宣传短片中,大量动画形象和运动员一同出现,甚至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本人也玩了一回Cosplay,以“超级马里奥”的身份登场。我们熟知的日本动画多为近五十年的优秀作品,却很少有人知道,今年——2017年——是日本动画的100周年纪念日。在这一百年间,日本动画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一、最初:短短五分钟的黑白默片

  1917年是日本动画史上神奇的一年,就是在这一年,三位日本最初的动画导演不约而同地分别公映了自己的作品。它们分别是下川天凹的《芋川椋三玄关番之卷》、北山清太郎的《猿蟹合战》及幸内纯一的《塙凹内名刀之卷》。也因此,这三位日本动画的创始人被当代的动画人们敬称为“日本动画之父”。尽管这三部作品也都不过是五分钟左右的黑白默片,但在电影院上映时却引起了不少的轰动。与现在流行的赛璐璐绘法不同,最初在绘制动画底片时,需要把背景和人物同时绘制在一张图上,这样的庞大的工作量也使得动画的制作成本节节升高。日本这三位动画之父也在海外的影响下才决心花费大量资金制作自己的动画影片。由此可以看出,哪怕是动画制作也和经济实力有着一定的联系。

  然而十分遗憾的是,上述三部动画短片也未能躲开战争的动荡,至今只有《塙凹内名刀之卷》一部尚存。各位看过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搜一搜这个动画,现在看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二、政治与战争:战时内宣的重要手段

  动画制作不仅和经济基础有着直接的关系,实际上,它与政治、甚至战争也密不可分。美国迪士尼的动画代表角色米老鼠就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杰出的战时宣传贡献。而另一代表角色唐老鸭本身就和美国海军脱不开干系。唐老鸭的水手服原型即是美国海军的军装,在战时的动画中,他更是直接换上了正规的军装与日本的海军斗智斗勇。甚至在战争结束后的1984年,美国军方为了纪念唐老鸭这一英勇的军人形象,授予了这位动画角色上士的军衔。

  同样,日本在第二次大战期间也抓住了利用动画做战时内宣的这根弦。战时的日本社会也有“不能输给迪士尼”、“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看反日动画”的声音,但由于战时资金的紧张,日本动画的制作技术还不能与迪士尼等公司相媲美。今日的我们无法直接接触那样疯狂的年代,但作为结果我们能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第一部中篇动画电影诞生了——《桃太郎的海鹫》。该动画被当时的日本政府称为一项国家政策,由日本海军省协助制作,在日军占领菲律宾的1943年上映。其内容以日军偷袭珍珠港为模板,讲述了主角桃太郎作为队长空袭岛屿,战果累累的故事。这样一部毫不掩饰、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动画电影旨在激起日本国内青少年高昂的战意,票房收入高达64万日元。按照当时一升米等于0.5日元的汇率计算,大概相当于今天的4亿8千万日元的票房收入。虽然和今日大制作的动画电影的市场无法比较,但也几乎相当于日本动画《声之形》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的首周票房收入了。在当时,这已经是一种空前的成功。这里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战时日本国民性的疯狂。于是,面临饥荒仍喊出“一亿玉碎”口号的日本在1945年4月推出了第二部“国策级”长篇动画电影《桃太郎:海之神兵》,以太平洋战争为题材宣扬侵略他国的军国主义思想。然而,握枪的日本青少年们再喜爱这部动画也无法扭转鲜血淋漓的战局,4个月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桃太郎的军旅动画故事也彻底落下了帷幕。

  三、战后:辉煌到娱乐至死的御宅文化

  从大正时代开始,一直到昭和初期,日本的影片几乎都是黑白默片,画面上需要出现专门的解说文字,或者需要专门的人来解说影片。现在流行的动画《暗芝居》系列就模仿了这种形式。而在战争期间,日本的动画制作技术与自身相比也突飞猛进,除了有了配音、配乐之外,还运用了大量较为先进的摄影技术,例如上文提到的《桃太郎》系列动画就使用了立体的4段式摄影机,让战斗场面更为精细、逼真。或多或少,军国主义也为日本动画技术的发展贡献了些许的力量。到了战争结束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动画都是一片空白。动画制作与一国经济息息相关,在面临温饱问题之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被暂时搁置了。那个时候的日本主要引进迪士尼或前苏联的动画播放。此时世界的动画制作水平已经进入了全彩的阶段,让孩子们耳目一新。不甘示弱的日本自然也希望本国的孩子们能够更喜欢本国的作品,于是在生活稍微改善的1956年,制作了日本的第一部长篇全彩动画。这部动画还与中国相关,它是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同名动画,由今天的东映公司制作,拉开了日本战后动画蓬勃发展的序幕。

  接下来日本动画的发展我们国人也耳熟能详了。60年代,手冢治虫和他的《铁臂阿童木》统治了孩子们的童年;70年代,《一休》、《花仙子》、《哆啦A梦》、《银河铁道999》等名作琳琅满目;80年代,宫崎骏、高畑勋等知名动画导演开始活跃,JUMP系的《龙珠》、《圣斗士星矢》也步步紧逼,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90年代,《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等今日几乎家喻户晓的动画作品集体大爆发,可以说日本动画终于等来了它的巅峰。

  然而,进入日本动画逐渐走向商业的21世纪,尤其是近十年,“快钱”的模式也逐渐腐蚀了动画制作人的思想。一部动画的DVD销量几乎成为了衡量动画作品的唯一标准。于是,为了讨好被称为“御宅族”的粉丝们,标签化的角色、模板化的剧情和擦边球的情色成为了商业动画保证销量的三个“必胜法宝”。被讽刺为“名作之壁”的动画《InfiniteStratos》更是开辟了“只要角色好看,哪怕剧情再垃圾也能卖到手软”的先河。如今的日本,每年有超过200部动画上映,这样的数量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可是在其中,失去了内涵的动画正在急速膨胀。而“御宅族”一词也从原先的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仿佛看动画的都是些只喜欢纸片美女帅哥的“宅男”和“腐女”。

  四、当日本自卫队遇到了动画

  商业化模式一味地讨好“御宅族”群体的同时,也培养了更多的“御宅族”。这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甚至也包括军事。在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舰“加贺”的司令部会议室内,桌上摆放的竟然是《舰队collection》的周边产品。陆上自卫队千叶县木更津市驻屯地更是一下子推出了“四姐妹”的女性自卫官卡通形象。现在日本各地的招兵海报也常常出现动画相关的内容,例如在今年日本自卫队东京地方协力本部的自卫官募集海报上,出现了被中国观众戏称为“抗中奇侠”的动画角色司波达也,往年海上自卫队的招兵海报中也大量出现《舰队collection》的角色。甚至在2015年和2016年,日本陆上自卫队亲自协助制作了两季TV动画《GATE奇幻异世界》(日本原名《ゲート自衛隊 彼の地にて、斯く戦えり》),用以宣传自身高超的战斗水准和向“御宅族”们招兵买马。该动画中,日本“自卫队”同时击退中美俄三国“特种兵”的荒谬情节或许比动画本身还要出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动画在展现“自卫队”誓师大会的场景时出现了日本军旗“太阳旗”,但在英文版的画面中,制作方却把这一旗帜删除了。日本电视台“学院革命(スクール革命)”的栏目组报道,一位男性自卫官入伍的理由竟然是为了给游戏里的纸片美少女充值,而自卫队是他能够找到的唯一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联想起日本自卫队曾爆出过为直升机喷动画少女涂装、在坦克里看动画的传闻,不得不感叹,似乎发生这样“上行下效”的事情也并不奇怪。

  当日本自卫队遇到了动画,一方面,这意味着日本再次运用动画开展军事方面的内宣活动,另一方面,对于一国军事实力本身而言,当军人是“御宅族”时,这究竟是福是祸呢?

  从1917年的黑白默片开始,日本动画经历了被当做军国主义内宣的利刃的遭遇,迎来了战后爆发式的辉煌,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让“萌”泛滥到了日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与日本自卫队碰撞产生了化学反应。日本动画这100年的历史,可谓是跌宕起伏。如今,日本动画业界也充满着“工资低”、“后继无人”、“未来属于3D”的唱衰之声,那么未来的路要如何走?能否迎来下一个100年?这一切不仅是日本从业者要思考的,更是被“御宅族”的市场所决定的。同时,中国动画正处在崛起、对外输出的重要阶段,相信日本市场的这些经验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