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神呢!一眼就看出来是被蜘蛛咬伤的!”在市一医院急诊科,王阿姨激动地说。6月12日晚11点,家住马壕的王阿姨已经上床就寝,突然感觉右脸上仿佛有个虫子在爬,王阿姨顺手抹掉了这只小蜘蛛。半夜2点的时候,她发现右脸开始肿胀痛,万般无奈之下,王阿姨和老伴连夜在凌晨4点来到了市一医院急诊科就诊。农历五月湿热弥漫,细菌滋生,毒虫活跃,正是仲夏疫病容易流行的季节,在民间被称为“百毒月”。市一医院专家通过一些湿热天气的典型病例,为市民健康支招。
天气潮闷毒虫活跃
天气潮闷,毒虫伤人的情况增多,本周内,市一医院急诊科就接诊了十多名被毒虫咬伤的患者。
来自岳阳县的瞿先生,当天下午务农时,瞿某突然感觉一阵刺痛,发现一条蜈蚣从手背上滑过。当时无明显不适,两小时后感觉伤口疼痛,于是来到市一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右手背有两个齿印,略红肿。到院后不久全身发抖,心跳加速,遂开始抢救,进行心电图检查。后来情况慢慢好转,被转入留观病房。
市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易峰说,小蜈蚣咬伤很少引起全身症状,故仅做局部处理就可以;但大蜈蚣(十厘米以上)咬伤时,可能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甚至出现无尿、少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昏迷、休克死亡等情况。市民被蜈蚣伤后,应立即采用拔火罐或吸奶器等方法吸出局部伤口的毒液,并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创面。如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毒物”咬伤、蜇伤患者增多
蜈蚣、毒蛇、毒蜂等都属于毒虫,近几个月来,因为天气渐渐变热,雨水增多,气候潮湿,像蜘蛛、毒蛇、蜈蚣这一类毒虫也渐渐活跃起来,一医院急诊科24小时待命,收治了许多这样的病人。据不完全统计,三月以来,急诊科已经收治了40多名被蛇咬伤的患者,而被蜈蚣和蜘蛛咬伤的患者则每天都有好几名。
据悉,以前被此类毒虫咬伤情况在农村时有发生,最近几年由于旅游和户外活动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发生被毒虫咬伤致病的情况也逐渐增多。易峰介绍,夏季各种虫类活动频繁,加上人们穿着单薄,容易发生被咬伤、蜇伤的事情。
被蜘蛛咬伤的病情会比较严重,看起来也比较恐怖,前期被咬伤的地方会是一个小黑点,并出现肿、胀、痛的情况。随着毒素的扩张,病情的发展,会出现水泡、红疹的症状,严重的则会发展至皮肤组织大面积发黑发灰坏死的情况,有些患者甚至会整只手臂的皮肤全部会坏死。而如果一旦被咬伤,应当冰敷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专家提醒: 居家也要注意防毒虫
夏天,蚊虫、跳蚤、蜱虫会在这个时候开始吸血繁殖,人们稍有不慎极易被这些蚊虫叮咬,轻则引起皮肤瘙痒,重则感染疾病。应对蛇虫叮咬,预防是第一步:衣服、凉席应该勤洗勤晒;儿童户外玩耍,要涂防虫叮咬药物;必须要户外作业者需穿长衣长裤,涂抹防蚊虫的药水;外出散步锻炼也应避免草丛和潮湿阴暗处。此外,若毒虫落到皮肤上,不要拍打,应用物品轻轻挑开。如果要在户外的草地中行走,应当携带木棍、手电筒等物,驱赶毒蛇,防止被惊吓到的毒蛇暴起伤人。如果不慎被毒虫咬伤,也应尽快到医院进行规范并且对症的解毒、消肿、消炎工作。
市疾控专家提醒,家庭防治毒虫应使环境尽量保持干燥,清除窗外的爬山虎等植物,对潮湿的地方如厨房、墙角、床下可洒些生石灰粉,或者点上电蚊香。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工作要加强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衫,戴手套、帽子、披肩等。预防蚊虫叮咬,还要选对防蚊产品。蚊香、灭蚊喷雾这类杀虫剂有效成分一般都是拟除虫菊酯,对人比较安全,不会对成人或儿童远期健康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