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给了很多“屌丝”鱼跃龙门的机会,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多人通过互联网成功跨越社会阶层,实现经济自由,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这在以前简直就是神话,大家拿来听听就算了,可是最近这些年来,互联网经济始终处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风口浪尖之上,每每有重大新闻或社会事件,总也少不了互联网的身影。
那么,这些走向人生巅峰的人也算是时代的弄潮儿,正如雷军所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实属调侃,如果没那个飞天的本领,估计飞起来落地也很难。现实是最好的试金石,近年来创业失败的案例不绝于耳,很多人还被标榜为“连续创业者”,这句话通俗的解释就是“创业失败了好几次的人”。
OK,“经济寒冬”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词,在一些专家口中仿佛每年都是“寒冬”,这也没错,舆论向来如此,就好比当年读书时老师总是气氛地告诉我们“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
每年都是融资难,每年都有大把的创业者死掉,每年都有“寒冬”。好多人还是义不容辞地下海了,拉团队,做产品,跑渠道,谈融资。天使轮,A轮,B轮,C轮……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在B轮之前都死掉了。侥幸被大资本看上的还能整出什么B+,C1,C2轮,他们拿着资本的钱花的不亦乐乎,最后关头没能捣鼓出造血功能,免不了跟资方一顿撕逼,最后落个不欢而散。
眼下的2018年,似乎并不太平,融资难,破局难,变现难,盈利难,好像哪哪一个环节都变得异常难走,互联网创业来到了一个很大的瓶颈期,希望一点点变得很渺茫。这一次,“寒冬”好像真的来了~
过去几年,创业风口走过来团购、O2O、共享经济、无人货架、新零售,一个个的风口烧尽了投资方的耐心和容忍度。那种靠烧钱补贴市场,打价格战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回想起来会让人感觉很可笑,但是又异常怀念那样的日子,毕竟再也没有那么简单粗暴的时候了。
除了融资难等以上难题,还有政策的收紧,税务、社保、公积金等就像一座座大山不断地压向创业者,这个时候没人再谈情怀,也没有人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讲故事了,大家脑海里就一件事——活下来。
其实,互联网的创业浪潮中很多人只顾着向前冲,去抢时间,去占市场,往往忽略了一件最基本的事情:创业是个生意场。一切事情的玩法都要遵循生意场的规律,你走不了捷径,挣不了钱的商业模式都是耍流氓,资本给了你钱让你骄傲,抛弃你的时候也会让你疼痛。
没有永续的生意,也没有永恒的利润,你的投资人无论是你的同学还是朋友,不好意思,生意场上讲究的就是“钱”,寒意彻骨的时候,没人跟你谈感情,落袋为安才是最大的实惠。
现如今,没人再轻言风口,没人再张口闭口创业情怀,理由很简单:没人信了呗。那么,追逐风口的创业者们又将奔向哪里?
我们上面已提到创业的本质就是生意,生意就是有买有卖,有出得有进。那么就很简单了,一句话,你得有能挣钱的产品。
抛开那些所谓的风口、机会不说,做生意想让别人花钱买单,你最起码能解决别人的需求,满足别人的需要,这都做不到,谁会听你讲故事。最简单的,我作为普通用户想买一把苕帚,就是用来打扫卫生。你这个时候就别费老鼻子劲地告诉我这个苕帚的材质、来源、历史了,没用,你就多下点功夫把产品质量做好就够了,然后再想着同样是苕帚为啥买你的,不买别家的。
很简单对不对,可是就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死掉的互联网创业者都没能搞明白。O2O时代那些鼓捣着上门按摩的,做无人货架的等等很多都没有想清楚,有站到你们服务的用户立场上考虑过问题吗?你们怎么那么肯定用户为为你们的“热心肠”买单,复购率核算过吗?干多少能养活你的团队?挣多少钱才能让公司持续运作下去?这些都没有想清楚,也就不用再做了。
互联网创业者口口声声最懂“人性”,我看未必,很多人连自己都不了解,你们如何跨越社会阶层替那些你们压根都不了解的人解决问题?
互联网从来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可以帮你提高效率更快流转商业逻辑的工具。但是,偏偏有很多人把互联网异化了,做的产品不伦不类,试问很多创业者,这样的产品你会不会用,你如果都不用,或者用着不舒服,别人凭什么要花钱用?
不要没事捣鼓那些PPT了,也不要再反复地修改商业计划书上的数据了,好好地打磨产品,把互联网产品当成传统的产品来对待,营销、推广、渠道、客服、利润等都想清楚,没有一样正经生意是一蹴而就的,老老实实做产品,自然有用户乐意为你花钱,创业的未来一直都握在那些创业者手里。
互联网创业冲昏了很多人的头脑,看到别人上市身价暴涨心里也痒痒,那是你没有看到别人创业背后的酸楚。想不清创业的目的,搞不清产品的问题,哪有什么未来,只有你朋友圈里那些贩卖焦虑的文字。